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文琦 周銘慧 石清煌 孫宏豪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和健康的需求開始增加。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體育消費隨之盛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是體育消費的主要群體,本文通過調查具有不同個體特征的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現狀及結構,發現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普遍不高、體育消費結構較為單一,由此分析目前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并據此提出可行性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影響因素;措施
一、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水平的提高,體育娛樂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被經濟界所重視,體育產業的繁榮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大學生相對其他社會群體而言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是體育消費的主力軍。
然而,通過對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水平普遍不高,有六成的被調查者的年均體育消費金額不足500元。如何在現有情況下鼓勵大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刺激大學生體育消費,改善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從而提高體育消費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二、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
(一)體育消費占總收入比例
經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收入主要來源于父母供給。根據參考文獻以及調查數據對比可知,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增長,大學生的生活費水平較以往有了明顯提升,體育消費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比例低于生活費增加的比例,即每提高一單位生活費,在體育消費上的支出是逐漸減少的。這表明生活費的增加并沒有帶來體育消費的大幅度增加。
(二)體育消費內容結構
對調查問卷進行處理之后,我們將實物類消費、勞務類消費、信息類消費與年均體育消費狀況進行對比。調查結果發現,年均體育消費各層次的人群幾乎全部進行了實物類支出,因為實物類如運動服裝、設備器械等是進行體育運動的必需品。無論消費水平如何,只要進行體育運動,這方面的消費支出就必不可少。在勞務類支出方面,年均體育消費水平較高的層次中,勞務類支出的人數占比較多。在經濟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大學生開始注重體育運動的健康性與科學性。因此,在高消費人群中,選擇進行勞務類支出的比例很高。在信息類支出方面,年均體育消費水平較低的人群進行信息類支出的人數占比很低,因為報刊雜志等非必需品對于低消費人群幾乎不具有吸引力;而高消費人群由于經濟條件充裕,愿意去購買自己喜歡的體育明星的運動周邊產品等。
三、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影響因素
(一)調查對象體育消費基本情況分析
1.戶籍
從學生的來源來看,來自城鎮的學生的體育消費水平要明顯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其主要原因是經濟情況的差異,來自城鎮的學生的經濟情況整體上高于農村的學生,再加上城鎮的學生的消費觀念較為前沿,因此他們更愿意進行體育消費。
2.收入
經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收入主要來源于父母供給。根據參考文獻以及調查數據對比可知,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增長,大學生的生活費水平較以往有了明顯提升,體育消費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比例低于生活費增加的比例,即每提高一單位生活費,在體育消費上的支出是逐漸減少的。這表明生活費的增加并沒有帶來體育消費的大幅度增加。
3.年級及專業
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年級學生體育消費情況大致相同,大學生體育消費不會因年級的不同而產生明顯的變化。從學生的專業情況來看,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體育消費狀況無較大差異。只有體育學院的學生一枝獨秀,具有非常高的體育消費水平,這當然是由他們的專業要求所決定的。因此,學生的年級對體育消費幾乎沒有影響,而專業方面除體育學院具有較高的體育消費水平,其他專業的體育消費水平沒有明顯差異。
4.性別
在體育消費結構中,男生體育消費水平明顯高于女生,男生體育消費的目的主要是興趣所致和強身健體,以實物型消費為主,觀看體育賽事、訂閱報刊等觀賞類體育消費支出居次;女生體育消費的主要目的是塑造體型、獲得美感,以參與型消費為主,實物型消費居次。另外,男生勞務型消費高于女生。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男女生的生理原因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使得不同性別的消費者對體育消費觀的認識不同,所選擇的消費內容也有較大差異。男生大多是興趣使然,女生則是希望塑造形體、追求美。
(二)主觀因素
1.態度
通過調查數據發現:就體育消費態度而言,樣本中約65%的大學生認為體育消費是必要的,仍有3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體育消費是不必要的。態度通過影響
思維與判斷來決定個人的行為習慣與偏好。因此大學生對體育消費的認識程度和對體育消費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他們的體育消費行為。
2.心理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具有體育消費的意識,但持必要態度的大學生有半數的人體育消費不足500元。其內心的惰性心理是制約大學生體育消費的關鍵因素,大學生活與初高中的緊張學業相比較是很輕松的,但很多自我控制力較差的同學無法適應,這些時間只用來一昧的娛樂消遣,并沒有用于體育鍛煉,所以體育消費水平普遍不高;少部分大學生則認為不必要進行體育消費,其體育消費更少,體育消費水平更低。故,大學生本身的惰性心理嚴重制約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
