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
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著有《宏觀經濟看得懂》
5月美國的非農數據再一次超過人們的預期,美國經濟已經連續走好。失業率達到了3.8%這樣的低水平,創出本世紀新低。可以說,美國經濟這個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已經完全走出了困境。美聯儲自去年開始退出貨幣寬松政策,轉向加息。
同一時間,歐洲的經濟動力來源——德國的經濟也持續向好。根據德國最近公布,求崗和求職人數比已經達到1.45倍,就業市場繼續繁榮。而歐債發源地希臘的經濟也出現轉好跡象,2017年經濟增長率超過歐元區平均水平。
而中國經濟增長率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直走低,到現在還沒有出現復蘇跡象。去杠桿去產能的經濟轉型已經說了10來年,雖然有效壓縮了傳統過剩產業,卻無法為創新型經濟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創新引領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有一個活躍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作為保障。過去10年,以道瓊斯指數為代表的美國股票市場比歷史高點又增長了一倍多。而中國的A股市場卻遲遲沒有復蘇,離歷史高點還有一半以上的距離。
中國過去40年的增長并不是沒有創新的驅動,只不過,我們的創新驅動主要依賴于民間借貸和國際風投資本。例如,溫州模式的成功就是因為家族為紐帶的民間借貸相對發達,而阿里巴巴和騰訊之類的新科技公司都是外資企業。在這期間,A股市場并沒有為創新型企業提供足夠的支持。雖然從宏觀上看我們的增長率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但是這10年的A股市場卻完全沒有反映出來,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因為這既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增長中的利潤增速不夠高(股市實際是利潤的體現),也意味著我們的金融市場對技術創新缺乏支持。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金融市場主要是信貸市場,也就是間接金融市場。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金融市場能夠在過去3()年助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實際是不能幫助創新型企業發展的。
經濟轉型需要大力發展以二級市場為代表的多層次的直接金融市場,更直截了當地說,我們需要提高A股市場對資金的吸引力。一個慢牛市場才能吸引資金,給實體經濟輸血,助力經濟轉型和增長。同時,我們需要去杠桿,把龐大的囤積在信貸市場上的資金趕出來,從而實現金融市場由間接向直接融資的轉型。建議改變國有控股大企業(比如銀行煤炭之類的夕陽行業)的經營策略,加大分紅力度。
目前我國A股市場的績優企業(以上證50為代表)其實市盈率很低,遠低于美國道瓊斯指數(這也是美國績優企業代表),資本市場估值低,就不能吸引市場資金進入,因為資本市場是一個整體,績優股不“搭臺”,成長股就“唱不了戲”。
而我們的國有控股大銀行在這樣的績優股指數中權重很大,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工商銀行市盈率才7倍不到,未分配利潤幾乎是市場價格的一半左右。但是現在分紅率很低,大約是4%,對于資金的吸引力不夠。如果現在提高分紅率,比如每年利潤的80%~90%拿出來分紅,股息率不低于10%(不足用未分配利潤彌補),或者宣布一項股票回購計劃,每年用相當于此數的資金量回購股票。這樣一來,股息率就會比現在提高一倍多,對囤積于銀行理財市場的資金產生明顯的虹吸效應(目前的理財市場回報率在7%~8%)。這就有利于真正去杠桿,壓縮信貸風險。
隨著經濟增長,以國有銀行為金融市場主體的格局會慢慢改變,融資占有比例會逐步下降。這是間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轉型的一個方向。而績優股提升派息率,會直接提高二級市場對資金的吸引力,當然也會增加A股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輸血功能。資金進入股市,股市IPO,定增購并都可以適度擴容,實體經濟也有了活水源頭。這是間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轉型的另外一個方向。兩個方向一升一降,轉型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