陳欣宜 牛政婷


【摘 要】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實體被共享,一種“共享經濟”的潮流正在成為社會的主流商業模式之一,然而目前這種模式也遭遇到了瓶頸。本文基于Uber、Airbnb和共享單車等案例,分析共享經濟與披著共享經濟外衣的租賃經濟的差異及市場狀況,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促進我國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市場井然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共享經濟;租賃經濟;商業模式;潛在問題;政策建議
一、引言
近年來,共享經濟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問題,似乎只要一個商品能被大家共享,該商品就能頂著“共享經濟”的名號。最先出現在中國市場上的共享經濟模式源于模仿美國Uber打車的快的和滴滴,而真正使得共享經濟市場紅極一時的是OFO和摩拜等共享單車的興起。此后,共享經濟市場上也萌生了很多諸如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的五花八門的產品。這些打著“共享經濟”旗號的模式和平臺,是否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這是本文要探究的問題。
本文從共享經濟與租賃經濟的定義出發,先對上述共享經濟案例進行分類,并從商業模式、平臺和資產等角度論述兩種經濟類型的差別,之后以Uber、Airbnb和國內共享單車市場案例論述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的在市場上的發展狀況,分析兩者所面臨問題的原因,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我國相關市場健康發展。
二、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的定義以及劃分
共享經濟是基于技術手段提升閑置資源利用效率的新范式,是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1]。其本質是為了整合利用線下的閑散資源。對供給方來說,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讓渡物品的使用權或提供服務,來獲得一定的金錢回報;對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共享經濟是互聯網時代獨有的一種形態。而租賃經濟是出租人將某件物品的使用權借貸給承租人,承租人以酬金為交換在不獲得該件物品所有權的情況下獲得使用權的一種經濟模式。
從定義上可以看出,共享經濟的核心指的是利用“閑置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不是人為制造新的資產和新的需求,這是兩者的本質區別。因此,市場上共享單車以及在目前資本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共享充電寶、籃球等千奇百怪的衍生共享產品,實際上做的是租賃的生意,偏離了共享經濟的本質。而早些年在歐美興起的Uber和Airbnb,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模式。Uber公司自身并不擁有車輛等固定資產,它作為一個平臺,尋找并聚合線下閑置車輛資源,為供給者提供了靈活工作方式同時提高了車輛利用效率。同樣,Airbnb公司自身并不擁有住房資源等固定資產,它作為一個平臺,尋找并聚合線下閑置住房資源,為供給者提高住房利用效率,為客戶提供本地化的獨特住宿體驗,滿足客戶的服務需求。
三、共享經濟與租賃經濟的比較
共享經濟與租賃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因為兩者都實現了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且都能利用資源來獲取經濟回報。共享經濟是將個人所擁有的資源放上平臺,在閑置時供他人使用的并收取相應的費用。租賃經濟則是在一段時間內,個人或企業放棄對自己擁有的某資源的使用權,出租給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兩者都保留了供應方對資源的所有權。
然而,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在很多方面也存在著涇渭分明的區別:
(一)平臺
共享經濟四要素之一是社會化平臺,即共享經濟需要通過互聯網,擁有一個連接兩端、為供求雙方提供交易服務的平臺。例如Uber連接了私家車主和乘客,通過匹配供求雙方,平臺賺取服務費、中介費以及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來形成利潤。
而嚴格意義上講,類似共享單車這樣的租賃業務是沒有平臺的。因為它們都是由單一商家直接面向消費者提供出租業務,商家本身就是物品的所有者,不存在撮合交易的過程。商家直接通過工具型的APP或其他流量入口,出租物品的使用權,賺取租金和押金的利息。
(二)商業模式
基于供需雙方的共享主體類型,與共享有關的經濟模式可以分為四種基本的商業模式(見圖2)。[2]
