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頌嘉,李詩瑤,李志能,王偉,熊師坤,柯鵬
(武漢科技大學計算機院學院,武漢 430080)
中外雙方在合作辦學過程中,由于教學設置、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是我校目前在國際化過程逐步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如跨平臺的協作、在線課程教學、在線資源建設等問題。隨著我校國際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校國際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由于國際化的基礎相對薄弱,在國際化進程中尤其是我校與外方聯合辦學的項目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核心的問題之一,就是解決我校國際化進程中我方與外方的教學平臺的無縫接入和資源共享的問題。通過對Moodle進行二次開發而滿足上述需求,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法和學習行為的分析,從而有效指導后續的教學互動。
Moodle是一個開源課程管理系統(CMS),也被稱為學習管理系統(LMS)或虛擬學習環境(VLE),也是一個全球性的開發項目,用以支持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onist)的教育框架。Moodle平臺的使用非常簡便,能讓使用者根據自身需要調整界面,增減其中的內容,因為是一個自由的開源軟件(在GNU公共許可協議下),也就是說Moodle是有版權的,但是你有額外的自由。
Moodle平臺還具有兼容和易用性。可以幾乎在任何支持PHP的平臺上安裝,安裝過程簡單。只需要一個數據庫(并且可以共享)。它具有全面的數據庫抽象層,幾乎支持所有的主流數據庫(除了初始表定義)。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管理系統,以較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國傳播應用,近年來,Moodle也開始在我國獲得廣泛的關注。
隨著我校國際化的逐步實施的過程中,我校與外方教學平臺的問題逐步顯現,并且我們從我校國際學院外方Moodle使用的記錄當中發現,我校學生使用該系統的積極性明顯不高,進一步分析表明,由于兩種辦學理念下的兩種教學系統的存在,使得師生在利用相關教學資源過程中存在較大障礙。而我校的學生采取的是和外方2+2的合作辦學模式,兩年后他們都會去國外繼續學習,屆時他們使用的將會是Moodle,如果只使用既有的中方的教學系統,無疑會增大他們后期學習和適應的難度,所以有效整合相關教育資源,讓學生更快適應外方的教育方式,基于Moodle進行有針對性的二次開發和資源整合有充分的現實需要和研究價值。
為此收集了學生使用時的各項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從里面得到一些有效的分析來調整當前Moodle的不足,解決師生因為不適應造成的抵觸情緒。對此做出部分修改,使得我校的教師和學生更快上手,并幫助他們在日后到國外的學習能更早適應該系統的各項功能。而通過對學生對學習資源的訂閱與討論、學生學習活動參與、學生學習時間的偏好、師生互動等方面去分析問題,更符合當前我校學生的使用情況,因為這些都是目前他們日常所使用的板塊,通過對各模塊的使用偏好和使用的頻率的統計,能更好地分析出當前師生對于該系統的具體使用情況,從而指導系統的不斷完善。
針對當前我校國際學院師生在合作辦學過程中使用Moodle系統的一系列不適應情況的分析,調整Moodle系統的各項板塊,使得師生能更好上手,并讓學生能盡早適應該系統的使用,方便以后他們到國外學習時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新的校園生活當中,而不是重新去適應新的系統和操作。關于Moodle本身的一些應用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如《開源的網絡教學平臺Moodle系統》[1],其中《信息化課程——Moodle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設》[2]比較好闡述了Moodle創建過程的各種要注意的地方。
對于類似的本土化建設,在《教育技術學公共課教學模式轉變的研究——基于Moodle平臺的探索》[3],有較為詳盡的研究結論,給我們修改Moodle平臺有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盡管現在的教育資料多種多樣,教育方法也同樣多種多樣,但是由于自身的教學習慣,以至于當我校國際學院的師生直接使用國外版本的Moodle時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因為該教學平臺的使用方式與我校學生原本使用的有著較大的差異。當學生使用該教學平臺的時候,因為學習方法和資源獲取方式存在的巨大差異,無法很快地適應。考慮到其以后必須用作學生當前的學習以及到國外的學習,通過對我校師生使用Moodle的習慣進行調查,發現學生使用該平臺的積極性并不高,我校的很多教學資源都保存在本校的教學網站,對于Moodle的教學資源更新并沒有很及時到位,導致Moodle的使用率并不高,而學生使用該平臺最主要是因為外方教師在其平臺布置了作業,必須使用該平臺提交。
為此,我們首先要先必須把我校的教學資源有效整合到Moodle系統上,并不是從新在Moodle服務器上重構該資源,通過這種方法,做到教學資源共享,讓國際學院的學生能在Moodle上有效使用本校的資源,也能在上面獲得外方的資源,而不是在兩個教學平臺反復切換。
與我校的教學平臺只是存放教學資料不同,Moodle平臺還能進行師生互動,這使得教學方式更加多樣,能轉換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為此,更應利好用這一點,教師可以改變日常的教學模式,開始嘗試在Moodle平臺上,在線輔導,在線發布批改作業。彌補了教師只能在課堂講知識,課后學生難以找到教師解答的問題。
學生在課堂的中期跟末期,都可以對教師進行評教,讓教師了解當前的教學情況,為之后的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像傳統教學一樣,單向的教學模式,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動。
圖1給出了教學平臺遷移前后的教學模式改變情況。

