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坐下來談的時候氣氛難免有些緊張,過程中有部長數次對美方拍起了桌子;談完了走到媒體前合影時,中美雙方的磋商團隊又恢復了平和友善的常態。
這是發生在6月2日至3日中美兩國就經貿問題進行磋商時的場景。由劉鶴副總理帶領的中方團隊,同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帶領的美方團隊在釣魚臺國賓館進行的這次磋商,已經是一個月內中美兩國就經貿問題進行的第三次磋商。
磋商如此密集,一方面說明分歧和摩擦是客觀存在,而且不那么容易消解;另一方面,雙方堅持迎難而上坐下來談,就說明“不打貿易戰”的共識基礎還在;在處理分歧的方式上,雙方也都沒有從理性的軌道上脫軌。
在這次磋商后,中方率先發布了一個只有300來字的簡短聲明,總共三段話,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進展、節奏、前提。倒過來看這三個關鍵詞,會更容易理解聲明背后的邏輯。
中美兩國經貿問題第三次磋商的“領從”: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右)、美國贏爭部長羅斯。圖/視覺中國
“中美之間達成的成果,都應基于雙方相向而行、不打貿易戰這一前提。”中方在聲明中強調“前提”時,還補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如果美方出臺包括加征關稅在內的貿易制裁措施,雙方談判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不會生效。
5月16日至19日在華盛頓進行的第二次中美經貿磋商達成共識,雙方不打貿易戰,并停止互相加征關稅。但共識才達成不過十天,5月29目,白宮方面突然發表聲明,宣稱美國將對500億美元的含有“重要工業技術”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包括與“中國制造2025”相關的技術;具體商品清單將在6月15日公布,關稅將在此后不久施行。
白宮的這種翻臉比翻書還快的舉動,不論是出于談判策略和“交易的藝術”考慮,還是源自于做不到“用—個聲音說話”的現實困境,美方得付出政府公信力損害的代價,還得自行去承擔由此而引發的后果。
世界文明已經整體上進化到一個不是一言不合就赤膊上陣、兵刃相見的階段,國與國之間需要通過磋商和談判解決矛盾分歧。而政府公信力的競爭,也會成為國家間綜合競爭的一部分。
在這樣的前提下,中方聲明中對于“節奏”作出了這樣界定:“改革開放和擴大內需是中國的國家戰略,我們的既定節奏不會變。”
在上述“前提”和“節奏”下,“進展”才能夠得以朝前推進,并能最大程度上實現雙贏。中方的聲明中稱,中美雙方就落實兩國在華盛頓的共識,在農業、能源等多個領域進行了良好溝通,取得了積極的、具體的進展,相關細節有待雙方最終確認。
遵循著中國經濟進一步轉型和發展的內在訴求和中美優勢互補的國際市場分配,農業和能源成為化解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突破口。而按照新華社的報道,在農業、能源等領域取得突破后,下一步的磋商重點是制造業、高科技、服務業等領域合作。
不過,有一波三折的磋商過程在前,接下來還要去“啃更硬的骨頭”,困難與波折也在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