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 要] 當前,高職高專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面臨大好的發展機遇。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對以前,國家針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開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對生活、對社會充滿信心,努力工作,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力軍。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探究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72-01
當前,我國高等專科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急需的各類專門人才,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如何更進一步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成為特色鮮明、高水平的高職高專人才,一直是高等職業院校需要解決并不斷探索的問題。現階段,我國大力發展科技興國、人才強國戰略,職業院校學生又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因此,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國家的穩定發展。通過教育經驗發現,現階段,我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部分教師不能清楚地認識到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教育脫節。(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出現偏差,不能做到以學生為本,存在空中造樓現象。(3)未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形勢和挑戰,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究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
一、正確認識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案
高職院校學生都是按照一定的分數線錄取,文化水平差異不大,但由于各省的考卷不同、提檔線不同,部分學校由于招錄不夠學生,錄取分數線一降再降,致使錄取到的學生水平差異很大。學生的道德水平、行為習慣等都形成了固定的思維定勢,短時間難以扭轉過來。由于學生剛度過嚴格的高中生活,初入大學,與社會接軌,難以避免會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注意找準學生水平的均衡點,讓政治思想工作盡可能適應每一位學生。注意教給學生一些社會生活的技巧,盡可能抵制社會的不良誘惑。學生應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有道德的“三有”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畢業的學生越來越多,企業對學生的學歷要求也變得越來越苛刻,如碩士畢業、雙一流大學畢業等要求,致使高職學生的就業率越來越低,部分學生因此受到打擊,自暴自棄,給學校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正是由于起步比別人低,更要努力學習,在將來的工作中趕超他們。學校也應多聯系就業單位,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
二、思想政治工作以學生為本,讓教育方向不再偏離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從失利的高考中走出來,從錯誤的認識中走出來。注重為學生樹立積極、遠大的理想信念,讓學生朝著自己的信念努力奮斗,實現自身價值。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因為有了信念,才有奮斗的目標。通過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樹立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為家人努力奮斗、積極奉獻的精神,實現人生該有的價值目標。
思想教育工作還需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正視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能更好地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明確真善美,理智面對榮譽與挫折,增強自己的道德認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智看待生活的得與失,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有良好的道德約束能力。
三、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生活的各個方面
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以“思政課”為主,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思想政治工作還應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將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專業課程的學習方面,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明確自己將來在崗位上的道德素養要求,為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將思想政治工作帶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學校盡可能多的地方張貼思想政治宣傳標語,如食堂、宿舍、教室等,讓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社會適應能力。總之,我們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讓用人企業滿意、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滿意。
參考文獻:
[1]蘇繆繆.基于對分課堂的泛在學習模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1):8.
[2]姚國聯.基于高職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發展談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創新[J].南昌教商學院學報,2013(1).
[3]陳瑞豐.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教學新論,201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