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群
[摘 要] “互聯網+”為高職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新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互聯網資源使思政教育形式更多樣、資源更豐富,同時也使思政教育中的主流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學生的價值理念、行為準則、道德標準等都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高職思政工作的開展要不斷創新優化,穩抓機遇的同時,積極迎接挑戰,為思政教育工作提質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71-01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生的價值觀、自我認知取向、社會認知行為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進而導致思政教育權威性和吸引力有所下降。面對這一問題,高職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客觀理性的分析教育現狀,引入互聯網思維,注重生本理念的發揮,依托互聯網資源優勢,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結合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行為特點豐富教育形式,優化資源整合,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以此提高高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政工作的機遇與挑戰
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為高職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更多資源,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集學生感興趣的時事熱點和興趣點,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時效性,改變以往單純以理論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在網絡資源支持下,高職思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更加密切,師生的網上交流能夠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因素,從而使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但是,在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學生對網絡的依賴非常嚴重,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良莠不齊,甚至有不少涉及黃、賭、毒、暴力、反動等方面的內容,這些不良信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開展難度。對教師而言,必須積極適應新的網絡環境,這就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都是高職思政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
二、“互聯網+”背景下完善高職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徑
(一)“互聯網+”背景下加強網絡法治教育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環境更加復雜,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網絡,如果僅僅依靠公民道德和自我約束很難起到規范效果,這就需要相關法律進行專項約束和管理。在高職思政教育中,要將互聯網道德和法律法規作為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網絡信息鑒別能力。同時,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強校園網絡監督力度,凈化校園網絡環境,提高網絡方法技術,為思政教育的開展營造更安全的整體環境。
(二)轉變教育理念,提高綜合素質
高職思政教育本身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特點,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積極轉變思政教育理念,建立“大思政”教育體系,將教書和育人密切結合在一起,通過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務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教育者要深入發掘“互聯網+”優勢,構建起網絡環境下嶄新的教育形態,進而形成科學、規范、高效的教育體系。進一步強化互聯網意識,注重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關注學生個性和人格的培養,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強化監督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和信息甄別能力,通過網絡資源的發掘、整合和應用,激發思政教育的正能量,從而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鼓勵學生從點滴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領域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開展要與學科深度融合,結合高職學生特點不斷拓寬思政教育領域,能夠針對社會焦點、熱點、有爭議的問題進行正確剖析,在網絡資源的應用中不能堆砌,更不能空泛進行理論宣教,而是通過有益有趣的形式吸引學生關注,引發學生的共鳴。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微信、微博、網站等新媒體作用,實現線上與線下教育的融合作用,為思政教育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尤其是在網絡技術支持下,高職院校可以為學生建立思政教育數據庫,通過性格化數據分析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以此為依據設計更科學的教育方案,促進思政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結語
“互聯網+”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教師要客觀看待網絡的雙面性,發掘其中思政教育的積極要素,將其融合于日常教育工作中,營造線上線下相協調的高職思政教育環境。教師只有著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游刃有余,將網絡資源為我所用,為培養新時期高素質的高職人才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王瀟.“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職業,2017(32):107-108.
[2]張偉新.互聯網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1):117.
[3]趙曉琴.“互聯網+”時代下的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J].好家長,2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