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紅
[摘 要]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夠有效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也能夠較好滿足企業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對口率。就產教融合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進行研究并提出路徑。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就業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29-01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越來越重視社會的需求,加強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為較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與對口率,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積極深化產教融合,努力優化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路徑。下面將針對此,進行討論。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與企業缺乏互動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中,教育是學校的職責。現階段,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出現的主要問題就是企業與學校缺乏有效互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難以實現人才共育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傳統高職院校教學過于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如果企業不參與學校的日常教育,不對學生進行相關實踐能力的培養,就可能導致學生不能快速適應工作,也不能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實行校企合作的初衷就是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省略企業對學生進行入廠培養的步驟。如果不加強企業和高職院校之間的互動,那么會讓校企合作失去價值。
(二)專業設置同質化
現階段,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生源質量差異明顯,很難做到因材施教,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趨于同質化。時代發展的今天,社會對相關人才的要求也逐漸增高,不同企業也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比如,銷售行業需要機靈且口才好的優秀人才,而IT行業則需要思維敏捷且實際操作能力強的人。教育是為了激發學生潛能,讓學成長為優秀的人才,而不是只注重知識傳授,打造同質化人才。專業設置同質化會讓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達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會讓學生缺乏實踐動手能力,嚴重影響導致院校的學生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
(三)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不強
社會服務就是指學校利用教師的智力與知識資源直接為社會提供服務活動。對高職院校來說,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不強,具體表現在教師沒有走進企業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過程,不能夠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以及技術咨詢服務,嚴重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
(四)校企利益難以協調
教育,不是商品交易,在培養人才的道路上會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出現。除此之外,教育過程冗長且投入資金數目大。這些情況就會影響企業利益。人才的培養不是流水線上的商品制作,成果和預期效果能夠達到一致。一旦人才的培養超出企業的預期或者說承受范圍,那勢必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協調好彼此間的利益,也是至關重要的。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
(一)革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觀念
高職院校是為了培養服務社會且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應革新人才培養觀念,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目標,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才能夠讓學生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再有,高職院校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具體就是,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高職院校就應該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這樣才能夠實現教育的價值,才能夠促進人才培養工作順利進行。
(二)靈活設置專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
讓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是為了讓高職院校更加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樣才能夠靈活設置專業,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現階段,就業壓力比較大,靈活設置專業,就是避免人才市場飽和現象出現。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就業壓力,實現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
(三)加強高職院校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師資力量建設,聘用高水平的人才,對學生進行教育。高水平人才是要求他們不僅較好地掌握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夠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才能夠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積極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一般實踐活動的技術人員,只具有實踐操作能力,而欠缺理論知識。如果教師參與進來,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就會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四)協調好校企之間的利益關系
合作的前提是保證雙方利益且彼此遵守合約,對高職院校來說,他們應該履行職責,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對企業來說,應該進行適量的資金投入,提高教學質量。這樣才能夠確保雙方利益,實現人才培養和就業一體化。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革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觀念、靈活設置專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加強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建設和協調好校企之間的利益關系,這樣才能夠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
參考文獻:
[1]許祥鵬.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7(34).
[2]金勁彪,姬海寧.構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