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涌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面臨的政治、經濟、技術進步等外部環境的變化,或者自身經營不善等內部問題,都可能導致公司出現破產情況。企業員工作為企業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企業的破產,其自身的權益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目前,企業職工作為較弱勢的一方,其權益經常因為企業破產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本文通過對職工權益的介紹,描述較常見的一些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現象,詳細描述現存的對員工權益保護法律信息等,并給予一定的改進建議,希望對破產中的企業職工權益保障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破產法;企業職工權益保障;《勞動合同法》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面臨的政治、經濟、技術進步等外部環境的變化,或者自身經營不善等內部問題,都可能導致公司出現破產情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破產是一個并不少見的經濟現象,是商品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企業員工作為企業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企業的破產其自身的權益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目前企業職工作為較弱勢的一方,其權益經常因為企業破產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所謂的職工權益,指的就是合乎法律條文規定的職業所擁有的利益和權利,具體包含憲法及法律條文中所規定的政治權利、教育權利、經濟權利、民主權利、人權等,更詳細地可以表現為職工作為企業勞動力資源的就業和收入分配權利的權利,健康和安全的權利等。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勞動關系,作為經濟社會中最基礎和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其關系保持的穩定性、融洽性不僅和企業也和廣大職工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更有甚者可能會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盡管如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維護工人的權益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本文主要對破產法與破產企業職工權益保障問題進行一定的探討。
二、我國企業職工權益在破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頒布了《破產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對于勞動者權益和權利等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是在目前情況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企業在很多方面無法達到這些法律法規的要求,仍處于比較低的水平。這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性相對應,保護我國企業職工權益也呈現出層次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破產中企業員工權益無法受到保護的原因如下。
(一)破產過程中職工的參與程度低
在破產方案中盡管有員工的參與,但是工人的參與程度很低,擁有的決策權也非常的少。絕大部分的雇員是沒有權利參與到債權人會議中,所以職工債權人的一些關注點無法得到很好的表達,對于一些債權人會議所商議的結果或法院所作出的裁定的不滿意之處,也沒有一個有效的機制使得職工進行表達反饋。因此,在破產過程中職工債權人由于自身的弱勢通常都處在相對被動的一方。對于企業破產程序行使過程中職工的不滿意情緒也會逐漸的積累,甚至會演化出現大量示威、上訪等行為,來對自身的權益進行維護。如果不合理有效地處理此類情況,伴隨著破產制度的推進實施將會引起更多的問題。
(二)破產過程中公眾缺乏監督
破產過程缺乏群眾民主監督,破產方案的制定,政策的采用,補償標準、內部退休工傷病退人員的情況公布等存在的問題就是通過對企業的會計文書、檔案等進行逐項查證、核對后發現的。在破產過程處理中,因為破產管理人擁有大部分的權利,從而使得部分的債權人,特別是處于相對較弱勢的職工債權人,其權益經常無法受到有效的保護。破產政策的執行不充分,部分程序的不足沒有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都有可能滋生犯罪的根源。從犯罪預防的角度來看,如果司法會計可以參與清算程序辦理的過程中起到有效監督的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類似犯罪的發生。
(三)破產過程中職工生活費用得不到及時支付
在現有的破產制度里,公司支付給職工的工資及福利是被看做優先債務進行支付,然而破產人欠繳的稅款及尚未繳納的社會保障費,則被認為是處于第二位的償付債權。但破產公司開始走相應的破產程序時,破產管理人則管理著所有的支出。破產程序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辦理完成,在這期間那些依靠企業工資生存的職工無法得到及時的支付,需要等到程序結束,才能收到企業應支付給職工的欠款。在這個時期職工已經保持了失業狀態,企業通常情況下會欠支付失業保險,即使繳納了也可能沒有交夠足夠金額,如果破產程序清算辦理需要花費過長時間,職工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職工所生活的家庭以及社會的穩定性會大大的降低。
三、破產法對保護破產企業職工利益的相關思考
(一)完善相關立法
保護企業職工在企業破產中的正當權益是破產法的基本要求,這也是最高法憲法中涉及的居民權利。要想保護勞動者所擁有的義務和權利,那么破產立法中我們應當首要關注職工應享有的利益,我們可以通過破產立法的形式來促進政府對員工的保護機制的建立,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讓政府建立起職工債權保障金。政府作為紐帶,針對沖突可以讓企業、個人和國家三方出資進行來構成這部分的職工債權保障金,使雇員在企業的變化情況下能夠得到一層有效的保護。
