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昕 徐紅梅
【摘 要】論文通過首先介紹新生代流動人口的特點,然后指出新生代流動人口面臨的主要困難,最后根據其特點和困難提出提高新生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新生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對策
一、新生代流動人口特點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指出,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5億人,其中,16-59歲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中,“80后”(出生于1980-1989年間)流動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不足50%升至2016年的56.5%;“90后”(出生于1990-1999年間)流動人口的比重由2013年的14.5%升至2016年的18.7%,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與老一代流動人口相比,新生代流動人口既具有與以往相同的本質特征,又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趨勢、新特點。如:外出流動年齡小、缺少社會經驗;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自主意識增強;工作穩定率高,在流入地定居意愿強;流動動因呈現多元化;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更為突出。
新生代流動人口的這些新特點、新趨勢,給相關服務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有針對性的調查和關注,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二、新生代流動人口面臨主要問題
(一)制度原因造成的機會歧視仍然存在
長期以來,在一些地方常常把流動人口視為制造社會不安定的群體,將其排除在“正常居民”之外,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加快和民主意識的提高,相關管理政策發生了重要轉變,使之在城市生存的整體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這些改變卻不足以為新生代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提供基本的公平機會,流動人口勞動、就業、保險、計劃生育、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多方面依然無法遭受或多或少的制度性歧視,例如:據某項數據分析表明,戶籍制度導致城市流動人口和農村流動人口間收入差距較大,而新生代流動人口的子女也因戶籍制度經常被排除在平等教育之外。
(二)房價高昂,進退兩難
由于新生代人口流出地與流入地間經濟發展往往不平衡,加之近年來我國房價漲幅較大,住房問題已成為影響新生代流動人口融入當地、提升生活水平的最大障礙,目前,新生代流動人口擁有自有住房的比率較低,住所主要依靠租賃,租賃費用占收入比高,使其生活壓力加大,特質精神生活需求難以滿足,降低其幸福感,盡管如此,由于新生代流動人口缺少務農經驗或家鄉經濟環境不好,返回流出地也缺乏工作機會,普遍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
(三)多數人無力將子女撫養在身邊,留守兒童隱患巨大
限于收入較低、房價高昂、制度性教育歧視、流入地生活費用高昂等原因,新生代流動人口中的絕大部分選擇將子女留在流出地,由父母或親戚撫養,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分析結果顯示,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到6100萬,龐大數量的留守兒童帶來巨大隱患,一是缺少父母關愛,危害留守兒童身心健康;二是助長未成年犯罪,給未來埋下治安危機;三是導致新生代流動人口親子分離,抑郁苦悶,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四)精神文化生活匱乏,自我期待和現實狀況形成巨大鴻溝
由于工作緊張,經濟壓力較大,導致新生代流動人口業余文化生活較為匱乏,多數人只選擇逛街、網絡消磨時間,同時新生代流動人口受教育水平較以老一代高,對自己的期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高,但是現實生活的疲憊困頓與夢想之間的巨大差距擺在眼前,加之與流入地生活水平較高的同齡人對比,更加激發其強烈的隔膜感和不公平感,催生抑郁、焦慮等精神類疾病。
三、新生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提升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相關政府服務管理部門應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不斷提高服務管理水平,提高其幸福感,保證社會和諧穩定,建議對策如下:
(一)深化相關制度改革,消除因制度原因造成的機會歧視
制度政策為流動人口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是流動人口相關問題能否解決的關鍵因素,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公共服務政策制度上的差異對新生代流動人口融入城市形成種種阻隔與障礙。服務管理部門應牢固樹立公平對待、完善管理的服務管理意識,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切實保障和維護流動人口生活居住、社會保障、平等就業、勞動安全、同工同酬、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合法權益,為流動人口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消除因制度原因造成的機會歧視。盡快建立健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對涉及勞動、就業、保險、計劃生育、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全國各地應協同推進一系列配套改革,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使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能夠得到更廣泛的適用。
(二)發展教育培訓,提高就業與收入水平
新生代流動人口面臨的困難,如生活壓力大、無力將子女撫養在身邊、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收入水平偏低,而收入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教育水平低,缺乏適應市場的技能,由此可見,加強流動人口的教育培訓,對于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實力、改善在流入地社會的生存發展機會、實現社會融入至關重要。
在流動人口參加就業培訓的過程中, 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同時用人企業、各種培訓機構和流動人口各方需要合理分工、相互配合, 構建流動人口教育培訓完整體系。同時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保障:①加強政府統籌,切實履行職業培訓工作的主導職能②支持企業為主體加強職業培訓工作③以職業院校為基地,搭建學校和企業教育培訓的交流合作平臺④明確行業組織的地位與職能,加強行業組織建設。
(三)妥善安置隨遷家庭成員的子女教育,提升流動人口家庭幸福感
針對流動人口無力將子女撫養在身邊,隨遷父母異地醫療保障無法解決等問題,政府應將提升家庭福利水平、提高家庭發展能力作為完善相關政策的目標,積極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孩子跟隨父母進城,使他們以更加完整的家庭方式流動,具體包括:將流動人口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的銜接和接續制度,提高流動人口福祉;優先進行流動人口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建設,將流動人口納入城市低保和城鎮職工基本保險,將生活困難的流動人口及其家庭納入社會保險補貼范圍;健全覆蓋包括流動人口在內的常住人口住房供應體系,把符合條件的流動人口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將廉租住房保障對象擴大到包括流動人口在內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
(四)因時制宜,政策制定以流動人口趨勢特點為基礎
當前以新生代為主體的流動人口,在流遷模式、文化水平、定居意愿、心理需求、收入狀況等多方面與老一代流動人口存在較大差異,而新生代流動人口群體內部也不是整齊劃一的整體,這對服務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各部門只有及時、準確掌握新生代流動人口的生存發展、公共服務需求與享有狀況等群體特征,才能為社會管理相關制度政策的調整完善奠定了基礎。
新生代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創新要打開思路,不應僅局限于某一研究視角,而要在全面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區別細分新生代流動人口的不同需求類型,以期提出更有針對性、更符合實際的對策措施。
【參考文獻】
[1]王宗萍,段成榮.新生代流動人口的現狀、困境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5(12下).
[2] 劉建昌等.特殊人群管理與服務[M].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出版社,2013: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