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楚坤
[摘 要]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的方式需要創新,通過建立大學生校外德育實踐基地、開展案例教學、引導大學生開展課題實踐研究力等方式進行,還要加強教師實踐教學意識,學校及有關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提高運轉效率,不斷改造校內外的實踐基地。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50-01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強調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并且在教育部2015年9月10日印發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中進一步把實踐教學作為評價課程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并指出實踐教學要有統一的學分:本科2學分、專科1學分,學校要配備統一的教學內容、指導教師和專項經費,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然而操作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不重視,往往實施起來大打折扣,因此,本人覺得非常有必要討論一下在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如何進行實踐教學,筆者教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下面就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作為例子來談談看法。
一、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程整合而成。教育部規定,這門課要以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為主線,解決高職學生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與問題,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因此,學生的親身經歷非常重要,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沉浸當中,情感體驗,最后內化于心,以期望成為日后行為的準則。
二、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題實踐教學的存在問題
(一)實踐教學缺乏統一標準,效果難保證
當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主要以學校各自開展為主,雖然各有特色,花樣百出,但缺乏標準指引,容易出現“重形式,輕內涵”,無法保證教學質量的現象;另外,也跟教師的重視程度有著密切關聯,教師越重視,學生的作品一般會越出色,實踐教學效果就越好,所以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一起參與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也非常重要。
(二)實踐教學選題不夠接地氣,學生“只是為完成作業”
高職院校學生本來就對理論學習缺乏興趣,實踐教學活動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上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學生愛上實踐活動內容,甚至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感悟,有所收獲,這也起到了實踐課應有的作用,然而,每個教師知識面不同,對實踐課性質理解的不一樣,實踐課選題都偏向傳統(如問卷調查),缺乏新鮮感,學生更是有一種“走過場”的心態,為了完成作業。
(三)實踐教學資源比較缺乏,活動開展有困難
很多高職院校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認識不足,認為只要是一個教師,哪怕剛進校當輔導員的人都可以開展教學,實踐課就更加是可有可無,因此,實踐教學的師資配套、資金份額等資源十分不足,導致教師開展活動受到很大制約,最后變成得過且過,把實踐活動當作任務中規中矩來完成。
三、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題實踐教學的改進對策
(一)實踐教學應該要分主題,分不同形式進行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本來就是一門生活化、實用性的課程,實踐教學活動就更應該關注大學生關心的話題,更要“接地氣”。例如,在講到職業道德章節時,我們可以帶學生去參觀實踐基地(如公司、醫院),讓他們對職業有更直觀的認識,通過跟里面員工的面對面交流使學生對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職業道德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學習法律課程的時候,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法庭”的實踐教學,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習到的法律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更直觀、感性體驗法院審理案件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在情景模擬中體會到法律的權威、神圣。
(二)實踐教學應用制度、規范確定下來
1.每個實踐模塊規定固定的學分,完成后得到相應的分數。
2.實踐教學還可以與學校的假期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師可以對學生做指導,得到相應的收獲。
3.實踐活動后,要求每個學生完成一定的作業,以檢查實踐活動的效果。
四、結語
相信在學校、教師、學生的良好互動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實踐教學一定會搞得有聲有色,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將會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一門必修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朱振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6(10).
[3]文亞西.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改探索之實踐性教學[J].咸寧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