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穎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市場大環境逐漸完善,合同成為現代企業開展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在企業的日常運行和未來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就此對企業合同法律風險管理和控制措施進行了研究,具體內容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企業合同;法律風險;管理;控制
前言:
當下,我國社會正在處于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中,這種模式使得企業面臨著眾多的機遇和挑戰,其中的風險也是越來越多。同時,由于近年來供給側改革的不斷進行,使得企業運營模式不斷發展變化,傳統的風險防控措施已經不能夠滿足企業發展需求。這種情況下,企業就需要針對當前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分析產生風險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來對風險進行管控,從而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一、企業合同法律風險產生原因
(一)法律意識淡薄
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就是一種法制經濟,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契約性經濟。任何形式的民事法律關系都要在簽訂合同之后來確立。然而如果企業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不僅無法確保合同的公正性以及合法性,同時還有可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進而造成損失。舉例來說,在合同管理中,如果企業的經營者對于事前風險防范以及事中風險管控缺乏正確的認識,并且還不具備合同審查或者是風險辨別的能力,則一旦出現風險問題,就會很難采取有效措施,致使企業損失很大,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二)看重合同的靜態管理 忽視合同的動態管理
在我國企業中對于企業合同的管理普遍存在“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做法,他們在合同管理過程中將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了合同的準備、簽訂之上,卻對合同管理全過程中最重要的合同履行、合同歸檔環節視而不見。與合同訂立階段相比,合同條款中約定的交貨、驗收、結算是否如約執行,合同整個過程中的單據、權證等重要證據是否歸檔顯然更為關鍵,合同的根本目的難道不就是為了順利完成具體的經濟行為嗎?合同像人一樣,同樣有生命周期,從合同準備、到合同訂立、合同履行直至合終結是一環扣一環的全周期的生命體。其要求管理者必須處理好每一個環節,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三)合同管理模式落后 合同管理不到位
合同管理制度在制定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尤其要注意其是否符合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和需求,是否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說,企業的合同管理制度存在著敷衍了事、執行不到位、不符合企業實際等狀況,一些企業仍然存在著法律部門合同負責制的模式,企業簽訂的每份合同都由法律部門把關?,F實中,法律部門往往只能從法律上對合同條款做合規性、合理性審查,對合同簽訂的背景、具體情況,合同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一無所知。此外,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法律部門不能夠實現對執行情況的有效監控,從而使得合同管理存在不到位的情況,進而致使合同風險防控效果不佳。
(四)履行合同過程中可能引發的法律風險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有時會發生履行合同風險,也就是由違約或者不可力抗等原因,而造成企業經濟效益受損的情況。出現履約合同風險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在合同簽訂后,缺乏對合同的妥善管理,或者對市場行情變化的預測不足,從而使得企業沒有再第一時間內發現風險的存在,進而引起一系列的法律糾紛和經濟損失情況,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因此,企業的相關領導層和合同管理部門需要加強對法律風險的重視和研究。
二、加強企業合同法律風險管理與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企業要強化企業員工法律意識 提高其合同管理能力
企業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對員工進行培訓工作,確保員工對于合同法律條款進行明確了解,從而使得員工可以嚴格遵照相關合同要求來進行工作。合同的簽訂對于企業而言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寫日記中標明日期一樣,是合同的開始部分,而對于企業而言,執行合同內容才是重中之重,就像日記的主體內容一樣,其意義是巨大的。日記就是記錄著自身平日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而企業也是如此,應在合同內容執行中做好記錄,從而做好記載留檔工作,尤其是在合同內容出現變化后,其合同雙方主體在合同中履行的義務都有所變化,結合一方主體本應做的事情而沒有及時去完成,應在合同中加以備注,這種文件應轉交給另一方主體確認,在確認簽字之后,若是這方主體不簽字,則經辦人員需要將具體文件轉交給當事人,并使其作為強有力的證據而保存。
(二)合同法律風險管理的事前控制
近幾年以來,由于國際市場形勢持續低迷,很多企業的履約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變化。因此,在合同的簽訂過程中,對于簽約方進行資信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也是維護國有企業切身利益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相關的合同管理人員應該積極詳實的對簽約單位的資質、發展現狀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查,做好建檔以及動態維護,并及時跟蹤管理,以便于對資質檔案的及時更新。與此同時,通過這種方式,相關工作人員還能夠充分地了解簽約方的履約能力,并在此基礎之上簽訂合同,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法律風險和經濟糾紛的問題的出現。
(三)合同法律風險管理的事中控制
在企業合同履行的過程中,企業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發生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相關的合同承辦人在合同履約期間,應該盡職盡責,積極敦促簽約相對方保質保量且在規定時間內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如果存在履行合同風險,則要依靠《合同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來與對方進行協商,并按照相關程序采取補救及應對措施;其次,作為企業的法務人員,應該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履約情況進行檢查。比如說定期開展的合同管理專項檢查、報送主辦單位合同履行終結表以及管理臺賬等,這些都能夠為企業的法務人員了解合同履行狀況提供便利條件。
(四)合同法律風險管理的事后控制
在企業合同簽訂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終止之后,企業需要在第一時間內按照合同約定來對完成的工作進行驗收,如沒有特殊情況,應及時關閉合同,并對本次合同管理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以此來為今后準確識別法律風險提供參考依據。
(五)加強合同法律風險管理
在科技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書面合同仍然是合同簽訂雙方解決糾紛的最原始的文件資料,這是由于書面合同中對于簽訂雙方的權、責、利等進行了清晰明確的表述,這也使它成為有效避免糾紛的有力依據。所以,企業合同管理人員應該在編寫書面合同時,盡量采用國家或者行業現行的格式合同文本,并保證合同內容嚴謹而完善,這一方面可以降低合同審查人員的工作難度,另一方面還大大提高了合同法律風險的防范力度。此外,企業除了要加強對合同示范文本的宣傳之外,還需要在相關法務人員的指導之下進行使用,如需要對合同中的某項條款進行修改的,必須由雙方共同協商完成確認,并加蓋合同專用章,以免將來發生糾紛。從而維護企業自身的利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風險,相信對合同法律風險防范的研究也會逐步深入并且系統化。在實踐過程中,企業一方面需要從而風險理論、合同法理論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結合企業的經營實際總結經驗,同時,還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合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施對合同的全過程立體化管控。
【參考文獻】
[1]拓圣楠,晁劍鳴.國有企業合同法律風險管理與控制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6(20):37.
[2]弓黨社,張璇,史文娜.企業合同管理風險研究與防范[A].中國航空學會管理科學分會2015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5:10.
[3]徐向國.企業合同管理法律風險識別與防范[D].吉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