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林
[摘 要] 在當代高職院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要提升自身實力,需要推進校企協作、產教結合的教學形式改革,尋找合適經濟發展的實踐型人才教育之路。在進行校企協作中,必須解決合作教學質量低、合作時對學生的影響不大導致實踐性沒有提升等現狀。要以教學系統構建為基石推進改革,重視與地區優勢行業協作,深入探尋社會和行業的良好資源,共同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應用性教育的構建,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創業思考,全方位提高其實踐能力。
[關 鍵 詞] 高職學院;協作;實踐型人才;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291-01
“校企協作、產教結合”是高職學校實踐型教育的特點。校企協作,又叫協作教學,是學校和企業為了提升學生綜合實力、實踐水平和專業能力而進行的教育,是用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培養實踐型人才的做法[1]。校企協作教學對高職學院辦學有關鍵的作用,是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高效方式。教育出實踐型人才不單是高職學校的根本目的,也是高職學校所在地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職學院在校企協作中出現的弊端
(一)學校與企業協作的基礎太弱
學校是教育人才的機構,而企業是進行盈利性活動的組織,二者有著不同的協作目的。高職學校希望與企業的協作能提升教學能力和質量,而企業則希望得到實踐型人才和提高員工專業素質,同時在技術革新方面有成果進入到企業中。校企協作是以專業人才提供為協作基本的,但是,雙方現在協作基礎太弱,需求不一致,可持續的利益體制不完善。
首先,實踐型人才培養本質要求,對企業加入教育的需求大,需要利用企業的地點、人員和機器等資源培育人才。而企業以高利潤和低成本為目標,校企協作會給企業增加成本,所以企業對校企協作的熱情不高。其次,校企協作中學校花費少。在校企協作中學校對企業花費太少,甚至沒有。在企業科技研發和產品更新等方面,由于學校能力不足,沒有發揮企業服務的能力。
(二)學校與企業協作對學生教育性不足
高職學校與企業的協作是以生產組織為基石的教育組織,而企業受利益影響在校企協作中會計算花費與利益的比例,在校企協作的過程中常常有生產組織優于教育組織,在學生實踐中教育性不足的情況發生。
首先,企業認為合作中只要給學校進行實踐環節培訓,教育的任務是學校的事情,企業缺少對學生實踐內容的整體構建,自主教育意識薄弱。其次,學校缺少對企業組織的優選,直接導致學生質量的下降[2]。多數學校只是以企業的日常生產活動對學生進行崗位培訓,但是對學生的實踐性教學卻沒有發揮作用。通常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所做的都是簡單重復的勞動,企業和學校雙方都沒有有效地對生產活動的教育作用進行討論,缺少高效的實踐性學習的構建。
二、高職學校實踐型人才教育的方式
(一)高職學校深入進行“校企協作、產教結合”
高職學校深化校企協作,產教結合,就是要更多地使用企業已有的人才、經濟資源,結合實踐教育的要求和實踐型人才教育的需求推進校企良性合作,構建和改善產教結合的教學形式。
一方面,在校企協作中以“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為準則,才會更好地推進校企的協作程度,使學校在學生教育中能夠進行資源合作,學校專業設立與當地朝陽行業結合,進而升級專業設置。學校要改變學生教育方案,使專業構建和設立更科學,教育的人才得到企業的認同,使學校從根本上擔負起為地方經濟進步培養實踐型人才的任務。另一方面,學校要讓老師到企業去,參與企業的產品生產活動,增加教師的實踐經驗,讓其成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經驗引導的教師。堅持校企協作、產教結合的教學形式,是高職學校培養實踐型人才的良好方式,也是為了企業和地區經濟進步的具體措施,這就需要學校加強培育意識,提高教學實力,與企業更好的合作。
(二)高職學校要推進與企業和社會共同育人
高職學校進行共同育人,指在校協作中與企業一起培養實踐型人才,這是高職學校教學變革的關鍵方式,同時也是解決辦學效率低及辦學水平差等問題的重要體制革新。高職學校要不斷推動共同育人的腳步,進一步發掘企業的優秀資源共同育人。要重視共同育人的體系構建,尊重人才教育的規范,利用職業教學的特點,使校企合作共同教育更有質量和水平。要推進學校與企業的交流,實現教師與專業人員交換、學生授課與車間工作交換,學校授課與企業生產對接。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共同育人,同時也是為了地區產業和經濟的建設與進步。
三、結語
高職學校在教學和人才教育等方面,與當下經濟社會建設的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學校的創新水平和地區經濟建設的服務能力亟須提升。深入校企協作、產教結合的人才教育形式,探尋經濟建設需要的實踐型人才,重點解決實踐型人才教育與經濟發展聯合不足的關鍵問題,是高職學校良性發展、不斷進步的關鍵路徑。
參考文獻:
[1]游明倫.新時代高職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銅仁學院學報,2018,20(2):57-67.
[2]張莉初.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問題與實現路徑分析[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7,8(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