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日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景觀設計行業需求增長與發展較快,加上項目建設周期緊,各項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安排都是倒排時間表,造成設計環節推敲不夠;施工隊伍也不一定有與工程項目對等的施工經驗,高技能的工匠不足;同時設計與施工脫節,沒有優秀的、有經驗的,了解設計意圖的景觀工程師在現場把握調整設計及控制施工效果等問題,本文就設計人員素質加以論述。
【關鍵詞】風景園林;園林設計;人員素質;工程質量
一、教育情況
景觀設計專業教育如同上述混亂名稱一樣混亂不堪。目前從事這一職業的大多畢業于林業院校的園林系(偏重綠化)、城建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偏重建筑、規劃)、藝術院校的環境藝術專業(偏重小品、造型)等,從目前景觀設計涉及的范圍來看,應該是上述三種專業的綜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觀設計專業應該有明確完善的教學大綱,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并制定一系列的從業規范,最終實行與建筑、城市規劃一樣的執業注冊制度,徹底實現行業的規范化管理。
二、急功近利
但是,我們有沒有人像老外一樣,為了做設計,自己動手興造一個園子,花數十年去研究呢?或許有,但是大都帶著贏利目的,不是研究。或者是學校里做教學的,但那是大眾化的示范,不是個人研究。俞孔堅做過嗎?或許指導過,或許在他自己的庭院里種了5、6種植物,但自己做個植物園,還沒聽過。
以上是設計人員的原因,我們同樣不應該忽略"中國特色"。市政工程領導要政績,當然要快!企業投資,要盡快收回成本,當然也要快!設計院呢,設計的越快越多,錢就賺的越多!施工隊也一樣,這幾個"快"下來,自然設計施工周期就短了。即使設計者想好好把一個設計做好,多調查。但他的上級不允許啊!甲方催,院長催......所以按時交差就不錯了。大不了再變更啊。中國現在什么都是"中國特色"。
三、抄襲成風
有的人重"榜樣"不重創新。創新常常被當作異類加以排斥。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習慣被當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識的灌輸,看似滿腹經綸卻毫無創意。景觀設計雖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專業,但它最終將以空間景觀的視覺形式展現給人們,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藝術產品。同所有門類的藝術一樣,創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襲必將導致生命之水枯竭。創新不應簡單地理解為"與眾不同的形式"。每一個景觀都具有其不同的場所特征。場所的環境特性、功能要求、資金投入量以及景觀設計師本人的創造力等等因素決定了該景觀與眾不同的個性。對于景觀設計師來說,設計之前深刻地理解場所精神并綜合協調各種因素進行創作,這就是創新。這種創新體現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肅穆或活潑、或浪漫或休閑、或激動人心或平淡無奇,卻不雷同。
帶著怕失敗的心理去嘗試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我們沒有必要因為個別或少數的案例而失去信心進而退縮。完美主義者往往害怕失敗而躊躇不前,不敢創新,最終淪為模仿能手。實際上,即便是大師也難免有失敗的地方,萊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在室內空間功能上的設計并不成功,但這并不妨礙它作為萊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四、缺少經驗、缺少與施工人員交流
我們現在的設計人員通常都是大專院校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到園林施工工地現場去親身體驗或學習。試問,一個在溫室中長大的祖國花朵,在沒有任何施工經驗的情況下而直接開始做設計,能產生真正的好作品嗎?能保證其設計的作品能順利施工完成嗎?現在的設計院年老的覺得自己做了那么多年就倚老賣老,也拿不出什么有特色的東西,年青的有創意但作品不夠成熟。
一個優秀的園林作品必然是設計與施工密切配合的結果。例如植物配置,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從選苗到現場施工,園林設計師均須親臨指導。至于自然山水園的放樣、施工,沒有園林設計師的現場把關,實在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對于復雜地形的施工現場,無法預期的問題更是時有發生。可是,大多數園林設計師并不愿意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動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隊伍越少與設計人員溝通,最終的結果往往留下諸多遺憾。
據我了解,在美國大中型設計事務所都會雇用全職的"施工指導"專業人士,他們的責任即是"設計質量控制",他們參與了工程從原始的創意到施工全部完成的全過程,如同電器產品中的質量檢驗與控制,它的過程是從圖紙進入實驗性生產,檢驗確認后,再進入正式生產。當一個經驗豐富的施工指導專家掌控設計到施工,他們的作用是將好的設計,在建設中精彩完美體現出來,因為他們具有對設計內涵的深入理解和嚴謹的工作態度。
五、設計周期短
現在國內大多數房地產商和業主都有都或多或少的都有"崇洋媚外"的心理,認為外國的設計公司設計的比國內公司設計的要好很多。是因為我們的設計水平不行嗎?誠然,我們與國外公司的設計水平的確有一定的差距。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常常被我們忽略,那就是設計周期。
國外的設計實施周期是很長的,這其中包括設計和施工兩個階段,當然設計正好與咱們相反,種植的施工過程可以用好幾年的時間來實施,請問各位,我們的綠化施工工期是多長時間?
六、設計脫離現實
一個設計任務下來,我們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風格、手法、形式等問題,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當作設計追求的最大目標。一個建筑作品我們強調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對景觀設計人們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卻樂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諸如休息桌椅、集散場地和活動廣場這類最基本的需求。這種"溫飽型"的功能對長期以來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廣大市民來說當然是相當滿足了,于是贊美之詞不絕于耳,決策者、建設者和設計者,不用說,在這種氛圍中都深深地陶醉了。這個美麗的誤區具有相當的隱蔽性和自欺性。國內做的植物就是那么幾百棵樹,呆板而且千篇一屢,草坪人不能進去,跟風現象非常嚴重,立面上高度都差不多,動不動就要放幾塊置石,現在又流行種竹子了,有時只是為了綠化而綠化。
說到這個誤區,我想起鄭州西四環分車帶上看到的鐵絲網景觀,這類軍事上的構筑手法被沿用到現代城市景觀來,深深刺痛了廣大市民的心。筆者很理解管理部門的良苦用心,屢禁不止地踐踏草地,迫使他們出此下策。但我反對這類做法,被踐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車帶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鐵絲網無疑在眾多民眾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記憶。至此,城市景觀對人性的關懷可以說被剝奪殆盡。
七、依賴效果圖
當我們搞設計的不得不放下CAD,而學起PS時。是我們設計人員的無奈還是當今設計市場的悲哀?現在方案匯報時,尤其是面對有拍板權的決策人土,墻上掛的全是立體效果圖,再加上電腦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畫面,一幀幀優美的電腦動畫配上美妙的輕音樂,難怪我們的領導(或業主)被深深地打動了。可憐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圖的同行,對著"天書"般的平面圖大談他的精妙構想,聽得領導(或業主)直打呵欠。可當人們苦苦期待著圖面上夢幻般的效果能在現實中實現時,猛然發現現場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騙之感才油然而生。靠違反常規的設計程序贏得設計任務后,優秀的效果圖師傅們便手足無措了,效果圖上夸張了的美麗根本就無法植根于現實的土地,慌亂之中只好靠現場的調整和突來的靈感來實現公眾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設計總算是暴露無遺了。這種慘痛的教訓似乎并沒有讓我們決策人清醒。效果圖仿佛是迷魂湯,讓英明人士甘心上當,看來,在一段時期內,上述這類"悲劇"還將繼續上演。
【參考文獻】
[1]許亞文,魯坤元,楊慧. 住宅庭院空間設計與環境心理學[J].四川建筑,1999(04).
[2]李素英.城市帶狀公園綠地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6.
[3]牛青青.試論中國傳統造園藝術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D].北京林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