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景文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交通的運載能力日益增強,運輸速度也是日益加快,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嚴峻的交通事故發展形勢,為了更好的改善交通,減少交通事故的產生和危害,深入了解交通事故的形成和發展的趨勢無疑是重要一環。本文研究內容首先論述交通事故的形成及其發展過程中所特有的特性,分別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時間特性——即以時間線上的由大到小,按照年份、月份、每日24小時的不同發生特點進行概括,又以地理范圍的由大到小,按照世界范圍內、我國及各地方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分析,以具體的事例數據闡明和證明特性的準確性。然后再從人為、車輛、道路條件等各方面因素探討交通事故的時間和空間特性,并從中發掘出這些特性背后的形成因素。最后通過對交通事故發生的時空特性及其原因的分析,相應的得出針對誘發因素的對策及預防交通事故再發生的措施。
【關鍵詞】交通事故;時空特性;形成因素;措施對策
一、交通事故的時間特性
1、年份特性。論及各歷史時期的交通事故發生率,此處以二戰后的日本交通狀況為例。二戰后日本經濟一度頹廢數十年,但是待其經濟呈現復蘇趨勢后車輛保有量開始逐漸增多,交通事故發生率也飛快上升。日本交通事故的高峰期是引人注目的1970年,一年內有16765人在交通事故中喪生。經過近十年的強化治理,到1980年交通事故致死人數下降為8760人,交通治理初顯成效。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參與車輛數大幅上漲,到1990年交通死亡人數又突破萬人,達到了11227人,隨著新一代交通治理措施的實施,交通死亡人數又逐漸下降,到1999年基本在萬人左右起伏。
回顧現代交通發展各個時期道路交通事故和車輛保有量的演變,可以清楚的發現: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現代交通發展最初期,車輛保有量極少,現代汽車在早期更像是地位的象征,而不是代步的工具,故而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極低。等到汽車逐漸普及,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與之相伴的是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呈井噴式上升。隨著交通事故的不斷增加,交通問題日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相應對策的出臺令交通事故上升的勢頭趨緩,此后各國的車輛保有量各有變化,但是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卻并未有明顯上升,甚至有些國家因為車輛保有量的大幅度減少而明顯下降。在此后的數十年中,隨著對交通事故的研究日益深入,使得各國事故發生率皆逐漸下降,最終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趨于平穩。
2、月份特性。交通事故的高發月份通常與該國家或地區的年度活動有關,如新年、特定節日、法定假日等,在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的發生會保持在一定的較低水平,但是一旦出現大型的人員、貨物流動,道路承載能力遠遠不及突然增加的交通運輸負擔,相關硬件設施的承載能力超越其極限,則更容易出現大型的交通事故。
3、24時特征
在每日的各個時段,交通事故的高峰時段與交通運載能力高峰時段存在明顯差異。
以江蘇省一省交通事故發生24h變化為例,7時~8時與17時~18時是道路交通運輸量的高峰時段,但是交通事故的高峰時段是緊接著這兩個時間的9時~12時與18時~21時。因在道路交通運輸量的高峰時段,雖然車流量和人流量都很大,道路擁擠,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警方的高度重視,管理嚴格,人與車、車與車之間間距雖然小但是自由度受到嚴格限制,行人和駕駛員也大都高度認真,能夠遵守交通規則,因此事故較少。而在道路交通運輸量的高峰時段過去之后,車輛和行人減少,警方警力的投入也沒有高峰時段多,監督效果降低,車輛和行人自由度大幅增加,加上道路變得空曠,車速開始普遍加快,發生交通事故的潛在可能性變大。而18時~21時是屬于夜間行車。
二、交通事故的空間特性
