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由于我國和美國屬于不同的法系,很多制度或原則不盡相同,具體規定更是差異巨大。下面就對中美關于離婚財產分配的相關規定進行淺層的分析,對主要的不同點進行比較,總結在我國對未規定或不相同的地方是否需要學習或修改。
【關鍵詞】離婚財產分配;共同共有財產;子女撫養;財產爭議
一、美國案例
原告和被告于1971年4月3日結婚。當時雙方都是同一所私立學校的教師。被告擁有學士學位和臨時教學證書,需要花費約3000美元學費上18個月的研究生課程才能取得紐約州永久性教學證書。但是為了原告的學業被告放棄了取得永久性教學證書的機會。原告在和被告結婚時只學完了3年半的大學課程。但是不久他就開始上夜校以取得學士學位,并為上醫學院修必要的前期課程。1973年9月,當事人搬到墨西哥住,原告成為醫學院的全日制學生,在他上學期間,被告從事了若干教學工作,并將收入用于他們的共同花費。1976年12月,當事人搬回紐約,以便原告可以修完醫學院最后兩學期的課程并進行實習。在回到紐約后,被告又恢復了她以前的教學工作。原告于1980年取得了醫師執照,兩個月后他提前本離婚訴訟。在初審時原告為外科住院醫師。
初審法院認為原告在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行醫執照是婚后共有財產,應該在原告和被告之間分配,并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分配。上訴法院認為原告的行醫執照不是婚后共有財產,將本案發回重審。最高法院推翻了上訴法院的判決。①
二、中國相關規定
我國《婚姻家庭法》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執業執照是否屬于財產呢。我們通常所說的財產是指人們可以支配的有經濟價值的非官方性質的資源和物品。那么執業執照有經濟價值嗎?如果有,這個經濟價值又該如何衡量呢?職業執照的價值在于它對持有者賺錢能力的提高,對賺錢能力的提高進行經濟價值的評估確實困難,難以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進行判斷。
雖然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并未有當事人對執業執照提出權利,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有許多相似的事件。雙方在結婚后共同生活,若雙方在婚前或婚后對婚后的財產進行了約定,雙方各自所得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負責掙錢以供家庭生活需要,另一方在家照顧子女或老人,整理家務,若雙方離婚財產該如何分配?《婚姻家庭法》第40條規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顧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予補償。若雙方并未對婚后的財產進行約定,在離婚后,則按照夫妻共有財產進行分割,對于工作一方在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相關的執業執照,獲得的專業學位,以及其事業或名人地位,若另一方向法院主張權利能否得到支持呢?
我國離婚案件中的糾紛多屬于子女撫養、不動產爭議,但我國《婚姻法》若干解釋(二)規定了一些特殊情形:(一)第15條對夫妻共同財產中的股票、債權、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爭議進行了規定;(二)第16條對夫妻共同財產中以一方名義在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額,另一方不是公司股東的情形進行了規定;(三)第17條對夫妻共同財產中以一方名義在合伙企業中的出資,另一方不是企業合伙人的情形進行了規定;(四)夫妻以一方得名義投資設立獨資企業的,在分割夫妻在該獨資企業中的共同財產進行了規定。那么,執業執照能否比照以上情形進行處理呢?很顯然是不行的,以上情形很明顯是財產性的權益,可以通過評估計算出具體的價格,然后再按照相應的規定或程序進行折價補償或裝讓,如果執業執照可以進行價格的而評估,以評估的價格對另一方進行補償,那么該補償只是對該執業執照本身的價值按比例補償還是對之后可能取得的報酬一并計算在補償之中呢?
由于我國法律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的規定并沒有包含執業執照、專業學位、其事業或名人地位,我國司法實踐中也沒有類似的案例,我國有很多這樣的新聞,但立法者并沒有意識到在這一方面對公民的保護,導致很多人不知道可以主張權利。當事人在財產分割時并沒有對執業執照、專業學位等提出要求,其實這是不利于公民權利的保護的。但是,若法律對夫妻共有財產的范圍進行擴大解釋,必然導致相關案件的數量激增,對執業執照、專業學位等的價值評估也會加重經濟和社會負擔,需要謹慎對待。
三、總結
對于案例中所提到的職業執照等內容,在美國的大部分州都有相關的規定,對公民的權利保護也更全看。我國法律對此并沒有具體規定,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也相對明確,在司法解釋中對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的解釋也未擴大到職業執照,司法實踐中之所以沒有相關的案例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若當事人提起該訴訟于法無據,司法機關也不會受理或支持。
注釋:
① 奧布萊恩訴奧布萊恩案,66N.Y.2d 576,498N.Y.S.2d 743,489N.E.2d 712(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