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文斌 劉黎明 孟麗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矛盾逐漸發生變化,從就業崗位不足與高校畢業生數猛增之間的矛盾逐步過渡到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的人崗匹配度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畢業生就業矛盾的轉型直接影響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動機,從而影響就業質量。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出新的促進就業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就業矛盾轉型期;就業動機;促進就業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矛盾的轉型
從2008年起,全世界都處于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中,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緩慢增長、停滯不前或者倒退,中國經濟發展卻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經歷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國歷來非常重視對青年的培養教育,青年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非常關心的問題。隨著經濟迅速的發展,畢業生的就業矛盾從就業崗位不足與高校畢業生數猛增之間的矛盾逐步過渡到就業崗位的人崗匹配度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一)就業崗位不足與高校畢業生數猛增的矛盾
隨著中國大學擴招的實施,中國大學生的數量也逐年遞增。比較2006年到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增長人數是82萬人,2006年413萬人,2007年有495萬人,畢業生總量和增量都比往年高。在當年9月1日,全國畢業生實現就業的人數是351萬人,但仍有140萬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未能如期就業。而在一份調查中,北京統計的數據則顯示:2001年北京市大學畢業生有6.6萬余人,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量為4.2萬人,供需比1.6比1,然而到了2006年,提供給全市近18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約6萬個,供需比為3比1,就業壓力呈增長趨勢。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是我國發展狀況非常好的城市之一,它對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是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的,所以以北京為例是非常有力的佐證。根據北京的大學生畢生的就業形勢分析,我們得出當時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矛盾是就業崗位不足與高校畢業生數猛增之間的矛盾。這對維護我國社會穩定是一個隱患,是對我國人才資源的浪費。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人崗匹配度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2013年以來中國開始經濟轉型升級,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經濟體量不斷做大,國民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紅利。對青年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就業形勢也發展到一個矛盾轉型期。企業招不到想要的人才,而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7%,與2014屆的92.1%和2013屆的91.4%基本持平。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原校長黃德寬說“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還是比較好的。但當你面對大學生跟他們說就業形勢很好,很多學生可能并不認同,一些人的就業狀況并不完全符合他們的愿望”。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依然存在,仍待解決。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很多企業用人需求發生了變化,對中高層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強,而剛畢業的大學生的能力素質遠遠達不到企業的期望;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企業的轉型升級,中國人力市場呈現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廉價的勞動力需求旺盛,而剛畢業的大學生對此類工作沒有興趣。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矛盾從就業崗位不足與高校畢業生數猛增之間的矛盾轉換到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人崗匹配度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二、矛盾轉型期畢業生就業動機多樣化
(一)以薪酬待遇為主的就業動機
大學生對于第一份工作收入的預期逐年攀升,2018年達到6530元,相比去年增加了507元。同時,大學生對第一份工作收入增幅的預期也在逐年快速增長,今年增幅預期為8%,而這一數字去年為4%。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對工資待遇需求是逐年增強跟我國現在的國情是分不開的。首先,房價的居高不下,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們來說,買房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舉個例子,江西某三線城市房價為1萬多,買一個8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80萬~100萬元。這對絕大多數的畢業生來說,他們期望找到一份工資待遇比較好的工作。其次,物價消費水平的上漲。對大學畢業生來說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是需要錢。針對不同地區,畢業生對工資待遇的數額是不一樣的。社會不斷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現代的職場競爭,我們必須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學有所成,不斷增長個人才能以適應市場需求。綜上所述,大學畢業生更加傾向于高工資待遇的工作的原因是為了個人發展。
(二)以工作地域為主的就業動機