在這四種模式中,得益于平臺連接起兩端的用戶群體,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通常是C2C,由用戶對用戶,這符合共享的精神。例如Airbnb作為平臺將房東和旅客連接起來,溝通的過程只涉及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流,而平臺只是為雙方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分享空間,并給予對方更多的選擇。也有一部分是B2B,這是企業之間為了實現雙贏而采用的共享經濟模式。而租賃業務大多是B2C,直接由商家提供服務或出讓物品的使用權給用戶,由公司主導參與,應歸類于商業行為,談不上共享。
(三)資產
在共享經濟的C2C中,平臺只是起撮合交易的作用,并不占有物品、服務的所有權,是非常輕資產的模式。因此無論是Uber還是Airbnb,因為不占有汽車、房屋這些物品,所以其無需承擔后期的維護費用,這些成本都是由私家車主和房東自己去承擔。
反觀租賃經濟,B2C是非常重資產的模式,由前期投入、中期運營、后期維護帶來的成本非常驚人。我們以公開的數據來舉例,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摩拜在全國各地投放超過了365萬輛單車,以前老款摩拜每輛成本在3000元,現在升級版每輛成本大約2000元,我們姑且以平均2500元/輛計算,按4年的壽命,那么一臺車投放的成本是625元/輛/年,也就是一年約22.8億元。而且要維持增長,必須持續保持投放規模的擴大,伴隨而來高損耗率意味著更大的成本損耗與支出。這是非常重資產的租賃模式,其隱患在于隨著投入的越多,在邊際成本方面的降低卻非常有限,而總成本越來越不可控。不斷增多的自行車數量使得公司去庫存更加艱難,這給后續的資源優化與維護成本帶來負擔與風險。也正是因為重資產的模式,未來共享單車市場也很難出現下一個合并后的滴滴。
(四)經濟回報
共享經濟意味著靈活的經濟補充。以Uber為例,私家車司機正常情況下自己需要用車,而在自己汽車閑置時將車共享,以獲得額外的經濟回報。這種經濟回報很靈活,是否將自己的資產共享出來完全取決于私家車主自身的狀況。
而租賃則意味著穩定可靠的收入保證。OFO和摩拜都要求用戶繳納相應的押金,單車市場也存在較大的客戶粘性,充分利用“押金池”并擁有一定數量的忠實用戶,從長期來看,單車企業的收入相對穩定。
(五)市場趨勢
共享經濟能更好地利用當下的資源,提高現有資源存量的使用率,而且由于存在網絡效應,居領先地位的平臺規模收益會顯著遞增,最終會利用豐厚的資本優勢清盤對手,形成壟斷的局面。例如滴滴吞并快的和Uber中國統一國內市場,Airbnb線下規模也已經很難被其他公司追趕。
而租賃經濟,由于網絡外部性較弱,難以形成壟斷優勢,市場趨勢通常會是壟斷競爭或是寡頭壟斷,出現各據一方、多個平臺并存的局面。例如共享單車雖然種類繁多,市場大部分被ofo和摩拜單車所占領,但是如果有一天出現一個不需要付押金的某某單車,這個局勢的“平衡性”就可能被輕易打破。
四、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的發展狀況和潛在問題
(一)共享經濟
從之前的比較可以看出,共享經濟具備很多優良的屬性和特點,例如擁有平臺,能充分提高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等。然而,在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過程中,其內在的風險及問題亦層出不窮,這些風險和問題可能會制約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在共享經濟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壟斷格局以及委托代理問題。
1、共享經濟引起市場壟斷
在互聯網時代,自我強化的集聚效應通常導致“贏者通吃”的格局,某個細分市場中最后可能形成單一壟斷或是寡頭壟斷的狀況。在共享經濟中,技術優勢在規模效應的支撐下會變的更加明顯,同時,共享經濟需求匹配更加高效,消費體驗更友好,會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生態,而這種生態對于市場新進入者具有實質性的門檻,例如技術壁壘和市場準入門檻,即具有壟斷性。共享經濟首先追求較大的市場規模和份額,而將盈利放在了較后位置。在國內共享經濟的發展中,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開始階段都不惜花重金進行競爭,為的就是獲得比對手更具優勢的客戶規模并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但是,當壟斷者占據主導優勢的時候,壟斷者可能進行動態價格調整或者差異化定價,最后獲得超額的壟斷利潤。
2、共享經濟導致委托代理問題
服務需求方和供給方是先分別與平臺建立代理關系后形成服務關系,這種以平臺為中心的委托代理關系與傳統的服務供求雙方直接關聯的機制存在本質的差異,這種差異直接導致多方交易主體的責任分擔問題。這其中涉及的風險主要由有:相對人之間違法違約、第三人侵權和政策風險等。第三方市場平臺對于供給方具有安全的支付責任,但是,如果平臺機構出現問題,供給方的支付請求無法完成,需求方的資金則可能被侵占。本質上說,多重代理以及一對多的委托代理機制最后的問題就是消費者與投資者保護問題。
(二)租賃經濟
目前共享單車市場的發展遇到瓶頸,更不用說其他諸如共享充電寶這些一出現就飽受非議的產品。事實上,這些租賃經濟的商業模式,也存在很多問題。
1、存在“資金池”隱患[4]
