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強
[摘 要] 統計工作分為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三個階段,依據統計工作各階段的特點將“統計學基礎”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大模塊,著重介紹“統計學基礎”各模塊的教學設計,為“統計學基礎”教學提供參考。
[關 鍵 詞] 統計教學;統計工作過程;模塊化教學;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86-01
一、概念界定
統計模塊化教學:統計模塊化教學是從統計工作整體出發,將統計工作劃分為不同的模塊,然后確定各模塊的目標導向及具體的任務,并圍繞其功能展開教學。
二、“統計學基礎”課程模塊化教學設計
目前,統計學教學中使用的教材普遍是分章節介紹的。這樣看上去課程體系完整,內容豐富,但不適合高職學生運用所學統計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根據統計工作的任務驅動,把統計學教學內容分為統計調查模塊、統計整理模塊和統計分析模塊,然后針對不同模塊的特點準備統計知識、選用教學案例,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多思考和多操作,效果會更好。
(一)統計調查模塊
從哲學角度講,統計調查屬于感性認識,是統計工作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制訂調查方案和搜集調查資料。在教學中可以簡單介紹統計調查的基本方法,并結合當前的一些社會問題,指導學生設計一份切實可行的統計調查方案,指出在調查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難點,促使學生認真思考,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同時還可安排一個課堂教學實踐環節,如成立調查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明確各自分工,選擇大家關注、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調查主題,如高職學生學習情況、就業狀況、家庭經濟情況等,指導學生設計調查方案和調查試卷,然后將設計好的調查問卷實地發給被調查的學生,搜集第一手材料,最后安排一些學生進行分類匯總,讓大家都參與進來[1]。
(二)統計整理模塊
從哲學角度講,統計整理屬于理性認識,它是統計工作的第二階段,在統計工作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模塊主要包括原始資料的審核、統計調查資料的分類與匯總、統計整理資料的審核、統計圖表的編制。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統計資料分類與匯總的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學生利用調查中收集的資料,按分類的標準和匯總的方法進行歸類、匯總和編制統計表。與此同時,教師還可結合案例仔細講解統計整理的注意事項,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加熟練地掌握統計整理的方法,懂得如何根據加工的資料找出其統計分布規律,以達到其教學目的。另外,在統計整理環節中數據加工及統計圖表繪制的工作量特別大,教師可以引用一些案例講解Excel的相關操作,指導學生運用Excel電子表格完成其相應的工作,做到統計教學與相應軟件的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統計操作技能[2]。
(三)統計分析模塊
統計分析是統計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從哲學角度講屬于理性認識,是統計工作中最難做的一項工作。統計分析模塊可從四個子模塊來認識。
1.綜合指標分析。綜合指標分析是指運用綜合指標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研究分析的方法,綜合指標可以分為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平均指標三大類。綜合指標分析中需要重點關注指標的分類和計算,懂得如何根據指標數值的大小判斷本質特征及內在聯系。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當前一些大家關注的社會現象,選用相應統計數據作為教學案例分析的資料進行講解,也可指導學生利用Excel進行統計綜合指標的計算。
2.統計指數分析。統計指數是指反映社會經濟現象變動的相對數,這個模塊主要介紹綜合指數的編制和因素分析。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引用學生比較熟悉的資料進行案例分析,如依據企業商品價格、單位成本和產品產量等資料來計算其統計指數并進行因素分析。讓學生感受到統計指數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對有關現象進行因素分析的能力。
3.統計抽樣推斷。統計抽樣推斷是按隨機原則在總體中抽取一部單位組成樣本,然后通過計算樣本指標,再對總體的數量特征進行估計的一種方法。不過抽樣推斷涉及概論及數據統計方面的知識,高職學生一般接受不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介紹如何運用相關方法來進行推算,那些推斷中涉及的數量方法可以不講,同時還可結合案例介紹怎樣運用Excel中的函數工具直接計算,突出抽樣推斷方法的應用。
4.相關及回歸分析。這種方法主要對現象之間確實存在的關系值不固定數量依存關系進行判斷,確定關系密切程度,并在相互關系密切的前提下得出相關關系表達式。由于高職學生數學基礎差,教學中可重點介紹如何測定在直線相關系前提下相關關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如何建立直線回歸方程,并使在實際中更好的運用,至于相關及回歸分析的理論知識可以少講。在操作方面,可以引用相關案例,讓學生利用Excel電子表格進行相關及回歸分析的計算,增強學生這方面的應用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利鑫.高職學生《統計基礎運用》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陜西教育(高職),2017(4).
[2]王雨晴.高職院校財經專業統計教學的相關思考[J].財經界,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