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飛 楊大杰 林彩華 陳姝婧 李基強
[摘要] 目的 探討衛生室建設、校醫崗位配制與學校疫情防控,常見病防治等衛生管理風險關系,為教育衛生行政部門對學校衛生管理決策提供依據。方法 設計問卷對全區35所中小學校(含中專)進行調查。結果 具備獨立執業資格(執業醫師、護士)人員比例59.4%,按學生600:1設立衛生室并取得醫療機構許可單位占16.1%,寄宿制學校中設立衛生室僅占該類學校總數的40.0%,校醫崗位與執業資質匹配符合率42.9%,急救藥品器械貯備不足,校衛生室及校醫配備指標未達到國家相關法規要求。結論 依法落實主體責任,加強校衛生室建設,改善校醫生存晉升空間,引進補充人才,建立定期臨床見習培訓機制,促進基本知識及技能雙提升,以綜合性改造,實現校衛生室合法化配置建設,衛生管理風險方可控。
[關鍵詞] 衛生室;校醫配置;衛生管理;風險探討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b)-001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health management risk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alth room construction, school hospital post formul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chool epidemics thus providing basis for the school health management decisions by the educational health administration. Methods 35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cluding polytechnic school) across the whole region were surveyed by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independent practice qualifications (practitioner and nurses) was 59.4%, and the health room was set up according to 600:1,and obtain medical to permit a umit to occupy 16.1%, accounting for 40.0% in total,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school medical post and practice qualification was 42.9%, and the emergency drugs device preparation was insufficient, and the school health room and school medical indexes failed to meet the national regulations. Conclusion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in body according to the law,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health room, improve the promotion room of school doctors, introduce the supplement talents, establish the regular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 to mak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realization of legal al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chool health room, and health management risk controllable.
[Key words] Health room; School medical allocation; Health management; Study on risk
桃江學生結核事件,將學校衛生工作引入傳媒視野。教育及衛生口對事件相應責任人被問責查處,引發學校衛生工作落實關鍵點的研討[1]。傳染病病例搜索,防控措施落實,首先是校醫室的建設,校醫是學校衛生工作的主力軍,校醫的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學校衛生工作的整體水平。針對上述問題,對轄區內學校衛生室建設,及人員配備及設備配備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推動學校衛生室建設及人員配置,以使校醫室及人員配備適應當前學校衛生工作的需要,降低風除或消除隱患。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轄區內中小學,對其衛生室(保健室)及人員情況進行調查。小學(含九年制教育)28所、中學(含中專、中職)7所。
1.2 方法
依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
2 結果
2.1 衛生室設置空缺
學生人數達到600人及以上的單位有31間,占比88.6%(31/35);設置衛生室有5間(按醫療機構設置規范構建,并取得醫療機構許可),設置率16.1%(5/31),寄宿制或存在住宿生的學校有10間,設置衛生室有4間,設置率40.0%(4/10)。
2.2 校醫配備不足
現有35間學校,校醫配備到位有19間,配備率54.3%(已配備校醫,按醫療機構人員設置規范,取得執業醫師資格15間,占78.9%(15/19);另4間為執業助理醫師,占21.1%(4/19),助理醫師不得單獨執業)。寄宿制或存在住宿生的學校有10間,落實醫生配備的有5間,配備率50.0%(5/10)。
2.3 校醫崗位不匹配
