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寧
【摘 要】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以其突出的情報獲取能力、信息傳輸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決策處置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在軍隊現代化建設和高技術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各國軍隊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一體化指揮自動化系統成為各主要軍事強國競相發展的重要指揮手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軍的C4KISR系統,文章基于C4KISR系統的現狀,介紹了該系統的演變歷程,分析了C4KISR系統的功能模式,歸納了美軍C4KISR系統發展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C4KISR;指揮自動化
新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著軍隊武器裝備、編制體制和軍事理論的發展,而軍事理論的創新和軍事需求的變化,又進一步促進和推動新軍事科技的發展和完善。從2O世紀8O年代“空地一體戰”理論,到21世紀“基于威脅”轉向“基于能力”,并將“網絡中心戰”作為未來作戰的基本模式,美軍不斷加強其軍事理論的創新和軍隊的轉型。全新的軍事戰略、發展變化的軍事需求要求不斷推動和完善C4KISR系統,使其在概念和功能上不斷完善,最終使得美軍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從C2逐步發展到C4KISR。
一、美軍C4KISR系統的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美軍首次提出了C2指揮、控制的概念,首次將地面警戒雷達、通信設備、電子計算機等設備連接起來,實現了防空中部分指揮控制功能,以及目標航跡顯示和數據處理的部分自動化,構建了指揮自動化系統的雛形。20世紀60年代,隨著遠程武器的大量裝備,通信手段的作用日益明顯,系統中加上了通信(Communication)要素。1977年,美軍把情報(Intelligence)作為指揮自動化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并與C3系統融合,成為C3I系統。伴隨著計算機在軍事系統領域的廣泛應用,1989年,美軍又加上計算機,變成“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與情報”系統,即C4I系統。海灣戰爭后,美軍越來越重視各軍兵種自動化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互操作問題,決定對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發展進行全局籌劃,統一標準,建立分布式的開發大系統,即一體化的C4I系統,同時美軍越來越意識到戰場態勢感知的重要性,于是在C4I系統中又加上了偵察和監視要素,力求從感知優勢獲得決策優勢,最終實現行動優勢和戰場優勢。阿富汗戰爭后,美軍防務理論從“基于威脅”轉向“基于能力”,美軍事轉型的核心從實現平臺為中心轉向網絡為中心,并將網絡中心戰列為美軍未來的主要作戰樣式,并提出將火力打擊與摧毀融入C4ISR 系統,形成偵察、監視、識別、打擊和戰場評估的無縫網絡連接,實現“發現,識別”即“摧毀”的作戰效果,于是,Kill融入了C4ISR系統,由此改進為C4KISR系統。
二、美軍C4KISR系統的主要功能
C4KISR系統有助于美軍在軍事行動中定位、監視、識別并跟蹤目標,選擇、組織并運用正確的作戰系統,準確評估作戰結果,必要時重新進行打擊和交戰。美軍C4KISR系統的功能可以通過“觀察、判斷、決策和行動”回路來說明,主要由8項功能組成。搜索/發現目標功能。美軍認為,他們應具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下搜索和發現目標的能力,包括搜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零散士兵,強大的搜索、發現目標能力主要依靠先進、完善的傳感器系統;跟蹤/觀測目標功能。一方面是對靜止目標的藏匿地點進行監視,另一方面對移動目標進行監視掌握其行蹤,一旦發現戰場目標,C4KISR系統需要對活動目標的區域進行跟蹤或監視,為進一步的行動做好準備;目標識別功能。這對于指揮員的決策至關重要,當前美軍C4KISR 系統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對新目標進行識別和識別對抗的問題,美軍正努力發展多維傳感器和提高傳感器自動識別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決策計劃功能。目標一旦被發現并被識別后,就需要做出決策和行動,快速計劃與輔助決策,有助于縮短決策的過程,決策的主要內容是立足戰局,選擇合適的武器系統;打擊目標功能。系統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武器系統打擊目標,對活動目標實施攻擊時,通過遠距離的傳感器、數據鏈或自動智能搜索器不斷更新目標的位置及了解交戰狀態;戰損評估功能。一波攻擊結束后,需要評估打擊的結果,并決定是否需要第二次打擊,因此,系統應具備毀傷效果評估功能,特別是精確打擊武器造成的精確損傷,這對于指揮員下一步決策十分重要;戰場態勢評估。指揮員應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評估,預測戰局的發展,努力營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敵”的戰場態勢,做出應對潛在威脅的行動和部署;基礎設施支持功能。它是以上功能發揮作用的基礎,是美軍C4KISR系統的基石,包括通信鏈路、嵌入式計算機、傳感器信息分發設備、信息處理設備和指揮、控制設備等。
三、美軍C4KISR系統發展的啟示
美軍C4KISR系統是在總結20世紀60年代以來軍隊相關系統建設和數次戰爭實踐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通過制定全軍統一執行的作戰體系結構框架、系統體系結構框架和技術體系結構框架, 達到戰場武器系統一體化、信息系統一體化的目的, 進而達到提高軍隊整體作戰能力的目的,其建設過程有以下幾個可供借鑒之處:
(一)制定綱領性的發展規劃
美軍重視系統戰略管理, 強調系統集成的指導思想, 突出全局籌劃。因此, 美軍不僅提高單項武器系統的信息技術含量, 同時更注重推動各作戰力量系統集成水平的提高。在系統建設的過程中, 不斷總結經驗, 逐步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圍繞加強系統集成這個中心, 突出頂層設計和綜合建設, 制定出了綱領性的發展規劃,在關照局部發展的同時, 貫徹了以全局統率局部的發展思路。美軍從海灣戰爭中的“自動化孤島”和“煙囪式”系統上汲取了經驗教訓, 認識到未來的戰爭, 即使是一場局部戰爭, 也將是多軍兵種或多國部隊的聯合作戰, C4KISR系統的融合與互通是實現聯合作戰能力的基礎。
(二)注重完善軟環境建設
這里的軟環境指的是為C4KISR系統制定的各種方針政策、標準原則、體系結構框架、管理方法以及有關的規章制度等。20世紀90年代幾場高技術戰爭和巨大的國防開支, 使美軍從以往注重C4KISR系統硬件設備建設, 轉而認識到C4KISR 系統發展中軟環境的重要性。為此, 美國防部、參聯會和國防信息系統局出臺了大量的有關文件。這些軟環境提出并堅持了開放式系統和信息共享的原則, 制定了C4KISR系統有關政策和標準, 規定了必須遵循的公共原則,為C4KISR 系統的全面、健康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三)以新的作戰理論指導系統發展
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 不斷促進軍事領域的變革和發展, 推動著軍隊武器裝備、體制編制和軍事理論的發展進步。而軍隊建設水平的提升, 尤其是軍事理論的創新及其在軍事實踐中所受的技術制約, 又會不斷提出新的軍事需求, 指導和推動新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美軍軍事理論上的轉變和創新, 產生了全新的軍事需求, 不斷要求和推動C4KISR系統在概念和功能上拓展以及在可靠性、安全性和生存性等方面不斷增強和完善,這也是美軍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從C2 逐步發展到C4KISR的主要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