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穎

一、放妻書的結構
從上述12份放妻書中我們可以看出開頭一般都會論述夫妻關系的含義,Дx.11038-3 “竊聞夫婦義重,如手足似難分;恩愛情心,同唇齒如不別。”; 斯6537背1 “蓋以伉儷情深,夫婦語義重,幽懷合函邑(巹)之歡,歡念同牢之樂。”,夫妻情義深重,關系非比常人,更應當得到重視。
然后就是論述夫妻感情美好,斯6537背1,“夫妻相對,懷似鴛鴦雙飛,并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生同床枕于寢間,死同棺槨于墳下。” 伯3220 “從結契,要盡百年,如水如魚,同歡終日。生男滿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溫和內外。六親環美,遠近似父子之情,九族悒(邕)怡,四時而不曾更改。”這些語句表達的可能不是這對夫婦二人的感情如何好,但是也是表達一種和諧美滿的夫妻關系所帶來的美好。
其次就是通過佛家的思想以論述夫妻之緣分,斯5578 “累劫共修,今得緣會。” 斯0343背“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年結緣,始配今生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怨家,故來相對”這里可以看出佛教對于唐時期社會生活文化影響之大、之深,“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因果思想蘊含著夫妻之道中,給和離制度增添了一份思想上的合理性。
再次是論述夫妻感情破裂,性格不合或者是婚姻解除的原因,斯 0343背“妻則一言十口,夫則販(反)木(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犬一處。” 斯5578 “。六親聚而咸怨,鄰里見而含恨。蘇乳之合,尚恐異流,貓鼠同窼,安能得久。二人意隔,大小不安。更若流連,家業破散,顛鐺損腳,至見宿活不殘。擎鏊筑甕,便招困弊之苦。男饑耕種,衣結擎鏊筑甕,便招困夫若舉口,婦便生嗔。婦欲發言,夫則拾棒。相憎終日,甚時得見。”在說明理論以后開始擺出事實。
最后是知會親屬,完成和離的程序以及涉及到財產等問題的分配。
綜述,放妻書應當具有一定的格式,特別是在普通布衣百姓中也適用,因此它應當是具體的格式,然后根據具體的情形再填寫上相應的內容。
二、放妻書的功能
總體來看,如果婚書是婚姻締結的標志,那么放妻書應當就是婚姻合意解除的標志,當代三種離婚形式中,義絕是以判決書為標志的,而七出和和離應當都有相應的文書,放妻書應當就是其中的一種,因為“放”的含義,所以其應當是和離的文書。
放妻書的功能主要分為:一,婚姻解除的標志,妻子可以拿起到官府更改戶籍,解除婚姻關系,方便日后改嫁; 斯6537背1 “相隔之后,更選重官雙職之夫。” 丁巳年(957?)親情放書習字(Дx3002)二,防范糾紛的發生,對財產作出明確的處理,防止日后生亂,例如“一任執此放書,將憑官斷,恐后無憑,書紙為記” 斯6537背2 “忽有不照驗約,倚巷曲街,點眼弄眉,思尋舊事,便招解脫之罪。為留后憑,謹立。”
婚姻解除的正常程序就是簽訂婚姻解除協議之后上報官府,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難免會產生一些糾紛,例如嫁妝問題或者其他財產、子女問題。在義絕和七出兩種婚姻解除方式中,一個由于是官府出面,另一個由于是女方的過錯,夫家單方面出妻,因此矛盾存在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只有在和離的情況下,才特別需要防范糾紛的發生,放妻書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這種防范于未然的功能。放妻書(Дx.11038-3) “自今己后,更不許相為(違)。忽若論烈(列)夫婦之義者,便任將憑官斷, 則之(知)皂帛(白)”
三、和離的現實可行性
一般認為封建社會“男尊女卑”,離異對于女子來說是一生的丑事,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真的會有女子希望離婚嗎?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分兩部分討論。
首先,上文提及唐朝女子的地位較其他朝代而言,在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俗加之自身的繁榮開放水平,確實要高許多,“男尊女卑”或許并不太合適于盛唐,或許“男女有別”的表述更加貼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女子離婚、再婚也并非異事,例如據統計唐朝公主再嫁三嫁十分常見。因此和離制度在唐朝創立并實施有著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從此角度分析,和離制度具有現實可行性。
筆者的第二種觀點是認為和離制度可能是義絕和七出這兩種婚姻解除形式的轉化,因為女子如果因為義絕或者七出而被離婚的話,代表著她個人存在過錯,對其日后的生活會存在很惡劣的影響,分別討論,義絕,乃恩斷義絕,前文論證了義絕是兩個姓氏宗族的恩斷義絕,是要經過官府審判而解除婚姻關系的一種離異形式,這種形式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會激化兩姓之間的矛盾,增加社會不安因素,因此通過和離這種更加溫和的婚姻解除形式使夫家與妻家兩家和平的解除秦晉之好,恢復到陌生人的狀態而不是激化為仇家。
而七出,則是代表女子個人存在絕對的過錯,一旦女子因為七出而離異,該過錯甚至可能會伴隨她的一生,這種情形不利于女子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她也會成為社會發展的負擔。再者,七出是夫家出妻,不代表這夫妻感情不好,《孔雀東南飛》就是鮮明的個例,因此丈夫為了維護妻子,在不能決定自己婚姻的時候選擇更加溫和的和離制度以代替七出,是盡力在保護妻子的表現。
注釋:
①牛志平.唐代婚喪[M].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