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波
[摘 要] 我國舉辦數控技能大賽的原則就是為了培養更多的數控專業技術人才,將我國的數控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國數控技能大賽已經成為檢驗數控技術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平臺,已經影響到我國的數控專業教學模式。因此創新和完善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已經成為目前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關 鍵 詞] 數控技能大賽;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09-01
目前,在各個高等職業院校中,數控技術專業課程是一門重點的學科,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數控技術專業教學也面臨著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我國舉辦的數控技能大賽很好地為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提供了思路和途徑,有效提高了數控技術專業教學質量,在數控技能大賽背景下,對數控技術專業的創新和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闡述了在目前數控技能大賽背景下,我國數控技術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將教學改革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為以后我國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一、數控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對數控技術專業相關的知識了解得不夠全面,認識得不夠深刻,能夠實際參與到實踐操作的機會比較少,教學條件比較差,嚴重影響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對數控技術專業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就會造成單獨實踐操作能力比較差,一旦脫離教師的指導就會比較慌亂,沒有獨自分析問題的能力,就算參加數控技能大賽也不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其次,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在數控技術專業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理論教學和實際操作出現分離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高,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結合不夠全面的情況發生。學生心理素質不夠穩定,在參加數控技能大賽的時候往往發揮不出自身的水平。
二、技能賽項的改革性和創新性
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是以能力為本,理論知識學習應堅持“必備和夠用”的原則。數控技術專業機床是高科技設備,集機電、檢測、軟件、測量和傳感器等于一身,因此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不可能全都掌握,其中很多知識已經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范圍,對數控加工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這些知識點在數控技能大賽中往往具有偏、難、怪的特點,不能有效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誤導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分散了學生的學習精力和注意力,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提升。
三、數控技能大賽背景下的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探究
(一)改革數控專業實踐教學方式
我國數控技能大賽的方式和內容與我國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息息相關,比賽題目具有綜合性強、覆蓋知識面比較廣、內容比較新穎的特點。因此在實際的數控技術專業教學過程中,針對技能大賽的特點,教師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將一些老舊的知識點進行剔除,加入了符合時代潮流的新知識點。同時提增加學生的數控實踐的機會,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逐漸將歷屆數控技能大賽的題目滲透在其中,用來培養學生的先進數控技術加工理念,對其中涉及的新工藝進行講解,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操作中去,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技能。
(二)優化數控技術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通過數控技能大賽,學生的技能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才能在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學生要想在技能大賽中取得好的成績,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還需要自身的努力,盡量在寒暑假抽出時間到企業實習,學習先進的數控技術,了解目前的數控技術和發展趨勢。教師在課余時間也可以參與到網上的論壇討論之中,與其他優秀的教師一起交流教學經驗,學習同行的優秀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方法和措施,掌握行業的最新動態。同時學校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也要重點關注,注重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保證數控技能專業教師在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同時,具有很強的數控專業技術應用能力。
(三)開展數控技能大賽賽前訓練
想要學生在數控技能大賽中取得好的成績,教師就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賽前訓練的好處就是能夠讓學生了解比賽的流程,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數控技能大賽是具有時間規定限制的,學生有時候會因為緊張而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水平。賽前訓練具有比較真實的模擬度,最大限度還原了技能大賽的場景,讓學生提前感受比賽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結語
經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發現,在數控技術專業教學中,數控技能大賽是一個重要的指向標,是目前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已經不單是傳統的知識傳授,還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在提升學生數控技術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數控技能大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駱彩云.從數控技能競賽看中職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改革[J].信息化建設,2016(1):178.
[2]尤紅海.淺談中職數控技能大賽對數控技能教學的影響[J].職業,2017(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