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慧 傅海艦
[摘 要] 高職建筑類專業課程實踐性強,結合現代學徒制,學生通過“師傅”在“工作情景”中的傳授、垂范,建立以任務為核心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思維和接受能力,以適應快速增長的建筑市場需求。
[關 鍵 詞] 現代學徒制;建筑類專業;工作情景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25-01
現代學徒制已得到各國普遍重視,已成為能有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重要戰略。20世紀90年代,學徒制就已得到芬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重視。近年來,學徒制亦走進我國職業教育改革中。高職建筑類專業課實踐性要求高,應以現代學徒制為契機,建立切實可行的培養目標,以適應建筑施工技術的進步。
一、現代學徒制對高職創新要求分析
高職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應迎合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辦學方向,教學應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為使企業需求與學校教學完美融合,培養目標研究和教學計劃制訂均需企業技術骨干參與,以引領職業教育走健康之路。
注重培養高職生關鍵能力?!瓣P鍵能力”是一種跨專業、普適性的能力,具有基礎性、可持續性、生成性、遷移性。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強調,要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從當前發展趨勢來看,高職畢業生的高離職率現象已經凸顯,“關鍵能力”培養不到位是導致高離職率的主要原因。如何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實踐證明,將理論知識扎根于工作過程的土壤中來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是教學的特色選擇。
二、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高職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分析
當前高職建筑類應屆畢業生多缺乏實踐能力,現有的高素質建筑專業人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制訂與工作情景融合的人才培養計劃以培養更多人才適應當前市場需求迫在眉睫。
(一)凸顯“工作情景”主體地位
注重知識“完整性”,破解“碎片化”。建筑產品是完整的工程實體,其施工包含的分部分項工程是相互聯系和制約的。若只具備孤立的施工環節知識,不注重前后銜接,很多工序是無法完成的。這就要求通過“工作情景”把基礎、專業、拓展模塊等的“一分為多”與知識、技能、態度的“一分為三”融合為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整合,將“碎片化”知識進行組合,以“完整性”知識筑造建筑實體。
注重“工作邏輯”,破解“抽象化”。建筑專業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時需通過實物實景幫助理解和消化,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將教學的重點、難點變抽象為具體,若能將一些抽象知識點基于具體的“工作情景”,那么抽象的“惰性知識”將被激活,“非命題性”的“默會知識”通過感官、實際經驗就較易獲得。工作過程真實性是高職教學培養關鍵能力的必由之路,使培養標準由“學科邏輯”走向“工作邏輯”。如鋼筋綁扎、混凝土振搗等,若只是講解理論或用多媒體演示,學生能短時間內記住名稱和理論,但走向施工現場就會手足無措。
(二)“師傅”兼具傳授者、垂范者
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建筑技術更新日益加快,高職建筑類課程教學改革需緊跟甚至超過建筑市場技術需求,先將大型、先進企業作為基礎培養人才通用性,然后以施工企業師傅為主體,發揮企業師傅傳授技藝的“傳授者”角色。同時,師傅對產品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職業追求,可通過亦師亦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發揮“垂范者”角色。
(三)工匠精神的傳遞
當前,建筑類行業的單純經驗學習已不能滿足建筑市場所需,培養目標已從熟練技術工人發展成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高技能人才,這種情境下的師生關系的理想狀態就是工匠精神的傳遞。
結合高職建筑類課程特點,工匠精神傳遞具體可分為如下“七步走”:我做你看—你做我看—講評—我再做你看—你再做我看—再講評—你再做,實現“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四步進階育人。以立桿式腳手架搭設為例,首先,師傅動手操作搭設并講解,學生仔細觀察并做好筆記;其次,學生練習、師傅檢查,并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于學生;師傅再動手演示,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認真觀察;學生根據第二次觀察到的情況改正自己的操作,師傅再反饋并給予一定鼓勵;最后,讓學生鞏固操作。這樣學生通過兩次觀察、三次練習、兩次點評的交叉進行,基本掌握了操作要點,實現技能與理論的完美融合。
三、結語
人們對建筑工程的低造價、短工期、優質量、低成本的要求,迫使該專業必須以現代學徒制為契機做好改革,在“工作情景”中傳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操作規范的同時,逐漸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自身的職業能力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李佳.論教育的人性關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8):3-5.
[2]崔麗莉.適合現代學徒制發展需要的“師傅”隊伍建設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7.
[3]張慶玲.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4(1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