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炯權
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不少家長爭先恐后送子女到國外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好的前途。然而子女在國外定居后,自己老來卻孤寂無依,當初那份被外人羨慕的榮光逐漸暗淡,有的人甚至后悔送孩子出國。
家住長沙市蔣家垅社區的68歲的王奶奶,因為手術住了院,那十幾天都是老伴在醫院陪護她。
有一天,王奶奶的手機響了。“媽,你在家嗎?怎么半天才接電話?”“媽在廚房擦瓷磚呢,沒聽見。”王奶奶用牙咬住了下嘴唇,就怕千里之外的女兒聽見自己的哽咽聲……
女兒出國后,王奶奶的老伴買了個地球儀放在床頭柜上,好多次晚上睡不著時就撥弄它,或是用手量一量地球儀上中國與英國的距離。之后,女兒在英國結婚成家,回國的次數越來越少。而王奶奶和老伴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差,生活上出現的不便與日漸增,心里有了一份老無倚靠的恐慌,迫切希望女兒回到身邊。“電視壞了,我們過了幾天沒電視看的日子,后來實在沒辦法,才讓親戚家的孩子幫我們找人弄好。”王奶奶說。

無獨有偶。家住長沙市建湘新村的崔爺爺和老伴范奶奶20多年前送女兒、兒子到美國、加拿大留學,如今孩子們事業有成,在海外結婚定居。崔爺爺和范奶奶每年都會去美國和加拿大住一段時間,左鄰右舍都說他們有福氣,但他們并不這么認為。“以前身體好時,我們和老同事常常結伴旅游,參加社團活動,生活豐富多彩。現在年紀大了,體力明顯下降,不敢遠走,怕有個病痛沒人照顧。”
去年崔爺爺意外摔傷,范奶奶只能求助于鄰居把崔爺爺送去醫院。他們一直沒把這件事告訴孩子們。“反正沒有生命危險,有什么可說的?再說,他們在國外也幫不上忙。”范奶奶說,這么多年,她已經習慣了凡事自己扛,報喜不報憂,盡量不為兒女添麻煩。可是老伴傷愈后,她向鄰居道謝時,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沒想到老了這么難”。
范奶奶還發現,以前特別寬容的老伴現在特別愛較真,動不動就和別人吵架。她多次勸崔爺爺控制自己的情緒,崔爺爺就是不聽。后來,她發現崔爺爺其實不是愛吵架,而是內心太寂寞,和別人吵架對他來說是一種交流和溝通。
這兩年,因為年紀大了,他們與老同學、老同事的來往越來越少。另外,他們時不時會聽到一些老友去世的消息,之前他們都會參加追悼會,送老友最后一程,但這幾年他們幾乎不去了,去了心理上受不了,會難過好幾天。
范奶奶說,以前自己是個樂觀、堅強的人,但是現在也多愁善感了,不要說參加老友的葬禮,就是看電視看到動情處,也會跟著流眼淚。她現在特別愛和別人聊天,經常和陌生人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特別希望能得到別人的關愛。盡管自己經常和孫女視頻聊天,但這么多年下來,與孫女相處的日子不超過3個月,沒什么感情,反而不如對門的小姑娘感覺親切。對門的小姑娘每次見了范奶奶都會熱情地打招呼,逢年過節來家里拜年、問好。范奶奶很喜歡這個“別人家”的孫女,有時候她會想,孫女在跟前該有多好,但只能想想而已。

“早知道老了會這么艱難,當初就不送孩子們出國了。”范奶奶感嘆道。王奶奶也有同感:“當初我們只考慮女兒出國留學前途遠大,沒考慮到她日后在國外工作,我們在國內過空巢生活。”他們都表示,現在更希望孩子能在國內工作、生活,就算不在同一個城市,回來看望他們也總比他們去國外方便些。
按理說,兒女定居國外,父母就該跟著到國外養老,這樣方便兒女照料自己。常常有人這樣問范奶奶:“你女兒兒子都在國外,你和老伴為什么不跟去?”每每這時,她都以一句“住不習慣”為由搪塞過去,其實何止是住不習慣。
“那年女兒在美國生了孩子,我們老兩口樂呵呵地過去幫忙帶孩子,可是沒住幾個月就回來了。”范奶奶說,因為不懂英文,他們連嬰兒食品說明書都看不懂,美國的食物也吃不習慣。一次,她買了臘肉、咸鴨蛋,女兒卻說為什么要買這種垃圾食品給孩子吃。而且在國外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問個路都難。
王奶奶和老伴每年也到英國的女兒家去住一段時間,但他們都不愿在那里養老。“在英國的日子,自己就像聾了、瞎了和啞了一樣。”說起在國外的生活,王奶奶表示很不習慣:在女兒家看不懂英文電視,小區里鮮有中國人,即使在小花園散步,跟鄰居打招呼也只能點點頭。由于不會講英語也不會開車,出門對他們來說也成了奢望,只能依靠上網和國內的朋友聊QQ尋找慰藉。“如果沒有女兒陪伴,我和老伴基本上只能待在家里。”王奶奶說,洋女婿雖然脾氣好,但畢竟不會說中文,兩人溝通必須依靠女兒擔任翻譯。如果女兒不在家,她和女婿基本上就只能面面相覷了。女兒長期在英國生活,觀念上已經“不中不西”,而外孫是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不會講中文,跟她和老伴也沒話說。所以每次去英國,他們最多住上一個月就回國。
“我兒子出國留學10年了,他給我們找了一個法國兒媳。”崔爺爺的朋友老李說,他和老伴就一個兒子,當然指望兒子能給他們養老送終。他們甚至想過把國內的房子賣了,跟兒子、兒媳一起去巴黎養老,但這并不現實。“兒子兒媳雖然孝順,但他們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家庭,不能老指望著他們盡孝。”李爺爺說,他們已經習慣了國內的生活方式,到巴黎不懂法語,與人交流、購物都不方便,整天待在家里,沒有朋友的生活也不快樂。再說,在國外辦綠卡就一定要住半年,否則綠卡報廢。兒子兒媳嘴里不說,但心里也很難接受與他們長期住在一起。