1、世界交通事故特征。發達國家總體上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平均低于發展中國家,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則是經濟發展更發達的國家交通事故發生概率略高于更經濟發展更低的國家。
2、國內各地域事故特征。中國目前的交通狀況較其他國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總體上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中國目前的交通設施建設總體上與經濟建設相適應,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相應的交通條件完備。
而交通事故則是交通建設狀況和人口分布狀況的結合表現,交通事故發生地重點分布于東部交通發達地區,尤其是工業更加發達的東南沿海,此處不僅有大量的人員流動,還有數量龐大的貨物運輸,更易發生交通事故。
三、交通事故的形成原因
1、人為因素
交通事故絕大部分是交通參與者相關行為的不當造成的,而交通事故當中所涉及的交通參與者主要是指交通工具的駕駛員,其次是作為其他參與交通的行人。
在大部分的案件中的交通工具駕駛員過失基本為以下四方面:(1)單純的駕駛判斷錯誤。(2)駕駛行為不符合法律規范。(3)屬于禁止駕駛的駕駛狀態。(4)屬于無駕駛機動車能力人群。
而對于其他交通參與者來說,參與交通事故多以無辜受害者的身份,但是也可能存在違反交通規則、注意力分散等主觀自身問題。
2、車輛因素
作為交通事故的必要構件,交通工具自身存在問題也極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概括為以下四點:(1)車輛設計本身存在缺陷。(2)車輛行駛狀況不符合該車輛規定行駛條件(3)車輛超過使用年限未檢修或報廢,導致車輛零件因老化或磨損而失去應有作用。(4)車輛突發事故,即不可預測的車輛零件損毀或失效。
3、道路因素
除去交通參與者與交通工具的因素外,交通道路有時也會成為發生交通事故的誘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道路本身建設不完備或年久失修,致使其不足以承擔相應的交通承載任務。(2)道路指示標志混亂或不明確。(3)其他周圍環境因素導致的誤導。
四、應對預防與總結
誠然,導致交通事故的原因多種多樣,人為、車輛、環境、氣候等,但是只要建立健全完備的交通發展體系,針對各個原因相應的作出整改和應對預防,我國的交通狀況必然會有長足的進步和極大的改善。具體應對預防措施應由以下五方面的內容組成:
1、加強對公民進行交通安全知識普及與交通規則學習教育的力度與廣度。
2、加大公安機關對交通的監管力度,使交通巡邏和指揮落到實處,成為交通的管理者、約束者。
3、加強車輛管理。對于車輛的詳細信息應有必要的掌握,每年的質量檢查、行車資格檢查皆應落到實處,對即將報廢的車輛行駛與去向重點關注,甚至建立隨機抽查檢驗的相關機制,從而鼓勵乃至迫使行駛車輛相關指數達到標準。
4、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與應急處置設施的建設。對道路進行定期的檢查,確保使用質量,完善道路沿線的交通基礎設施,在交通事故易發路段著重建立相應的應急處置設施,使交通事故發生后的應急處置更加方便迅速,以減小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5、建立完備的交通事故應急處置預案。除了應急處置設施的建立,我們更應該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應急處置措施,從交通事故發生的當時,到事故現場的處置與保存,再到相關人員的救治與保護,最后是案件現場的物證固定與隨后的場地恢復,相應的一切后續工作均應有一套靈活的應對方案支持,不應一味的隨意處置。
交通事故在當今的世界各國均是一個重大的議題與嚴峻的問題,我國在交通事故處置與交通管理方面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做到加強管理與宣傳教育,完善現行的交通體系,加強設施建設與基礎建設,努力找出并解決各種潛在誘因,我國的交通狀況終歸會一步步朝著更好的方向改變進步!
【參考文獻】
[1]白舒安,陳學武. 道路交通事故時空分布特性及預防對策研究[J].現代交通技術,2009,04:78-81.
[2]王洪明. 我國公路交通事故的現狀及特征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0:121-126+179.
[3]林國順,陳燕,李麗麗,賈智輝. 高速公路安全事故時間關聯聚類分析[J].交通信息與安全,2011,05: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