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群 黃春玲 陳藝
[摘要] 風險管理是對經濟損失風險發現、評價并尋求解決對策的管理科學,醫院通過運用和學習相關知識可以對醫療護理中存在的風險識別、處理潛在問題,從而有組織地將危險因素減少并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產科是醫院的高風險科室,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與護理工作直接相關,產婦對臨床護理服務的要求也日漸增高。
[關鍵詞] 產科護理管理;風險因素;防范研究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b)-0029-02
產科醫護人員的工作特點是孕產婦及胎兒、新生兒病情變化快,孕產婦及家庭要求高,助產士與產婦單獨相處時間長。因此相對于醫院其他科室,產科的高危因素比較多,工作繁雜,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也事實存在。由于管理環節多,護理環節過程中有許多隱性風險存在,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正確處理,產婦和新生兒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危害,進而引發醫療糾紛。該文通過對產科護理管理風險中的因素及防范措施展開分析探究。
1 護理風險因素分析
1.1 產婦自身因素
產婦在臨產前機體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再加上產婦對專業醫學知識了解不足,很容易引發自身恐慌、緊張等負面情緒,直接影響到護理依從性,忽略護理人員告知的注意事項和提出的建議,甚至出現擅自離開醫院等不安全行為,致使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命安全面臨威脅,將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1]。
1.2 護理人員因素
1.2.1 護患溝通不到位 部分護理人員只對工作的完成進度注重,與產婦溝通交流時對其心理感受未注重同理心,沒有足夠的耐心對孕產婦進行評估;對孕產婦及家屬的疑問進行解答時語氣生硬,缺乏恰當的溝通技巧,造成護患之間交流沖突。護理人員沒有及時對產婦分娩時的焦慮、疼痛、緊張等不良情緒給予人文關懷和疏導,沒有及時對產婦進行分娩知識教育,沒有及時告知配合事項,再加上某些產婦及家庭對分娩的危險性沒有充分認識,一旦有任何突發事件在分娩及手術中出現,無法接受而產生醫療糾紛。
1.2.2 助產士年齡兩極分化 由于助產士教育機制的脫節,助產士的平均年齡比較高,近年來充實助產隊伍的年輕護士未經過助產理論知識系統培訓,臨床工作經驗不足,缺乏預見產程風險的臨床思維能力,對于異常產程、產婦病情變化、新生兒的臨床病癥等不能及時察覺,延誤治療搶救時機。
1.2.3 助產技術不熟練 在助產過程中,產程觀察不嚴密、保護會陰方法不當、產婦不配合等可致產婦會陰III度裂傷;助產技術不熟練或違反操作規程會增加新生兒產傷發生的可能性;不規范的人工破膜術或催產素引產可增加產婦出現羊水栓塞的幾率。發生產后出血時沒有及時、妥當的處理,均會使醫療糾紛發生。
1.2.4 應急能力不強 產科護理人員整體處理突發緊急事件的能力不強,未熟練掌握新技術和設備,搶救應急及配合能力不足;護士和醫生的比例不平衡,長時間重復的夜班工作會使護士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起伏大,使產科護理工作質量受到不良影響。
1.2.5 切口感染 會陰消毒不嚴格會導致產婦會陰傷口愈合不良引發感染。同時女性內生殖器又與會陰、陰道相連,會陰感染會使導致宮腔感染,為產婦帶來極大的生理心理痛苦。
1.2.6 用藥錯誤 用藥過程中、搶救患者時如護理人員三查七對不嚴格,不按醫囑用藥,未及時發現錯誤醫囑等導致的用藥錯誤,會使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受到直接威脅;護理人員沒有掌握各類藥物的禁忌證和適應證,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不能時刻關注,均會造成用藥不當帶來的不良后果。
1.2.7 責任心不強 部分護理人員抱著僥幸心理將護理步驟私自減少,造成醫療糾紛和護理安全問題,如產程觀察不到位導致產婦在待產室分娩;對患者既往過敏史了解不清楚導致過敏反應的發生;沒有按規定落實消毒隔離措施導致交叉感染出現;對臥床患者沒有定期翻身導致發生壓瘡等護理風險[2]。
1.3 護理記錄風險
產科病歷中需要填寫的護理記錄、表格比較多,護理記錄前后不符合;胎心觀察、胎心監護的結果和變化未及時同步記錄;接生完成后未及時進行產時記錄和新生兒記錄;由于醫生和護理人員觀察記錄的時間段不同及溝通不到位導致醫護記錄不相符,沒有用規范的方法修改護理文書而在醫囑單和護理記錄上進行涂改等[3]。
2 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對策
2.1 對產婦的護理指導工作加強
正確的認識能夠對實踐進行有效指導,因此對產科護理管理風險發生進行預防關鍵處在于正確認知分娩。要將產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切實降低,首先需要對產婦出現負面心理情緒的具體因素實際了解,通過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對產婦進行專業針對性的情緒疏導,引導產婦正確理解分娩是自然過程,對自身的心理狀態進行調節,將產婦分娩時可能發生的應激反應減小,使其順利分娩新生兒,奠定良好的母嬰結局基礎。護理人員還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真誠態度詳細向產婦介紹圍產期的基本相關知識,告知產婦分娩過程中配合醫護,嚴格遵照醫囑進行日常飲食和活動[4]。
