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樂
【摘 要】孔子的文質論對歷代文學的影響也是非常久遠的,尤其體現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一直都是文學現象研究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它集中體現了文學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在這里,形式指的是文質論中“文”的一面,內容指的是“質”的一面,受文質關系的影響,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也主要體現在三種主張。
【關鍵詞】文質論;影響;形式;內容
一、重形式,輕內容
宮體詩指的是產生于宮廷內部并具有特定風格和內容的宮廷詩歌。《隋書·經籍志四》說:“梁簡文之在東宮,亦好篇什,清辭巧制,止乎祍席之間;雕琢曼藻,思極閨闈之內。后生好事,遞相放習,朝野紛紛,號為‘宮體”。“宮體”之稱,開始于蕭綱入主東宮之時,鮑照、蕭衍等人的艷體詩已肇其端,到梁、陳之世發展到一個極端。對于“宮體詩”的概念描述,曾有過很多不同的看法。就它的內容來說,宮體詩主要以宮廷里的生活為主要描寫對象,具體題材主要是詠物和描寫女性生活圈。所以在情調上大多傷于輕艷,風格上比較柔糜緩弱。這類詩歌的特點集中表現于過分追求形式美,即過分注重辭藻、用典、聲律和對偶等等。
蕭繹曾經在《金樓子·立言》中為“文”下了定義,他說道:“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他進一步認為“至如文者,惟須綺轂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于文辭、聲律等的高要求。
例如宮體詩的代表作陳后主陳叔寶的《玉樹后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艷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
這首在開頭描述了宮廷內的環境,華麗的殿宇,繁茂的樹林與高高的閣樓相對,化用了李延年的“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這句詩來再度映襯后宮佳麗的容貌和姿色。第二句繼續描寫美人們不管是應召時的“乍不進”,還是接駕時的“笑相迎”,盡顯其姿態萬千,風情萬種。最后“妖姬臉似花含露,”又再一次突出描寫宮中美人傾國傾城的美麗容顏。整首詩歌著重強調華麗的辭藻和工整的對偶形式,刻意引用,使得詩篇總體形式華麗無比,再細觀其內容會發現,除了反復描寫后宮嬪妃的美麗容顏和妖嬈姿態外,別無他頌,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重形式而輕內容,使得文學失去了它特有的內涵和思想性。
受文質論影響主張重形式輕內容的除了宮體詩這一批文人外,還有上官體、臺閣體、西昆體等等一批又一批的創作家。這一類詩歌總的特點也是過度追求聲律和諧、對仗工整、辭藻華麗,思想內容貧乏空虛。雖然這些詩歌對語言形式的高要求對與后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它們的過度地追求形式美而忽略內容的深度,使得它們最終走向沒落。
二、重內容,輕形式
西魏宇文泰在推行政治、經濟改革的同時,也注意文風改革,命蘇綽撰寫《大誥》,文體完全模仿《尚書》,反映在文學觀上,就是提倡去華存樸,師法上古。《周書·王褒庾信傳論》指出,蘇綽“建言務存質樸。遂糠秕魏晉,憲章虞夏。”與宇文泰政治構想中的“擯落魏晉,憲章古昔”的主張是一致的。但實際效果卻是“矯枉非適時之用,故莫能常行焉”,《大誥》一味模仿《尚書》的文體,有違文學語言的發展規律,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肌理派的代表任務翁方綱提倡:“為學必以考證為準,為詩必以肌理為準。”可見他用“肌理”一詞來論詩,這里的“肌理”包括兩個方面,即義理與文理。義理總的來說就是“言有物”,指的是以六經為代表的合乎儒家所主張的道德規范的思想和學問;文理總的來說就是“言有序”,指的是詩律、結構、章句等等一系列自古以來作詩的方法。翁方綱認為:“士生今日,宜博精經史考訂,而后其詩大醇。”又認為:“所為詩,自諸經注疏以及史傳之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貫徹洋溢其中。”可見他將學問為詩,用韻律做考據,著重于詩的內容,將詩歌的形式置于一邊。這也集中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很少表現其文學技巧,大多一目了然,通俗易懂,但失去了詩歌的審美特征。這也使得他招致不少人的批評。這些都是受到孔子文質論的影響,重內容而輕形式,由于這些作品忽略了形式美,不能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最終也漸漸走上了下坡路。
三、內容與形式并重
作品內容與形式兼備的突出代表要非《詩經》莫屬。《詩經》在表意和修辭上都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協調性。一方面,在《詩經》時代,漢語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詞匯以及修辭手段,這在很大程度上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條件,使得《詩經》在形式上生動活潑,變化多端。另一方面,詩人運用其敏銳的洞察力,對意象的具體描寫,使得作品的內容豐富多彩,意味深長。
例如《詩經》中《國風·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就其內容而言,作者用“采”、“掇”、“捋”、“袺”、“襭”這六個字生動地描繪出采芣苢的動作過程,作者細心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使詩歌的內容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朱熹曾在《詩集傳》中將這六個動作具體解釋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知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貯之而執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于帶間也。”《芣苢》就其形式而言,它都是由四字句組成,一方面節奏鮮明卻略顯短促,但但另一方面,整首詩歌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起來顯得回環往復,節奏又舒卷徐緩。可見作者在作品形式上的多重考慮。這樣的作品既注重內容又不忽略形式,既完美呈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又運用修辭技巧為作品批上了一件美麗的大衣,使讀者的回味無窮,這也是《詩經》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所在。
作品內容與形式兼備的代表性作品,除了《詩經》外,《古詩十九首》也是一個突出典范。例如,《古詩十九首》中對思婦心態的展示非常具有藝術性,質樸無華而又感人深切。思婦心態是復雜多樣的,盼望游子早歸,這在《古詩十九首》的眾多思婦詩中沒有例外,然而,盼歸而不歸,思婦的反應卻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視自己的婚姻,對游子的愛戀極深,遠方捎回書信,她會置之懷中,“三歲字不滅”(《孟冬寒氣至》);遠方寄回一端綺,她會制成象征夫妻恩愛的合歡被,(《客從遠方來》)。有的覺察到“游子不顧返”的苗頭,思婦日感衰老、消瘦,只好寬慰自己“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也有的思婦在春光明媚的季節經受不住寂寞,發出“空床難獨守”(《青青河畔草》)的感嘆等。在內容方面,《古詩十九首》中的作品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筆法,構成渾然一體的藝術畫面。在其形式方面,《古詩十九首》中的作品可以說在語言層面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鐘嶸在《詩品中》評價它為“驚心動魄可謂一字千金”。作品善于用典,同時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力。正是由于這些作品內容與形式兼顧,所以它們為人們所流傳,這也是孔子文質論對于后代文學產生的十分積極的影響。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孔子的文質論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從它的發展和影響來看,無論主張“尚文”,還是主張“尚質”,都是極其片面的看法。我們一定要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到文質論,既要橫向剖析它的實質內涵,也要縱向的挖掘它的外延意義,總的來說,文質彬彬是文質論的核心所在。在文學方面,它主要表現為內容與形式兼備。當然,如今文質論的影響也更趨廣闊和多元,除文學領域外,它在美學領域、教育學領域以及社會學領域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但無論它如何轉化,堅持文質并重的觀點是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