3.動機
高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具有特定的動機,其重要性依次為:強身健體,增強體質>緩解壓力>塑造體型,獲得美感>興趣愛好>結交朋友,人際交往>完成體育課學習任務>單純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從眾攀比心理。動機不同其體育消費結構也不同。倘若動機在強身健體、緩解壓力、塑造形體上,體育消費結構大致相當,且體育消費水平明顯高于動機只在于完成體育課學習任務。而且從數據顯示,小部分大學生群體存在攀比從眾的心理,攀比從眾心理使得體育消費水平整體較高,形成了扭曲的體育消費價值觀。
4.偏好
根據前期了解情況,我們將大學生經常參加的運動項目分為18項。通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排名前三的體育運動項目分別是:跑步、羽毛球、籃球。大學生經常參加的運動是其偏好的體現,由此知,當代大學生偏好的運動項目大多屬于運動成本比較低的運動項目,大部分大學生的體育消費金額普遍比較低,少部分同學會因為偏好運動成本較高的運動項目而增加其體育消費支出。
(三)客觀因素
1.經濟來源少
大學生在社會中通常扮演消費者這一角色,但他們本身還沒有直接的經濟來源, 大多數是靠父母每月提供的生活費來完成生活、學習及娛樂的各項消費,他們必須對自己現期和未來的經濟狀況及支出進行充分考慮,做出近期和遠期的合理安排,進行各方面的消費,以達到自己需要的最大滿足。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學習和生活費用才是他們認為應該首先保證的消費支出,其次才是進行娛樂休閑的消費。因此說個人經濟狀況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水平。
2.學業忙,時間少
大學生在完成自己學業的同時還有許多豐富的課外活動,使其時間有限不能進行體育活動及體育消費。
3.學校及周邊器械有限
為了降低體育消費成本,大部分的大學生會選擇無償或低價格的場地或器械,而符合條件的除學校場地外,社會場地極少。不同高校之間的學生體育消費具有明顯差異。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多知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985高校,因學校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對學生的體育成績要求較高,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較強,且學校資金豐富,建立了眾多體育場館設施,供學生選擇使用,所以這部分高校的體育消費較高。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盡管學校和政府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但因資金不足等種種原因,學校體育場館設施較少,且普遍比較落后,學生的可選擇性較低,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不高,盡管學校會舉辦一些運動會和體育比賽,但學生的參與度仍較低。
4.個人生活環境引導不足
調查顯示,部分同學缺乏體育鍛煉的方法,因為在進入大學校園以前大家并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而且也沒有什么機會接受關于正確進行體育鍛煉的教育,很多學生擔心體育消費后沒有效果所以不愿意進行消費。
四、建議
(一)端正動機,加強素質引導,樹立健康體育消費價值觀
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時,應端正自身消費動機,就少數大學生在體育消費方面存在“攀比”、“炫耀”的心態,高校應加強教育和引導,向在校大學生灌輸“終身體育”理念,樹立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合理消費的觀念,引導其建立適度“需求”消費觀;同時挖掘高校體育消費潛在市場,拓展高校體育消費。高校在教學中合理地滲透消費權益、綠色消費、體育消費、消費評價等有關知識,加大和有關教育部門的合作力度,加強家校合作,以便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二)大學生自身提高鍛煉意識,合理安排體育鍛煉時間
就大部分大學生有閑暇時間、但在體育鍛煉方面支出時間較少的問題,大學生應提高自身體育鍛煉意識,合理安排規劃閑暇時間,不能將時間單一的安排在某一方面;同時,設置切實可行的體育鍛煉目標,嚴格執行,以此加大自身體育鍛煉。就部分學生因學業繁忙無暇運動的問題,建議大學生樹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的意識,平衡學習和運動的時間,合理安排規劃不多的閑暇時間,增加體育鍛煉時間,增強自身身體素質,從而提高自身體育消費水平。
(三)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尋找資源整合平臺
增強對體育場館器械的維護,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健全學校體育場館設施,根據學生需求特點制定更合理的體育場館建設方案并落地建造,滿足大學生日常對體育器材、場館的需要,提供多樣性的體育消費設施和服務;除擴大現有體育場館的數量與規模,高校通過各種措施與手段增加體育場館的多功能性,合理設置安排校內體育課程,提高體育場館綜合利用率;制定合理的高校器械收費標準,刺激從而增加大學生的體育消費,開拓高校體育消費市場。
【參考文獻】
[1]范經緯.北京市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消費行為現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6,(12).
[2]張忠亮.大學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研究[D].黃山:黃山學院,2010,(04).
[3]唐紅兵.當今大學生體育消費行為研究[J].考試周刊,2008,(14).
[4]陳秋麗.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07,(22).
[5]薛志剛.淺析我國大學生體育消費問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12):46-47
[6]關金勇.河南省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調查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6
[7]佟小玲.豫北地區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的調查分析[N].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8月第44卷第8期
[8]鮑明曉.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