2.2 產科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管理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是工作人員的素質,產科護理質量、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息息相關。因此醫院應當重視提升護理人員的素養,引導護士主動學習,參加繼續教育課程學習;鼓勵護理骨干參加專科培訓學習等形式,引進產科新技術、新理念,激發護理人員工作熱情,提高年輕護士的臨床核心工作能力及助產技術水平。根據產科專業工作特點,制定產科護士崗位分級培訓、考核計劃并組織實施,工作中注重培養護士良好習慣的養成,提煉護理核心制度、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及各類操作中的原則性問題,進行強化培訓和現場督導。
在產科專科培訓的基礎上,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模擬培訓提高產科醫護人員應對危急重癥的能力,提高搶救成功率;護理人員參與疑難危重病歷討論;建立科室間聯動機制,綜合提高緊急處理能力,面對產婦突發狀況能夠冷靜應對[5]。實行責任制護理彈性排班模式,高危孕產婦應交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分管護理工作;加強節假日、夜間、午間等高危時間段的排班。建立隨時可參加搶救的產兒科、麻醉科及手術室等產科快速反應團隊;逐一建立完善搶救程序及規范,制定應急預案,保障搶救設施設備齊全且處于功能狀態。
根據不同孕產婦的性格、閱歷等,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進行交流,對不斷詢問自身情況的孕產婦,護理人員應耐心告知、適時安慰。護理人員加強法律意識,主動學習法律法規,強化自身護理責任感的同時對護理人員和患者雙方的合法權益進行積極維護[6]。護理人員應將產婦產前、產時、產后的評估表客觀詳細填寫,陳述和字跡簡明清晰,簽名屬實,對產婦的信息反復查對,認真做好交接班,在發生護理糾紛時依靠護理記錄提供事實根據。通過開展護理風險的預見性教育,可以幫助護理人員預見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可以通過對容易出現矛盾的護理環節調查、分析和總結提高,從而使規避風險的能力進一步提升[7]。
2.3 醫院管理制度的改進
醫院應當通過循證提供有效的依據,對產程管理指導、差錯事故防范報告等護理管理制度進行改進和督導,進一步規范護理行為。建立產科護理風險小組,將產婦的意見綜合后反饋并落實崗位責任,提升護理服務內涵。根據病區動態彈性排班,合理分配人力資源。加強節假日、午間、夜間護理細節管理,做好產房、病房環境的消毒工作,避免出現交叉感染。設定適宜的病房溫度濕度,減少外來探視人員數量和次數,降低說話音量,為產婦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8]。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產科護理中的潛在風險全面分析,并以此為基礎采用針對性的措施處理,將護理管理風險因素的發生和影響降低,在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的同時,減少護理風險環節,保障母嬰安全,提高產科安全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譚惠琦,傅晶晶.產科護理管理中的風險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25):9-10,28.
[2] 龐秀香,王秀平.護理風險管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34):50-51,54.
[3] 潘德華.護理風險管理在產科病區護理管理中的效果觀察和應用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5):105-107.
[4] 張小燕.產科護理風險因素及護理管理對策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8):84-86.
[5] 羅明香.風險管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A].中國中藥雜志2015/專集: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會議論文集[C]:2016:1.
[6] 王珺.風險防范式護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6):252-253.
[7] 黃曉芹.產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252-253.
[8] 高娜.產科護理風險的因素及防范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8):258-259.
(收稿日期: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