圖1 班級作業完成度統計

表1 師生訪問版塊情況表(本校教學平臺下,數據采集于2017.9.1-2017.9.5)

表2 師生訪問版塊情況表(基于Moodle的情況下,數據采集于2017.9.1-2017.9.5)
如表1與表2所示,本校中方平臺下,版塊類型較有限制。而對于基于Moodle平臺下,學生可以參與訪問更多類型的版塊。而通過從本校教育平臺到以Moodle為基礎的轉變,發現學生對于學習的交流與討論有著較高的積極性。
而對于基于Moodle下的模塊訪問情況,版塊“課件”,“拓展資源”,“課程統治區”的訪問頻次有明顯的增加。由教學平臺模式的轉變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更高。相較同種模式下(基于Moodle的情況下)的其他版塊的訪問量,討論區所占比例最重,而“課件”,“課程通知區”,“自測題”的訪問頻次較低。我校可以采取“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個人文化素質修養。
(1)課程作業(班級1:傳統模式下班級2:基于Moodle模式下)

圖2 班級作業完成度統計(數據采集于2017.9.1-2017.9.5)
通過圖2數據顯示,并通過相關了解得知作業1,2,4為必做實驗題,而作業3為思考題(選做)。由此可見,學生對于必做題的完成度較高,而對于思考題的積極性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采取獎勵平時分,課堂表揚等措施來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而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與基于Moodle下的課程作業布置和上交比例,學生更適應傳統模式下的作業完成。對于作業這塊我校可以采用傳統模式,提高學生的知識點記憶增強與難懂知識點理解。而反觀學生們在基于Moodle情況下對問題、知識點的討論與交流我校可選擇用基于Moodle下的相關模塊來提供。

表3 傳統模式下學生訪問時段統計表(天,數據采集于2017.9.1-2017.9.5)

表4 基于Moodle平臺下學生訪問時段統計表(天,數據采集于2017.9.1-2017.9.5)
由表3中分析數據顯示:基于傳統模式下本校學生訪問時間段大致分布在9點至21點時間段間,而在6點到9點與3點到6點時間段的訪問數量明顯遠遠低于其他時間,而表4中基于Moodle平臺下學生的訪問時間段比較均勻,由于基于Moodle平臺下學生對教學平臺訪問更有積極性。如此,我校可以選擇使用Moodle平臺下而在其中的6點至9點時間段可以通過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方式適量提高晨學的學習比率,同時可以在訪問頻率高的時間段發布重要信息,或對重要知識點進行討論分析。
本研究采用可視化、統計法、數據調查分析、對照方式分析本校學生在傳統模式下與基于Moodle的教學平臺下的學習行為相關模塊,同時運用數據改進教學方式、方向。通過深度的解析以及將不同模式下數據的對照,找出中外雙方不同的教學平臺下差異分析及較完善的中外合作方式。
由中方的傳統模式下到外方的基于Moodle的教學平臺下,采用優勝劣汰的方式提高我校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方法與素養,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中外學習模式轉換打下基礎。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換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平臺,進行數據的分析與對比,使用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同時培養學生在外方模式下的學習能力。
這種完善中外合作的方式同時可被運用到其他的方面上,實現教育合作的國際化,實現中外辦學合作辦學平臺的改進。通過相同數據項的不同國內外高校的數據對照,發現并總結指導學習的不同方式,通過減少差異現象并保持我校的突出點進而實現中外合作辦學平臺的成功建立。促進我校的發展與國際化。對于相關教育模塊的個性化布局的修改,也是根據研究后得出的結果,方便了師生使用該系統,對于學生往后到國外學習時使用該論壇時,能更好地適應該操作,同時也不會在當前使用中造成其他不適的情況。
[1]韓駿,劉菁.開源的網絡教學平臺Moodle系統[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1):73-74.
[2]黎加厚.信息化課程設計:Moodle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王洪福,張家年,李懷龍,徐影.教育技術學公共課教學模式轉變的研究——基于Moodle平臺的探索[B].現代教育技術,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