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元元
【摘 要】當今的文言文教學不理想,過分強調工具性,或過分強調人文性。我們將中學文言文教學作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現在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將文言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以此來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文言文課堂教學;工具性;人文
一、文言文“工具性”、“人文性”定義及價值闡釋
i文言文是一種延用了兩三千年的定型化的書面語言。語言精練,概括性極強,在我國文學史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占比大,隨著語文考試分值的增加,以及社會對國學文化的重視,必然也會增加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的數量和比重。為了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切實兼顧它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將兩者更好地統一起來。
(一)文言文“工具性”價值闡釋
語文“工具性”,是指語文是一門學科工具。它的工具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看出:一、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可以利用它與人交流、表達思想感情、傳遞文化;二、語文是學好其他所有學科的工具學科。
文言文的“工具性”,是指文言文字詞具有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功能,并且具有厘清現代漢語詞語源流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文言文字詞與現代漢語也有不少相同之處,但就詞義范圍、詞義輕重、感情色彩等方面而言,它們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現代漢語的源頭是文言字詞,發展演變就產生了現代漢語。因此,要初步讀懂文言文本身,要清楚現代漢語發展脈絡,文言字詞是重要途徑和媒介。前賢時彥都曾注意到文言文的“工具性”。
新課標亦很重視文言文的工具性,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理解詞句含義,進而讀懂文章。”因此,文言文的“工具性”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和功能,它是全面深入理解和運用現代漢語字詞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和體現文言文的工具性。
(二)文言文“人文性”定義及價值闡釋
語文“人文性”,是文學性、文化性、人的自然性有機統一起來之后,折射出來的一切利于人“健康”發展。通過語文學習,可以砥礪品德、培養人的審美情趣等,這些都是它人文性的表現。語文教材范文,除文字優美、結構巧妙外,無一不充滿人文精神的,這是語文“人文性”的重要體現。
文言文的“人文性”,是指文言文里蘊涵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如人文精神、道德關懷、其他積極的價值觀念ii。童志斌將“文章”、“文化”稱為文言文的人文性,并指出:“‘文章是指其功能iii。教材中文言文選文凝聚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孟子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就鼓舞著人們在磨難、挫折中奮斗;再如有些有很強的實用功能,如《陳情表》、《出師表》等。有些是“文以明道”,如《勸學》等。有些則是“文以言志”,如《歸去來兮辭》等”iv。我們學習文言文,除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詞外,更重要的是體會其中的思想,它是讀懂文言文的基本目標和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和體現文言文的人文性。
二、文言文“人文性”與“工具性”關系及研究成果
文言文的兩大基本屬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其“工具性”側重于通過文言字詞粗懂文意,全面深入理解和運用現代漢語;其“人文性”則強調文言文蘊含的主題思想,讓我們通過學習從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應統一。
(一)文言文“工具性”與“人文性”關系闡釋
文言文“人文性”的前提和基礎其“工具性”。作者以文言為媒介和手段,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言文思想主題,就必須首先通過文言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文言文“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束縛了其“人文性”。語言是實在、表面的東西,而文意則是隱性、內在的東西,因而言下之意、言不盡意是很平常的。
文言文“工具性”的目標和歸屬是其“人文性”。作者為文的目的主要是寄托自己的思想,傳達自身的情感。但另一方面,文言文“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動了其“工具性”。文言文中的煉字煉句處,多是作者豐富思想情感的體現。因而,如果能深入體會到文意,又會促進我們對文言的全面深入理解。
(二)相關研究成果概述及研究思路方法
在教學中要注重兩者的有機結合。尤其是不能株守文言文的“工具性”,而置其“人文性”于不顧;也不能拋開文言字詞,而天馬行空地“得意”。要將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使同學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修養、陶冶情操。
關于文言文如何教學,學者們也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主要有王昱昕的《文言文教學研究》、解惠全的《文言文教學講話》等。這些研究成果比較注重文言文教學的工具性,對人文性的探究比較少。隨著新課改的開展和推進,文言文教學的著作偏重于如何使文言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更好的統一。
三、文言文教學“人文性”“工具性”存在問題
(一)注重“工具性”而輕視“人文性”
多數教師非常了解文言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屬性,也清楚二者的關系。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考試的壓力和教學時間的限制,他們又往往忽視文言文的“人文性”。
側重字詞串講,忽視語感培養:即在教學中過分注重文言詞句的梳理,以求學生能每字每句都落實。劉鳳嶺:“走入了學習詞語和語法的誤區。在這個誤區里,文言文教學是以文言文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為重點的,以教師講解為中心,使學生文言文學習變成了古漢語學習。” 學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死記這些文言知識,而對于文章的主題思想淺嘗輒止。這樣的課堂必然使學生不感興趣,從而文言文教學效率也得不到提高。
側重詞法分析,忽視整體感知:部分教師希望從語法角度分析文句,認為這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如《桃花源記》中“漁人甚異之”,教師很可能引入“意動用法”來講授“異”,并延伸到“使動用法”、甚至“為動用法”,這樣看似舉一反三,實則拔苗助長。講解詞語、句子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我們在教學中不可過分注重詞法分析,忽視整體感知。所以,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要注意讓學生去誦讀文章、整體感知文章、拓展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最后傳承優秀的文化。
(二)過分注重“人文性”而輕視“工具性”
文言文教學中,目前還存在另一趨勢,即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偏重于它的人文性,而輕視、甚至忽視其工具性。教師基本上就是文章結構分析、主題探索,幾乎不管文言字詞的障礙。從而使文言文教學又走進了“有文無言”的極端,是背離了文言文兩個基本屬性辯證統一的。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應該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對知識樂于探究。但是并不是要求學生不去掌握文言文的字詞,我們要將兩者結合起來,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的一個“度”。
四、文言文“工具性”“人文性”協調發展探究
“工具性”和“人文性”辯證統一。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其工具性,從而實現其人文性;另一方面,通過其人文性,更深入分析領會其文言的工具性。由于傳統教學模式、以及新教學模式尚未成熟定型,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二者的辯證關系,提高文言文的實效性。
(一)充分實現文言文的“工具性”
文言文中的“文言”,是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媒介和手段。只有清楚把握文言字詞(特別是關鍵字詞)、基本語法,才能體會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題。中學文言文選文都屬淺易文言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正確處理文言字詞,使學生能夠掌我基本的詞匯和語法,從而有助于學生自主閱讀。如《陳涉世家》“得魚腹中書”中的“書”,前者與今語直接對應,后者屬生僻字,查注釋自可明白。而《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中的“窮”與今語異義,教師應特別指出。對于各種語法現象和知識,教師應該在結累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將之歸納整理。
(二)充分實現文言文的“人文性”
文言文中的思想情感,是作者寫作的主要目的和價值的主要體現。只有清楚把握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引起學生的感觸和共鳴。教師應全面分析討論文章的結構和思想主題。教師只有充分體現利用文言文的“人文性”,才能將課堂變活躍,學生才能充分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
注釋:
i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頁。
ii 金元浦《中國文化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63頁。
iii 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頁-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