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燕
[摘 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所在,教育的好壞決定著國家的經濟與未來。而中國應試教育的刻板性與落后性對我國教育的發展具有很大阻礙,因此,實現中國課程的改革,探究新的教育體系,走智化社會的道路是我國教育發展史的必然之路,也是國家發展與進步的必然選擇。
[關 鍵 詞] 智化社會;中國課程改革;基本方向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48-01
在我國,走向智化社會的中國課程改革基本方向主要由三個方向構成:第一個方向是理想主義的道路,第二個方向是功利主義的道路,第三個方向是現實主義的道路。換言之,發展新的教育課程道路主要表現為:(1)我國教育中文科與理科是否要區分,是否可以發展綜合性教育。(2)我國中學與高中的教育模式是否要分普通班與加強班以及是否要分普通高校與職業高校。(3)以后我國的普通高校、職業高校以及理工類高校是否要走綜合性高校的道路。本文將通過走向智化社會的中國課程改革基本方向這一課題,結合我國教育的現狀,探討與分析我國要走向智化社會教育的發展以及中國新課程的改革發展方向,主要探討報告如下。
一、課程改革中的基本方向——理想主義
理想主義就是不要區分文科與理科,不要區分普通班和重點班,不要區分普通學校和重點學校,這在中國學界來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想法,能否實現存在一定的不定性。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我們中國學者怎樣討論教育要實現公平與公正,都對現實存在的教育沒有一點意義,比如,在我國某些學校尤其對中小學來說文理分科、重點班級、重點學校的現象都一直存在。
但是美國文學批評家白璧德認為,理想主義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即使理想主義的表面要求實現公平與公正,但這一想法在經濟社會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是無法實現的。從白璧德對理想主義的大張撻伐來看,我們就可以借鑒到中國課程的改革,從而理解在課程改革中理想主義是否能實現。
二、課程改革中的基本方向——功利主義
在國外,具有課程改革中的功利主義方向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中學教育的課程,為了讓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美國教育學者提倡在中學教育中增加職業課程,而在后續的發展中,由于美國的教育學家在觀點上出現了分歧,他們爭辯的觀點就是是否要把普通高校、職業高校以及理工類高校融合在一起,而在后續的發展中,顯而易見,美國的教育走的是綜合性高校的道路,把普通高校、職業高校以及理工類高校融合在一起,這與德國的多元化教育相比,美國的教育就顯得比較單一化。
三、課程改革中的基本方向——現實主義
不管是理想主義還是功利主義,不管是德國多元化的教育體系還是美國單一化的教育體系,中國都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在中國,存在的普遍現象就是,中國人既承認功利主義帶來的貪慕虛榮,又認可理想主義的階級形式,中國想要做出選擇,想要解決教育改革的方向,不管是普通高校、職業高校以及理工類高校的相互獨立,還是普通高校、職業高校以及理工類高校融合,都要根據實際,以經濟發展基礎為前提,從現實出發。
四、選擇方向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管人們在課程改革中的理想主義、功利主義、現實主義中選出哪一種教育體系作為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都要把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一因素考慮進去。
1.選擇浪漫主義為教育方向的時候,肯定是國家的經濟處于繁榮昌盛的狀態,就如同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和人之間不存在差異,不要區分文科與理科,不要區分普通班和重點班,不要區分普通學校和重點學校,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2.選擇功利主義為教育方向的時候,國家的經濟應該是處于一種不繁榮的狀態,可以選擇分離的教育改革方向,因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時人本身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選擇教育方向的時候,普通高校、職業高校以及理工類高校就要相互獨立,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取自己比較擅長的教育方向。
3.選擇現實主義為教育方向的時候,國家的經濟應該是介于繁榮昌盛與江河日下之間的狀態,人們處于一種小康的生活水平,教育方向就可以根據實際將普通高校、職業高校以及理工類高校融合,形成一種綜合類的教育,不管是普通還是職業的,一起發展。
五、總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教育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發展與科學進步的根本所在。所以,改變教育方式,改革教育課程,實現中國走向智化社會將是我們一直探討與研究的問題。我國在走向智化社會的過程中,不管是怎樣的教育改革方向都要以國家的經濟基礎作為前提,只有把握住這一重要前提,才能確定改革的基本方向。
參考文獻:
劉良華.走向智化社會的中國課程改革基本方向[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6,1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