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輝 程御中



【摘 要】研究新生兒黃疸病癥運用藍光治療的效果,并分析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時,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方法:統計醫院兒科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間出生并患黃疸疾病的新生兒,共112例,隨機分成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6例。兩組新生兒運用藍光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記錄其產生不良反應。結果:對照組56例新生兒中,20例痊愈、28例有效、8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5.71%,治療后其中9例新生兒出現皮疹,6例出現發熱跡象,6例連帶腹瀉癥狀;觀察組56例新生兒,其中31例痊愈、24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8.21%,治療后2例新生兒出現皮疹,4例發生發熱跡象,5例出現腹瀉。兩組新生兒治療效果通過計算P值<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有著良好治療效果,運用藍光方式進行治療,降低了常規治療中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疾病;藍光治療效果;不良反應
黃疸是一種新生兒常見疾病,多數是由肝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缺陷所導致,在新生兒出生之際即可病發,發病原因為新生兒膽紅素質量超標,當膽紅素質量達到17.2微摩爾/升時可判定為隱性黃疸,當膽紅素達到34.2微摩爾/升時可判定為顯性黃疸。因此為預防新生兒產生黃疸癥狀,應在新生兒出生后對新生兒進行膽紅素檢查,一旦察覺新生兒出現黃疸癥狀,立刻采取措施進行治療[1]。近些年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升,運用藍光進行治療已經成為新生兒黃疸治療首選方法,通過藍光照射,作用于皮膚組織,分解內核黃素,以便于達到降低膽紅素含量目的。本次研究主要談談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并以本院112例新生兒為例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統計本院兒科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間出生并患黃疸疾病的新生兒,共112例,其中男性新生兒65例,女性新生兒47例,年齡3天至27天,平均年齡為(9.0±4.7)天,病程為2-11天,平均病程為(5.4±2.2)天。隨機將112例新生兒平均分成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6例。對兩組新生兒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治療,其中對照組采用間斷式藍光照射方式,觀察組運用連續藍光照射方式。在治療中記錄新生兒體態特征,定時查看新生兒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將記錄數據運用TCB測定得出鑒定結果。兩組新生兒治療效果通過計算P值<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方法
兩組患兒均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在藍光照射前對新生兒進行常規治療處理,及時給予新生兒補液,并服用維生素B2,維生素B2劑量為每次5毫升,早中晚飯后服用,以便于保證新生兒水電解質平衡,加快肝酶合成,并運用益生菌保護新生兒腸胃。對照組新生兒采用間斷式藍光照射,每次照射時間為三小時,間隔兩小時后再次進行照射,觀察組新生兒采用連續式藍光照射方式,照射時間為十一小時至十五小時,每次照射后間隔五小時再次進行照射,所有新生兒照射四天后,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在接受藍光照射前,應保避免患兒肌膚敏感處,注重保護患兒肛門,眼睛等器官,并在治療前告知家長切勿讓嬰兒使用護膚品。在嬰兒暖箱前,對暖箱進行預熱,保證暖箱中溫度適宜,恒溫可保持在36.5℃左右,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并影響檢查光源與新生兒之間距離,一般距離保持在47厘米左右。
(三)效果評價
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劃分,當患兒黃疸癥狀消失,膽紅素下降到17.2微摩爾/升以下時,判定為痊愈。患兒黃疸面積逐漸減小,膽紅素逐漸下降時,判定為有效。新生兒黃疸面積五明顯變化,膽紅素依舊維持到原有狀態,且出現升高跡象時,判定為無效。對所有患兒治療癥狀進行劃分,并計算有效率,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人數,并相應記錄患兒產生的不良反應,對照患兒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發生狀況。
(四)統計學處理
本次臨床研究,運用SPSS軟件,將所有數據填寫至SPSS軟件之中,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整理其所得結果,最后運用卡方檢驗,檢驗數據準確率,得出具體數值,數值運用P值表示,若P小于0.05,則說明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新生兒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期間對按照不同時間段記錄患兒膽紅素情況,待患兒治療24小時以及72后檢測患兒膽紅素并記錄在冊,對比治療時間段下患兒膽紅素變化情況。
對照組56例新生兒中,20例痊愈、28例有效、8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5.71%;觀察組56例新生兒,其中31例痊愈、24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8.21%,兩組新生兒治療效果通過計算P值<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如下。
(二)兩組患兒不良反應對比
為保證研究效果,本此研究中,選用同一種暖箱,本院使用暖箱為BB-100W雙面藍光治療儀暖箱。待患兒治療后保對比起治療期間產生的不良反應,經過治療后,患兒相關生命體質特征皆發生了相應變化,不良反應癥狀包括皮疹,腹瀉、發熱等癥狀。詳細如下。
三、討論
黃疸是一種新生兒常見疾病,多數是由肝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缺陷所導致,在新生兒出生之際即可病發,發病原因為新生兒膽紅素質量超標,當膽紅素質量達到17.2微摩爾/升時可判定為隱性黃疸,當膽紅素達到34.2微摩爾/升時可判定為顯性黃疸。新生兒黃疸常規表現為兩種,一種為生理性,一種為病理性,生理性黃疸可伴隨新生兒成長而消失,但病理性黃疸則將對新生兒產生較大影響。病理性黃疸較為容易對新生兒大腦造成損傷,嚴重將會危機新生兒生命[2]。因此應做好新生兒黃疸疾病預防,總結醫學治療經驗,黃疸多發生于早產兒,當嬰兒出現黃疸癥狀時,應及時對患兒進行治療[3]。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間的常見疾病,是由于膽紅素的大量堆積引起,出現皮膚、黏膜和鞏膜的黃染。而嚴重的膽紅素堆積會通過血腦屏障造成核黃疸,使患兒出現一系列的神經損害后遺癥,甚至導致死亡。目前使用藍光照射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簡便易行的方法。韋樹梅認為,藍光照射目前已經成為治療新生兒黃疸首選的方法。
綜上所述,當前藍光持續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疾病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采用連續照射方式,可有效緩解新生兒膽紅素不足癥狀,降低新生兒不良反應狀況發生,幫助新生兒盡早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亓秀芳,趙芳.為行藍光照射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10-11.
[2]湯晶晶.茵梔黃顆粒聯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觀察與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5,04:6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