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夢雪
【摘 要】媚俗藝術產生于19世紀中后期,是一種具有流行性、商業性的藝術。德國人給它取名叫kitsch(媚俗),因此媚俗也稱“刻奇”。為了與認真創作、價格不菲的正宗藝術品相區分,藝術品商人便把那些草草完成、價格低廉、“迎合大眾口味”因而“易于出售的商品”稱作kitsch(媚俗藝術品)。
而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速度加快,而越來越缺乏耐心欣賞真正的藝術與美,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迎合大眾口味、草草完成而又不乏市場的媚俗藝術品出現,雖然很多人都在高呼抵制,卻不能遏制這些媚俗藝術品占領微博熱搜榜、收視榜第一名等。越來越多“雷劇”、“無演技流量明星”的產生,是否預示著媚俗藝術將要占領我國文化市場主要位置?
【關鍵詞】媚俗藝術;文化市場;雷劇
一、媚俗的定義與來源
媚俗藝術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工業革命使西歐和美國的大眾都住到城市里,并使文化得到普及。隨著文化的普及,讀寫能力幾乎成了跟開車一樣尋常不過的技藝,不再被用來區分個人的文化喜好,因為它已經不再是優雅趣味的獨一無二的伴隨物了。
1939年,美國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著名的《前衛與媚俗》一文中說:“哪里有前衛,通常我們就會發現后衛。無疑,在前衛登場的同時,另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出現在工業化的西方:為此德國人起了個絕妙的名字——媚俗文化(Kitsch)。通俗的、商業化的藝術與文學。”
可以看得出來,較早關注媚俗藝術的學者是克萊門特·格林伯格,他指出媚俗的本質是種替代性的經驗和假造的感覺,是西方工業社會的產物,以取悅的姿態虛假地迎合消費者。那么真正讓媚俗廣為人知,尤其是在中文學界產生廣泛影響的,則是作家米蘭·昆德拉。他最經典的那一段話,“第二滴眼淚才使媚俗成其為媚俗”,讓人印象深刻。
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一種人生狀態,既無法回避又需要不斷抗拒。這種對于媚俗藝術產生之歷史必然性的概括,與卡林內斯庫不謀而合。通過考察媚俗的產生及其歷史語境,卡林內斯庫總結了媚俗的基本特征:媚俗藝術具有膚淺性,從根本上說是偽藝術。媚俗藝術永遠是折中主義的產物。
媚俗藝術是廉價的,即“商業上的可得性”。媚俗藝術是對經典藝術的復制和模仿,不具有獨創性。媚俗藝術在美學上的特征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欺騙性,二是自媚性。那么媚俗藝術在我國當代社會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二、中國本土文化的媚俗藝術
中國當代的藝術家,一方面吸收著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帶來的豐富養分,另一方面又對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著極強的抵制情緒。
結合中國當代的本土文化,中國的媚俗藝術有如下幾個特點。
泛娛樂化。這是現在存在于中國文化市場上很重要的一個特征。作為文化傳承和接力意義上的娛樂,一方面在于對經典的重新解讀或釋義,如電視劇版的《紅樓夢》(此處特指舊版),于丹的《<論語>心得》,以及《星光大道》、《藝術人生》等欄目,無論其作為娛樂板塊存在還是作為談話板塊存在,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對文化的解析和對藝術的升華。
但是,“泛娛樂化”藝術追求的是瞬時效果,同樣借助視聽等感官,但這一藝術形式僅側重于受眾一時的心理滿足,卻不能帶給受眾心靈的洗滌和長遠的文化喻義。就幾年來說,把“媚俗藝術”做的爐火純青的一位編劇非于正莫屬。他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夸張的改編和再創造,使經典失去文學性和永久性。可以說,于正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中國“雷劇”的代言人。有于正處,必有雷劇,但有雷點,遭人吐槽,卻不乏熱度,這可以說是中國當代影視市場上的一大怪圈了。
于正劇雷在哪兒?除了隨意篡改歷史、歷史過度娛樂化、臺詞浮夸無營養、劇情狗血拖沓、造型一言難盡等等很多雷點外,于正還躲不過的一個罪名是“抄”。曾有多家作者甚至瓊瑤在內,狀告于正的劇本有抄襲嫌疑,但是這樣的控告實錘依然打不倒于正,可以說中國的大眾文化市場已經到了一種群魔亂舞的地步,十分令人失望。
除了于正,近些年某些年輕明星、流量小花小鮮肉的演技也已經到了很難評說的地步。這些年輕的明星們不在乎錘煉演技、提高自身本領,反而專注于制造緋聞熱點、出席各種商演活動,只為了娛樂大眾而樹立各種人設。這些演員的職業素養令人擔憂,他們已經不再思索什么是演技,什么是職業的信念感,而只是將這些東西浮于表面,因為現在的市場對他們的要求沒有那么高,只要臉好看,會穿衣服,有話題有熱度就足夠了。
也正是因為娛樂市場的門檻太低,才導致中國當今的媚俗藝術越來越泛濫,愈演愈烈。
瞬時性。也就是卡林內斯庫所講的“媚俗藝術是‘有效率的藝術”,它“作為一種‘消磨時間的便捷方式而出現,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媚俗只能招來受眾一時的共鳴,而不能帶給他們長久的啟迪。二是指媚俗的載體經不起歲月的考驗,因為其含有過多的時尚元素和過分地迎合當下受眾的感情空虛,所以當社會的心理意識發生變動,那曾經轟動一時的載體就會被人遺忘,因而難以成為經典。
難以成為經典,正是媚俗藝術無法避及的一個方面。無論是曾經紅極一時的《一起來看流星雨》、《宮》、《陸貞傳奇》、《笑傲江湖(于正版)》……試問幾年之后觀眾還記得哪部作品?只為獲取觀眾一時的興趣而嘩眾取寵的作品,正是媚俗藝術一直以來都在重復做的。很多演員和明星也是如此,憑借一部網劇或者流行劇火起來,一年或者兩年之內處處可見他的身影,然而自身并沒有什么出色的特長或演技,一兩年之后也就被人遺忘了,再出現在公眾面前就只能靠緋聞或者段子,這樣的“火”是不長久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附庸風雅。阿多諾指出“現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在壟斷下的群眾文化都是一致的,它們的結構都是由工廠生產出來的框架結構”。附庸風雅的背后,顯然是利益的驅使。而媚俗文化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故而才在中國當下大放異彩、大肆流行。說到底,附庸風雅的本質其實是偽審美。
總結來說,我國現在的文化消費市場取向不一,對于雷劇、媚俗藝術品的包容度太高,導致次品的文化作品橫行,媚俗藝術愈演愈烈甚至有占領文化市場的趨向。面對此種趨向,我認為我們尚有職業感的藝術家和評論家們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主導主流文化的方向,不要讓媚俗文化侵占市場,甚至讓年青一代的生活里只有媚俗藝術而無其他。
媚俗藝術永遠不能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大眾文化理論新編》.趙勇.2016年5月第2版.
[2][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前衛與媚俗[J].美術觀察,2007(5).
[3]方玲玲.消費語境中的媚俗藝術特征[J].新聞愛好者,2011(2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