有必要建立相關制度,有效保護勞動者能夠償還債務,這是政府履行的責任,當出現破產中的全部財產,包括擔保財產都需進行債務償還時,政府在此過程中需要要承擔責任,盡快完善社會救濟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職工得到保護,有效地提高職工的破產承受能力。
(二)加強職工參與企業決策權
通過立法等方式明確保障職工在企業破產程序中的參與權、決策權。員工敬業度日益得到各國的認可和重視,強化企業決策權的提升步伐,企業可以建立職工的責任感,建立職工隊伍,積極參與企業決策秩序的制定和實施。員工對企業制度的參與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贊同和重視,加快員工對企業決策權參與程度的提升步伐,這樣可以把企業和職工密切地聯系在一塊,增強職工歸屬感和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企業決策秩序的制定和實施中來。
工會制度作為一種對勞動者權益進行保護的制度,雖然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到目前為止該制度依然存在著很大的效用,而且有很多國家也一直在應用此項勞動者權益保護制度。盡管在不同的文化、政治、經濟等條件中的工會制度表現可能會不完全相同,但是其保護職工的利益初衷是沒有發生變化的。其最主要的形式是工會組織作為企業勞動者的代表可以與企業對進行談判、簽訂合同等,維護職工權益。除集體勞動合同簽訂權外,通過工會的形式也可以獲得一些企業的決策權,如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分紅、福利待遇和員工培訓等。
法律所賜予給工會的最基本的職責就是對職工的應用權益進行保護,這也是工會存在于發展的最根本的目的。職工對于工會的參與也在于此:工會可以對職工權益進行有效的保護。盡管工會制度是一種較有效的保護職工的方式,但是通過對全國職工的參與工會的調研顯示,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職工參與工會的意識較薄弱,遇到一些勞動糾紛等問題也不會主動找工會,或者企業中還沒有有效地建立工會制度。
(三)允許破產企業職工直接提起重整申請
現行的法律規定如果職工有申請企業重組的愿望,重組可以通過債務人和債權人這兩個渠道表達提出的要求,但兩種方式本身都有缺陷,不能充分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因此,我國新的《破產法》規定應允許職工直接提起企業重組,以更好地保護職工的利益。
對于建立職工債權破產備案制度,在公司破產之前,債權人有權啟動職工清償程序,確保職工債權及時、有效執行。理論上,債權人是有權對企業申請破產,但現行立法卻對職工作為企業債權人是否具有申請企業破產的權利明確規定。考慮到職工債權人對企業的經營情況有更清晰的認識,如果雇員有權申請破產將更有利于公司治理,使公司的經營者更加關注企業的運行。因此,應通過司法解釋或法律法規來明確員工債權人申請破產的權利,這同員工請愿、罷工等集體維權等方式比較來看,該方式具有革命性。另外應關注職工債權人行使申請破產的權利,應當由代表們行使,以防止職工債權人不當行使該破產申請權。由于員工債權人的債權具有一般債權人債權的性質,債權人的破產申請也可以通過擔保、和解、重組等程序妥善解決。
(四)對于破產重組建立連帶責任清償債務人支付失業保險費,加強勞動者失業救濟
對于破產重組建立連帶責任清償債務人支付失業保險費,加強勞動者失業救濟。對于企業在申請破產前應交而未交的職工繳納失業保險費,作為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即清算義務人,應當是最為了解該詳細信息的。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不履行支付失業保險費的義務,繼續經營,存在過失。因此,在立法上應明確連帶責任清償義務和職工失業保險費支付義務。
四、結語
破產企業職工權益保障問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之一,它并不是單單依靠融合的職工權益保障政策,或者是依靠專業人員的參與監督破產過程實施操作等就可以做到解決和根除的,它是需要依靠整個社會共同參與面對的系統性工程。法律、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運用將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在政府的積極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下,工會的力量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我國公司對職工權益所進行的保護也會越來越完善。我們每個公民都應該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減少社會不平等,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欣新,楊濤.破產企業職工債權保障制度研究————改革社會成本的包容與分擔[J].法治研究,2013(01).
[2]梅俊義.破產清償順序與職工債權的保護[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02).
[3]孫勤立.論企業破產法關于債務的清償順序[J].企業導報,2011(10).
[4]王欣新.破產法[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王芳.淺談《企業破產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J].經濟與法,2007(15).
[6]張利華.企業重整制度中的職工權益保護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07):266.
[7]纛梅,李玉.《破產法》保護職工權益的特別規定[J].律案解讀,2007(01).
[8]陳卿謀.破產企業中職工合法權益的確認和實現———對《企業破產法》相關規定的評析[J].福建法學,2006(04).
[9]徐光東.新破產法的創新與局限[J].我國改革,2006(12):61.
[10]劉丹.刑益相關者與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11]程延園.集體談判制度在我國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12).
[12]董保華.勞動關系調整的社會化與國際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13]呂景春.和諧勞動關系:制度安排與機制創新[J].經濟學家,2006(0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