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平
[摘 要] 基于“知識傳遞”到“知識建構”,課堂轉型的關鍵是讓學生能從“知識本位”的“被動學習”到“素養本位”的“能動學習”的轉型。尋找在課堂中發生的具體事件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反思型思維。改變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進行深層學習。
[關 鍵 詞] 課堂轉型;能動學習;深層學習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33-01
在《課堂轉型》一書中,鐘啟泉教授所闡述的課堂轉型關鍵是從“知識傳遞”到“知識建構”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從“知識本位”的“被動學習”到“素養本位”的“能動學習”的轉型。在平時的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有限的課堂上對學生“素養本位”的“能動學習”的激發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必須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突破口。
一、從課堂中尋找學生反思型思維的突破口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知識的建構更為合理,如何能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具有延伸性,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型思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課堂中激發反思性行為,我覺得是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只有提出了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他們主動參與,才能促使他們反思自己的思維是否合理。
(一)創設環境誘導反思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與實際聯系,讓學生從生活中發問。比如,在上次與海安中專教師交流學習中,要求上的課題是《單桿液壓缸》,當接到課題時,我就想:如果還是按部就班地按課本內容來講解一定很枯燥。所以課前創設了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購置一個液壓缸。學生在接到任務后,一定會考慮液壓缸到哪兒去買?學生首先想到的是淘寶。當打開淘寶網的鏈接,通過銷售量的排序,我們輕而易舉地發現,應用最廣的就是單桿活塞缸。在選擇具體型號時,就要考慮它應用于怎樣的場合,在淘寶中出現的字母、數字又代表了什么等一系列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他們要一個一個地去解決,特別是在液壓缸的承載力上面,學生如何去選擇,會刺激他們去主動受力分析。而在以前的教學中,只要談到受力分析,學生馬上就搖頭,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創設與實際有關的環境,可以在解決過程中不斷刺激思想行為。
(二)促進“歧義”對話誘導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有學生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一定要引導學生去“歧義”性對話。比如,在《鉸鏈四桿機構的應用》教學過程中,對于死點位置是利是弊,我們就可以展開歧義性對話,通過收集具體生活中的事例具體討論。在對話中,不斷引發思考,也就離真相越來越近。我們再通過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四桿機構,如果要具有死點這個位置,機構必須滿足的條件是什么,在一些要求避免死點位置的場合,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結構設計來順利通過死點位置。學生有可能在這種思維狀態下,通過動手制作或者討論得到了教師或同學的點撥,會產生“頓悟”現象。這種心理的滿足感一定會不斷提升他的反思能力。
正如鐘啟泉教授所說:“在這里,必要的是洞察每一個人的回答中所隱含的智慧力量,在課堂中分享這種反思,共同探索‘真、善、美的世界。”
二、從課堂中尋找激發學生深層學習的突破口
有學者認為“深層學習”將學習變成一種生活、一種享受,從而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就是在我們課堂的教學中,所關注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即從內容走向了能力,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
(一)從學習內容上尋找突破口
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社會科技發展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提出課程綜合化方向,設置綜合課程。比如由姜校主編的《基于“雙場合一”教學的油泵課程》中,我們減少了學科門類,強調機械基礎、機械制圖、機制工藝、金屬材料、數控編程與操作等課程間的聯系,重組課程內容,并按知識與技能相關性的原有過于分化的內容整為幾個學習領域,以實踐活動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將新知識與已知概念和原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整合已學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更復雜的認知結構。
(二)從學習方式上尋找突破口
在學習方式上,我們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利用網絡平臺完成課前任務,比如,在油泵課程的學習中,我們有體驗包,學習可以在具體學習之間,可以對有關內容的先期體驗,既可以預習,也可以對有關內容進行提問、討論。學生在先期的自主學習中明白:哪些是自己可以解決的內容?哪些可以通過實踐可以完成的?哪些需要同學和教師的幫助才能完成的?教師在具體授課過程中,解決問題的目標性更強。這種方式設置課程內容,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參與且勤于動手。同時教學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進行設置,由課堂轉型為課外,形成了延伸。
課堂轉型需要尋找突破口,尋找怎樣的突破口,如何去突破的,其方式還有很多。最根本的要素就是如何基于學生,采用最為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投入課堂,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