租賃經濟市場中,龐大的用戶規模意味著巨額押金。據統計,截止2017年底,僅OFO和摩拜平臺押金部分就擁有近120億元的資金池。隨著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押金所形成的“資金池”也在持續擴張。“資金池”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第一,大部分用戶不會在每次使用后立刻要求退還押金,這使得巨額的押金累積在企業手中,不僅沒有專門的金融部門對其進行監管,而且有“變相募集或占有資金”的嫌疑。其二,如果企業將收取的押金進行投資,一旦發生投資失敗或無法及時抽回資金等情況,企業就會喪失退還押金的能力,用戶就可能面臨押金無法退回的情況。
2、資本狂熱帶來的泡沫隱憂
租賃經濟市場中,伴隨著大量打著“共享”旗號的創業者和創業公司的進入,資本盛宴也將目光轉移于此,“共享”行業不斷傳出巨額融資的消息。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7年5月,共享單車領域融資額已高達70億元。在短時間內,該領域獲得如此高額的融資,投資人應該警惕由此而引發的資本泡沫,冷靜分析其的現狀和發展潛力,理性決定是否值得投資。誠然,資本的強大力量將一個新興行業迅速推入了擴張期、快速走向成熟期,但也存在著新興行業失去對商業以及盈利模式的探索,最終深陷跑馬圈地的燒錢大戰的可能。
3、底線競爭給社會帶來的負外部性
租賃經濟市場中,企業之間往往存在著“底線競爭”,各大企業無底線地降低成本,來維持它的價格戰。而外界大量的風險資本投入,不僅能彌補企業進行價格競爭帶來的虧損,還會促使企業不斷擴張,增加投放規模以搶占市場,從而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收益。這樣,寡頭之間的競爭幾乎就不需要考慮自己是否虧損,從而造成了社會福利的巨大浪費并忽視了其給社會帶來的負外部性。長此以往,這樣下去會危及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的生存,也會對社會造成巨大負擔。
五、政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給出的政策建議如下:
(一)共享經濟
1、堅持市場地位的公平性,減少市場的壟斷。
共享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在特定領域形成新的壟斷格局,對市場公平性提出了挑戰。政府應該有所作為,除了干預市場結構、降低行業的進入門檻,也應采取價格管制等反壟斷措施,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公平的市場環境。
2、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監管部門,實施長效主動監管機制。
在共享經濟的部分領域中,一度存在弱監管甚至是無監管的狀態,出現監管問題后出臺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更多的是一個被動式的監管應對。未來需要構建一個長效的主動監管機制,以有效防控共享經濟的內在風險,關注平臺的委托代理問題,有效保護數量眾多的消費者權益。
(二)租賃經濟
1、防范“資金池”風險
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將充值賬戶與押金賬戶分別進行管理,將用戶繳納的押金存入銀行專用賬戶,做第三方保管處理,同時向社會和消費者公示資金監管協議內容、資金的流向。
對于政府來說,首先要盡快明確監管部門;其次,出臺相應的管理細則規范企業經營;最后,設立第三方監管機構對相關企業的押金進行監管。
2、對企業實施嚴格的管控,控制社會風險資本的投入,警惕資本泡沫[4]
要從根本上控制“底線競爭”行為,政府除了在管理層面嚴格監管之外,還必須從經濟層面對企業進行一定的限制。政府要運用“看得見的手”,對“底線競爭”這種市場失靈現象進行干預,限制風險資本的投入。為此,政府可以控制風投總量,防止市場盲目擴張;對風投采取審批制,審核其資金來源,投資企業的信譽、運營情況與發展前景,以降低盲目投資帶來的風險。此外,投資人也應該審慎投資,避免盲目投資造成的資本泡沫。
六、結論
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在定義、平臺、商業模式和資產等方面具有很明顯的差別,共享經濟著重于利用閑置資源通過平臺直接連接供給方和需求方,擁有平臺,資產較輕,商業模式主要是C2C。而租賃經濟自己創造出資源,不具備平臺,資產較重,商業模式主要是B2C。因此,把所有打著共享名號的產品都歸為共享經濟是膚淺的,諸如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本質上都是租賃經濟的模式。如果市場不能清楚地劃清租賃經濟與共享經濟的界限,那么會導致“共享”經濟的野蠻生長。盡管共享經濟具備很多優勢,就市場現狀來說,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問題。例如共享經濟會導致市場壟斷,租賃經濟會存在資本泡沫等。只有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問題才能得以解決,未來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才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鄭聯盛.本質、機制、模式與風險.國際經濟評論[J].共享經濟,2017(03).
[2]張孝榮,俞點.共享經濟在我國發展的趨勢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8(03).
[3]馬廣奇,魏夢珂.“互聯網+”時代下我國共享單車市場的實踐困境與應對策略[J].企業經濟,2017(03).
[4]王彥,吳聃.共享單車市場競爭機制及趨勢探討[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