根據北京大學發布的《2017年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大學生在京津滬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低。通過數據顯示,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對去大城市就業的意愿是比較強烈。第一,大城市的企業相對而言都是大公司,具有較為科學的管理體系和制度,對個人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在這樣的大公司工作,能夠學習到很多先進的管理知識。第二,在大城市的薪資待遇比小城市要好。大城市的各項制度更加完善,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效益,維護個人正當利益。有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個人發展也就有最基本的穩定因素,也更加有利于個人的發展。第三,在大城市里,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高度城市化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企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故畢業生選擇在大城市里就業,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當然,大城市也它的不足之處,比如說消費比較高,競爭壓力比較大等。通過分析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的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是比較高的,都向往更好的工作和地點。綜上所述,大學畢業生更加傾向于大城市的原因是大城市可以帶來長遠的經濟收益。
(三)以就職單位性質為主的就業動機
根據北京大學發布的《2017年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在工作單位性質上滿意度最高的是國家機關,最低的是鄉鎮企業。在工種上滿意度最高的是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1978年至今,我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的錢包是鼓起來了。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對就業的選擇越來越傾向于國家機關單位。首先,國家事業單位是國家單位,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聲譽。國家事業單位雖然不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可以帶來較高的社會聲譽和社會地位;國家事業單位是一個較大的平臺,有更多的成長成才的機會,對個人發展有較大的益處;國家事業單位是服務社會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有著別的職業沒有的社會存在感。綜上所述,大學畢業生更加傾向于從事國家事業單位的原因是職業性質帶來特殊的社會存在感。
三、矛盾轉型期畢業生就業對策
(一)培養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能力
為應對矛盾轉換期畢業生就業難題,高校應當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積極引導學生做好人生職業規劃。積極鼓勵他們在大一階段就樹立人生目標,他們可以在大學時間里從容應對學校的學習計劃和未來畢業的就業選擇。第二,學校應當積極聯系用人單位。學校應該結合企業的人才需求靈活地培養學生。學校應多與用人單位進行洽談合作適宜,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空間。第三,就業政策宣傳與形勢分析。首先,要組織宣講會、座談會等形式的會議,傳達國家的就業方針和政策。其次,有針對性地對畢業生進行國內就業形勢分析,讓他們有清醒的認識。最后,做好畢業生的心理疏導工作。主要是面對求職失敗的畢業生,要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鼓勵他們鼓起勇氣繼續積極主動找工作,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就業心理。
(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的引導工作
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這幾年一直呈現增長的趨勢,畢業生正處于就業結構矛盾轉換期。針對畢業生“騎驢找馬”式的就業心態,應當主動做好以下三點。第一,主動就業,不觀望。要拋棄好的工作在最后面的觀念。在就業這個競技場中,搶占先機,往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畢業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就業當中去,在招聘會上,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第二,積極就業,不挑剔。在復雜繁多的工作面前,看花眼是屬于正常的。但我們要積極分析自己的長處,分析環境,分析價值性、可行性與現實性。放眼長遠發展,用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已選的工作中,努力成長成才才是關鍵。第三,勇敢選擇,不寡斷。不要攀比,每個人的特點不一樣,要勇敢做決定。一旦做了選擇,就要踏實肯干,努力提升自己。眼光要放長遠,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利益得失。
(三)做實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的教育工作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學生是我國重要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繁榮昌盛的新生力量,他們的就業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分析當前畢業生的就業觀:非大城市不去、薪資待遇低了不去、過于注重個人發展等,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畢業生身上的社會責任感不強、社會價值感不強、主人翁意識不強。第一,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立德樹人的方針,把我們的青年大學生培養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第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青年大學生作為我國最重要的人才儲備資源,對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極其必要的。同時,也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第三,加強擇業觀教育。積極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鼓勵他們承擔社會責任和肩負起祖國建設的歷史使命。總之,教育與引導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能夠統籌好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關系,做到既有利于國家建設、社會進步,也有利于個人發展,實現“三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就業難”不是找工作難,是找好工作難[N].中國青年報,2017-03-09.
[2]董菁.報告:大學生畢業收入期望值逐年攀升,2018年增至6530元[N].人民網,2018-11-27.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作者簡介:阮文斌(1992—),男,江西吉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劉黎明(1977—),男,江西信豐人,江西理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孟麗(1987—),女,遼寧本溪人,江西理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