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南
[摘 要] 介紹了廣東職業技術學院主要的幾種校企合作模式并指出了當前校企合作方面的主要困難:深層次合作不足,需要加強合作能力;職業教育集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定位不清晰。要加強校企合作雙方的合作能力,加深校企合作;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集團的引導、集團定位要明確相關措施。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困境;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290-01
一、學校校企合作模式
(一)實訓基地、工學結合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紡織系依托廣東紡織職業教育集團與近百家知名企業、高校、研究院,建有2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訓基地、1個廣東省公共實訓中心、4個校內實訓中心、50多個校外實訓基地,設備價值超過1500萬。學校服裝系的藝術設計(服裝)專業為院級重點特色專業實訓基地;服裝設計實訓基地為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同時服裝系也是廣東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基地。藝術設計系在校內建立10多間教師工作室,校外與佛山設計協會等10多個行業協會簽訂戰略協議,與100多家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等。這些實訓基地為主的合作模式對培養人才有明顯的效果。
(二)“校中廠”模式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與廣東祥新光電有限公司共建“光電學院”是典型的“校中廠”模式。學院建設過程中得到了中央財政項目支持和廣東省高校財政專項的大力支持。光電學院作為學校的二級學院,日常管理中會吸納企業的高層次人才出任管理層,學校系部書記領導與企業人才交叉管理,共同建設,方便校企之間合作信息交流。校企雙方能共同制訂相關的教學計劃、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希望光電學院的發展方向是讓企業人員成為老師,生產車間成為課堂,理論學習與技術操作訓練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基地。
(三)集團化辦學模式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的廣東紡織職業教育集團于2013年6月成立,成立初期省級行業協會、學校、研究院、檢測機構、企業等理事單位數量已達到150多家,如今已超過200家理事單位。學校近年積極舉辦廣東紡織職業教育集團的學術年會,邀請近200家企業的代表到場參加關于新形勢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的討論,規范集團內部的管理,進一步推動職教集團的平臺建設,增強政府、學校、企業、行業之間的互相交流,精準培育社會需要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校企合作不深入
學校對校企合作缺乏全盤系統地推進,統籌兼顧使企業與教學的各個要素相互結合,形成整體的優化目標,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不少學校對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仍然停留在淺層面的合作:學校邀請企業高層或專家到校內開報告會、行業專家到學校上課;送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與企業生產車間參觀交流這種淺層面的合作難以做到互動介入,相互交融,深層次合作。離達到校企合作精準培育企業人才,產業與教育融為一體的境界還有很遠的距離。
(二)職業教育集團較為松散
1.缺乏地方政府引導與支持。地方政府對學校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不了解,認為是企業之間互相抱團的盈利性組織,企業在集團中作主導地位。因為缺乏科學的政策引導,導致職業教育集團的內部組織架構較為松散,不能平衡學校、企業、行業的利益,使職業教育集團工作效率低下,無法發揮產學研育人平臺的真正功效。
2.職業教育集團目標不夠明確。職業教育集團的目標應該是以教育為先,校企合作應當精準育人。部分職業教育集團忙于擴展自己的規模與影響力,導致集團內部資源分配不均,開展工作受到掣肘,使集團凝聚力不強,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影響激勵機制的進行。職業教育集團要以教育管理功能起主導作用,發揮統籌兼顧的力量,達到集團校企育人的目標。
三、改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措施
(一)全盤推進校企合作,加強內涵建設
學校對校企合作工作應當全盤、系統地推進,統籌兼顧企業與學校之間的需求與不足,形成系統的優化方案。由于校企合作工作時間較短,產生專業設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實訓設備不完備等問題。因此,要加強校企合作的內涵建設,提升學校與企業雙方的合作能力,根據校企雙方的實際需求與生產要求制定不斷完善的組織系統、信息傳遞反饋系統,建立一個健全的質量保障體系與長效激勵機制。
(二)加強引導,定位清晰
地方政府應當積極引導與支持職業教育集團,政府可以提供有利于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在資源配置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降低稅費可以改善集團內資源分配的問題,提高教育質量。政府在職業教育集團中應當有引導作用,通過評估、指導、投資的方式引導與促進學校與企業雙方的合作。
提高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的經濟效益是保證集團辦好產學育人的條件,職業教育集團應當以教育為主導,鼓勵多種產權同時存在。但是必須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達到監督作用。集團內部資源有效地分配,從而使集團辦學水平提高。提高了辦學水平,集團也能反哺企業,促進集團內成員的發展。綜合以上因素,盤活職業教育集團的各方資源,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培養基地,使職業教育集團成為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高地。
參考文獻:
[1]孫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職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59-62.
[2]新時期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研究[J].李曉琳.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36).
[3]李震.基于新疆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專業頂崗實習學生畢業論文過程管理的幾點思考:以校企合作訂單班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8(2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