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曾就“我是從哪里來的?”的話題,專門做過街頭采訪,大家的答案果然五花八門。面對這個“難題”,許多家長都絞盡腦汁,想盡辦法繞過去。當實在繞不過去時,家長的想象力此時甚至比孩子還“強”。
我們整理一下,家長們在“遭遇”孩子的這個問題時,往往有三種態度:

“問你爸去。”
“問這干嘛?上別的地方玩去/寫作業去/彈鋼琴去……”
請相信孩子,他在提出這個問題時,是帶著求知的目的來的,并沒有成年人那樣其他的想法。如果家長一味回避,你知道孩子心理是怎么想的嗎?
“是不是我不好,他們才不告訴我?”
孩子可能會產生更大的獵奇心態,而這種獵奇心一旦無限制放大,孩子對性的認識也許會逐漸變質——受到社會上的錯誤知識、不良傾向的影響而不自知,鑄成無法挽回的錯誤。
“你是我從垃圾箱里撿來的。”
“充話費/買褲子/打游戲送的。”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解答方式,也通常是這一代年輕媽媽在小時候得到的答案。但這樣的答案最大的缺陷就是回避了母親和自己的“身體聯系”,使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并沒有關系,從而加重第一逆反期的“叛逆傾向”。
曾經有這樣一位母親——她告訴孩子是河里漂過來的。結果,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每次鬧別扭就揚言要順著河去上游找“親媽”。親子關系在“懷疑”的種子里,越處越差。
“你是我從胳肢窩/肚臍眼里生出來的。”
“和男生擁抱/親嘴就會生小孩。”
采用這種方式的家長已經比前兩者認真了,他們想給孩子講解真相,但又不知該怎么說,只好用“拐個彎”的方式告訴他們。
我們可以理解這些家長的用心,但這種方式,本質上是用錯誤的知識來嚇唬孩子,與“再哭鬧大灰狼就會來吃了你”沒有本質區別。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后,會對這種解釋產生懷疑,此時如果再沒有跟進科學的性教育,往往會產生令人嘆息的后果。
其實這個問題繞不開,總有一天要面對,孩子們若從別處得到了錯誤知識,反而更容易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