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 李齊妮 馮佳俊 丁娜
[摘要]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中的運用效果。方法 開展以提高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在現狀調查、原因分析、圈能力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圈改進目標,確定并落實質量改進措施對比運用效果。結果 護士對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得到有效提高,對安全注射及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視度提高。結論 品管圈活動對提高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有重要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品管圈;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b)-0070-0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工作現場,工作性質相同的基層人員自愿自發組成的活動團體,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運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圈手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1]。靜脈留置針輸液是臨床治療和搶救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操作不當易引起差錯或事故,調查顯示,醫院感染中13%~50%與不恰當的護理操作及護理管理有關[2],常規醫療護理操作前的皮膚消毒是無菌技術操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防止醫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提高輸液安全,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確立了以“提高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為活動主題,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月兒二科靜脈留置針穿刺患者皮膚消毒規范資料。其中2017年9月—10月為改善前,共檢查1 148次消毒。2018年1月—2月為改善后,共查檢2 200次消毒。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 小組成員共10名,輔導員由護士長擔任,圈長由護理骨干擔任,8名圈員。通過投票確定圈名為“針愛圈”。
1.2.2 選定主題 圈長組織召開圈會,采用頭腦風暴法,結合科室實際,提出了7個主題,從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個方面,最終確定提高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為該期活動的主題。
1.2.3 制定活動計劃 活動嚴格按照4階段10步驟程序進行。
1.2.4 現狀調查 根據2016年《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圈內自制查檢表[3],對護理人員采用隱蔽式現場觀察法進行數據收集,包括5部分:消毒范圍、消毒方式、消毒次數、消毒液是否待干及消毒液有效期。由每日白班作為觀察者每日固定時段對該科室護理人員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進行觀察,連續觀察16 d。衡量指標:皮膚消毒規范[3]即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次數≥2次,擦拭消毒范圍≥8 cm×8 cm,待自然干燥后再穿刺;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消毒規范總人次/查檢總人次×100%,結果顯示:2017年9月19日—10月6日查檢的1 148例中,護理人員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僅為59.32%。根據80/20法則,找出消毒液未待干,消毒范圍過小為重點改善類別。
1.2.5 設定目標 根據現狀調查,護理人員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不規范現況值、改善重點及該圈的圈能力,核算出該次活動的目標值為89.69%,目標增幅為30.37%。
1.2.6 解析 全體圈員以頭腦風暴方式提出導致消毒液未待干及消毒范圍過小的原因,繪制成特性要因分析魚骨圖,根據其重要性,得出6項要因(圖1)。對此通過理論考核和問卷調查,現場描繪8 cm×8 cm大小圓圈,現場督察、治療高峰時段紅燈呼叫次數統計等方式得出4項真因:①消毒液蘸取過多;②對消毒范圍尺度把握不準;③護士對靜療規范理解不透徹;④績效考核不完善。
1.2.7 對策擬定 全體圈員針對真因通過5W1H法,按照可行性、經濟性、有效性、圈能力,選出針對性最明顯、執行性最強,有一定創新并具有長期可操作的對策,對存在的問題予以改進。
1.2.8 對策實施與檢討 ①改善前消毒液蘸取過多。對策內容:在消毒液標簽接口處剪掉一小段,確保視線可以看清液平面,然后在消毒液液平面處用紅色三角形標識標記,每天夜班下班前更新液平面紅色標識位置。科內組織蘸取消毒液適量練習及經驗交流。實施時間:2017年11月14日—2018年1月10日。對策效果確認:消毒液蘸取量合格率由改善前52%提高到改善后92%。②改善前護士對消毒范圍尺度把握不準。對策內容:制作8 cm×8 cm的量板,讓標準尺度直觀化,初始階段護士可用于在擬消毒部位直接評估范圍;把可直觀化標準掛在穿刺室墻上,增強護士尺度長短概念,且家長可參與監督并配合護士規范完成;對小患兒,四肢穿刺面皮膚水平軸不足8 cm,環形消毒(包括指、趾縫隙)達標為止。實施時間:2017年11月14日—2018年1月10日。對策效果確認:考核護士對消毒范圍把握由改善前的46%提高到了改善后的93%。③護士對靜療規范理解不透徹。對策內容:科室組織靜療規范知識培訓、考核,要求參培率100%,知識掌握率≥95%,運用CBL教學模式中的接受式和自學輔導式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選擇一些臨床中常遇到的特殊案例,通過傳授經驗-自我實踐-歸納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再實踐-再總結的程序,加強護士對靜療規范的理解和參透。實施時間:2017年11月14日—2018年1月10日。效果確認:考核護士消毒規范相關知識掌握率由改善前75%提高到98%。④改善前績效考核方法、獎懲制度不完善。對策內容:績效考核[4]采用設定總目標和分目標相結合的方式,細化細則。實施時間:2017年11月14日—2018年1月10日。效果確認:現場查看護士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由改善前59.32%提高到95.55%。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成果對比
活動后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由改善前59.32%提高到95.55%,提高了36.23%。進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95.55%-59.32%)/59.32%×100%= 61.08%。
2.2 數據對比
改善前后規范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①品管圈活動作為實施護理質量改進的一種方法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重,很好地解決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該研究通過創新消毒液液平面標識,直觀化消毒范圍,規范培訓方式,完善績效方案等,制定了適合兒科工作特色的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的規范流程,加強了全員責任意識,切實提高了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此外通過資料收集、文獻查閱、數據統計分析等大大提高了護士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團隊意識和科室凝聚力。
②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規范消毒可降低患兒感染性靜脈炎的發生。感染性靜脈炎是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最主要的并發癥,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蒲萍[5]在降低輸液相關性靜脈炎發生率的品管圈活動中,發現45例輸液相關性靜脈炎中有10例為護理人員穿刺時操作不當引起。穿刺部位皮膚的消毒效果是導致感染性靜脈炎發生的最主要因素[6]。
4 結語
綜上所述,品管圈能很好地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對提高兒科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皮膚消毒規范率有重要效果,有利于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叢媛.品管圈護理實用手冊[M].太原: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2] 馬美玲.靜脈輸液中皮膚消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護士,2015(2中刊):138-139.
[3] 么莉,吳欣娟.《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及《護理分級》應用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4] 向前.李文源,醫院績效評估方法的選擇[J].衛生經濟研究2015(3):26-28.
[5] 蒲萍.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輸液相關性靜脈炎發生率中的應用[J].衛生部公告,2015(7).
[6] 張莉華,吳歡,劉曉蘇,等.改進皮膚消毒方法在小兒外周靜脈留置針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7,23(26):176-178.
(收稿日期: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