現有35間學校,除15間校醫崗位為匹配的醫師外,其它20間均存在崗位匹配問題(包括執業助理醫師不得單獨執業情形),匹配符合率42.9%(15/35),寄宿制或存在住宿生的學校有10間,符合崗位匹配的有5間,匹配符合率50.0%(5/10)。
2.4 急救藥品器械貯備不足
目前除已設置衛生室的5間學校外,其他校醫室或保健室均在急救藥品器械貯備不足問題,急救藥品器械欠缺情況因學校或校醫管理不同,不盡相同。急救藥品器械貯備不足對于突發疾病及傷害早期黃金救治存在困難,引起救治延誤等風險,易引起訴訟糾紛。
2.5 崗位人員專業結構
校衛生室需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其中醫務人員必需配備具備獨立執業資格的醫生及護士,衛技及助理不具備獨立執業資質。現有校醫崗位符合條件人員比例為59.4%(38/64),校醫崗位人員專業構成見表1。
3 討論
3.1 學校衛生室建設及醫生配備管理缺陷或可引發訴訟風險
學校衛生管理風險因素在相關法規履責方面[2],主要歸集在衛生室建設及醫生配備兩塊[3],《侵權責任法》第38、39條對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和舉證責任有明確規定,校方存在過錯,必承擔侵權責任。而目前轄區學校衛生室設置率低,僅16.1%,校醫配備不足,僅54.3%,校醫崗位不匹配,匹配符合率42.9%,急救藥品器械貯備不足。前述各情形均有可能作為校方過錯認定[4],并有相應侵權訴訟判決案例。(2015)穗南法萬民初字第39號,(2015)大民一終字第01911號,(2015)新都民初字第2371號等3個案例,均是因為未設立校醫室、配置校醫、配備應急藥物醫療用品等被認定校方存在過錯,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3.2 學校衛生室建設及醫生配備缺陷產生根源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四條明確“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學校衛生工作的行政管理”[5]屬主體責任。《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二十條以及《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等法規標準,對衛生室建設及人員配置有明確要求,但落實不到位。根源或可歸結為:校方責任主體意識不強、對校醫崗位職責認識片面,“重教學,輕衛生”,衛生安全風險意識薄弱,崗位配置及職責落實推動力不足;崗位編制缺編或挪用;崗位職責與待遇不匹配;崗位職稱晉升及繼續再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長久機制[6]。
3.3 學校衛生室建設及醫生配備中涉及法規困境
3.3.1 衛生室硬件設施困境 《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對衛生所(室)明確建設基本標準,要求是建筑面積不少于40 m2,至少設有診室、處置室、治療室,每室必須獨立。在現有教學資源較為緊缺情況下,按上述要求建設,存在現實困難。
3.3.2 衛生室人員要求,《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對衛生室從業人員要求 至少有1名取得醫師資格后從事5年以上臨床工作的醫師; 至少有1名護士。校醫及校護士崗位現有福利待遇、后續晉升空間等,均不如公立或民營醫療機構所提供的優厚,對具備上述任職條件的醫護人員,校衛生室工作不具備吸引。
3.3.3 衛生室執業許可項目與醫生執業注冊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執業醫師法》,對許可項目及醫師執業科目有明確規定,許可項目與執業科目必需對應。校衛生室醫療機構執業許可項目多為預防保健,除公衛醫師外,其它專業均不能注冊到預防保健機構進行執業。為適應校衛生室醫師執業科目限制,校衛生室許可項目出現諸如婦科、婦產科或皮膚科等現象,變通執業注冊。對于校衛生室醫生需求極為緊缺情況下,就衛生室科目許可、醫生執業注冊等限制,對校衛生室建設而言,猶如雪上加霜。
3.4 學校衛生室建設及人員配備建議與探討
①強化學校法定主體意識,加大政府專項投入,積極推動衛生室及校醫配備,核定校醫編制,專編專用,以崗定人,消除衛生安全隱患;②參照醫療系統職稱管理,按現有職稱評聘管理文件精神,由教育衛生兩部門組成校醫職稱綜合評定機制,改善人才生存晉升空間,提高崗位工作主觀能動性;提高福利待遇,引進并留住人才,穩定校醫隊伍;③利用現有在崗“校醫”資源,引進補充人才,建立校醫定期到綜合性醫療機構見習培訓機制,促進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雙提升,提高崗位技能匹配度,以綜合性改造,實現校衛生室合法化配置建設。④建立職能部門依法履責考核機制,將學校衛生工作納入績效考核,形成監管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鄧淑珍,劉春艷,黃達峰.云南省學校衛生工作的現狀分析[J].中國校醫,2016,30(8):621-624.
[2] 楊建文,甄世祺.學校衛生存在問題的現狀分析和建議[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4,30(5):621-624.
[3] 唐勇.我國學校體育傷害案件的司法實踐與法理評析—基于91份民事裁判文書的統計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4):61-67.
[4] 閆建華.學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特征、法律歸責及風險防控措施研究—基于對58例裁判文書的薈萃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43(5):13-19.
[5] 許蓉.學校衛生工作主要問題分析與管理對策探討[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16,22(3):200-202.
[6] 陳繼芳,白麗萍,馮珊珊.廣州市某區學校衛生監督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醫學與社會,2014,27(3):49-52.
(收稿日期:201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