“海漂”生活帶給李爺爺的除了落寞還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他說,由于他和老伴沒有法國醫保,自費看病既貴又麻煩,一旦生病必須有人陪同前往,對此他們經常感到緊張和焦慮。
近年來,隨著西方國家經濟走向低迷,簽證政策開始緊縮。比如英國規定65歲以上老人來英申請養老永居,須證明本人身體欠佳,需要長期護理,且在原籍國無法得到這樣的服務,在英的家人還必須書面承諾五年內不使用公立醫院等公共支出或社會福利。又比如新西蘭,以前有父母團聚移民,子女在取得永久居留權后,可以擔保父母過去,而現在取消這個政策了。還有就是生活環境不適應。中國父母隨子女在國外生活主要是為了享受天倫之樂,而現實是,兒女在國外每天忙于工作,無暇和他們交流。老人們身邊沒有朋友、熟人,生活圈子變得非常狹窄,再加上語言交流能力差,出行交通不便利等諸多因素,造成他們喪失了社會獨立能力,很多事情都要兒女幫忙。不僅如此,和在國內的老少同居一樣,父母在國外也可能會遇到難以處理的婆媳關系、子女代溝等一系列棘手的家庭問題。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史鐵爾表示,要讓兒女定居國外的父母晚年不至孤寂無助,需要老人、子女以及政府等多方合力,共同謀劃,提前幫他們做好養老規劃。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出國時,都是身體良好、精力充沛、心理成熟的壯年期,他們之前為孩子付出很多,有很多自己的夢想要去實現,因此那時他們是感到新鮮的、興奮的,對“空巢”這個詞,還僅僅是概念上的認識,沒有深刻的理解。但如果沒有充分的認識,沒有周全的規劃和預案,真到自己年老的時候,身體變弱,朋友變少,子女又不在身邊,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很難的。因此,在送兒女出國留學前,就應對自己將來的空巢問題有個心理準備。
如果兒女已經在國外結婚定居,父母年老后又不想跟著他們在國外生活,那就應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空巢生活,不能一味強調兒女在身邊照顧自己才算盡孝,才算是對自己當初苦心送他們出國留學的回報。老人應該換位思考一下,兒女在國外打拼也不容易,他們工作穩定、生活幸福,自己也該放心。就算兒女在國內,也不一定能盡心照顧到家里的父母,因為他們也有工作要忙。只要他們心里有父母,經常打電話或通過視頻聊聊天,也是一種盡孝方式。老人留守國內,最重要的是鍛煉身體,注意飲食,盡量少生病。比如早晚去公園去晨練、散步、舞劍,鍛煉身體,白天到老年大學去上課,學習唱歌、跳舞、寫毛筆字、畫畫,培養自己高雅的樂趣,或者參加一些社團組織的志愿活動,發揮余熱總是好事,心里就不會空虛無聊。
而作為子女,也要盡量多抽出時間回國看望父母,不能以工作太忙、跨洋越海、路途遙遠為借口來規避盡孝義務。想想看,如果你每年都能帶著洋兒媳洋女婿和洋孫子回國與老人團聚,哪怕只是幾天時間,讓留守父母享享天倫之樂,他們心里不知會有多高興。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國,也應經常給父母打電話或通過手機視頻向他們問安,和他們聊天,說說國外的一些趣事,或傾聽他們的嘮叨,回憶他們過去經歷的一些事情,從而讓他們心情愉悅。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為父母做好包括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養老安排。比如,出錢送年老體弱的父母到老年公寓安度晚年,讓他們上老年大學學習。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一是要給子女在國外的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養老條件。比如在大力發展機構養老的同時,進一步加大社區居家養老、智慧養老的發展步伐,同時完善街道、社區、村級老年大學的建設,方便他們就近養老。二是要鼓勵他們的子女回國工作,并想方設法提供便利,從政策上給予優待,比如給予住房補貼、家屬工作照顧等。三是要盡力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社區作為聯系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工作人員要與志愿者一起多上門走訪慰問,發現他們生活有困難要及時向政府反映,并想方設法幫助解決。比如消防部門可以設立應急處置方案,針對老人的特點設置相關的救助措施,一旦危險發生,老人也能得到及時救助。醫院可以與社區合作建立空巢老人患病上門問診和急救制度,開設門診和住院綠色通道等。另外,社區還可以介紹一些沒有住房的年輕人和家里房屋寬敞的獨居老人合住。這樣,年輕人可以幫助老人做晚餐、清掃房間,陪老人看電視、聊天、散步、外出采購等,既照顧了老人,又省下了租房的費用。(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摘編和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