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的不斷進步,促進高職助產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臨床思維的提高已經成為勢在必行的工作,因此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在實踐教學、考核評估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關 鍵 詞] 助產專業;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288-01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大助產等社會緊缺專業的人才培養。為了響應這一政策的號召,我校進行了助產專業教學方法、教學基地建設等改革,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進行支持,有效提高了我校的助產專業辦學水平。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做了以下工作:鼓勵教師利用假期主動到培訓基地學習;派相關專業教師到技術名校學習,提升理論素質;邀請行業專家來我校進行指導和交流;進行統一規范的校內培訓。在三年的實踐和培訓之后,我校在助產專業領域取得了有效進展,專業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一、調整教學環節,凸顯專業特色培養
(一)重新修訂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學校的指導方案和意見,對我校的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和修訂。其中調整的主要項目在于增加了有關助產的一些核心專業課程,增設了母嬰保健等內容,刪減了一些護理課程,同時在人體解剖學等專業里也增加了助產的有關知識和專業內容。這一調整改革于2015年正式修訂完成,改革之后助產專業的特色更加突出,在2015和2016級學生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二)培養學生崗位能力,注重實踐教學
根據助產專業的崗位職責,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評估四個角度出發,重構助產專業的教學體系。將核心課程的實訓教學內容按“三層次+三模塊”(三層次即基礎性、綜合性和設計性,三模塊即基礎護理技能模塊、助產技能模塊和專業相關技能模塊)形式進行整合設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學環節增加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機會。
(三)構建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體系
根據臨床工作的過程和技能要求,構建相關的臨床考試體系,從病人入院問診、產前檢查、產程觀察、接產技能、新生嬰兒護理、產科急救等方面進行技能考核。同時,對考試流程也進行了規范,考前制定考試大綱,學生根據大綱進行復習和重要勾畫,不斷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能力。
(四)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搭建助產專業網絡學習平臺
為了能讓學生突破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我校專門搭建了助產專業的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并將課程聯系起來,充分幫助學生實現助產專業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校專業改革的提升。
二、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教學基礎設施投入。(1)擴大實訓基地的面積,并且在實訓室增加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以不斷提高多媒體教學水平。(2)加強與校外相關機構和醫院的合作,促進校院合作,為學生增加實習機會,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3)加強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提高學校學生學習的效率。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我校的助產專業教學設備相對齊全,教學內容合理,能夠充分滿足助產專業的技能以及實訓需求,并且相關設施在同類學校中處于領先水平。在校外,加強并鞏固了與婦幼類專科醫院的實踐教學聯系,加強了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三、體會與思考
(一)社會需求是助產專業建設發展的推動力
助產工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保障了孕婦的生命安全,還降低了嬰兒的出生死亡率,促進了自然分娩工作的進程。進行規范化科學化的助產專業建設,對提高人才隊伍的素質、提高我國婦幼保健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助產專業建設還有利于減輕孕婦的心理負擔和痛苦,進行安全科學的生育,進一步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就目前的數據表明,我國的剖宮產率逐日上升,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齡產婦,母嬰健康受到極大的威脅,保證母嬰安全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醫療的重要研究課題和方向。
(二)實踐教學改革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
一切真理都來源于實踐,我校主要通過助產崗位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不斷優化改革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設施,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和操作機會,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在實踐操作中去思考,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趣味性和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從而更好地進行專業研究。
參考文獻:
[1]李青,鄧開玉,馬曉健,等.助產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2):41-43.
[2]鄧開玉,王桂敏,苑芯瑕.高職高專院校助產學實訓教學現狀及對策[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3):194-196.
[3]寇桂香,黃剛,張軍榮,等.我校助產專業以崗位為靶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思考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