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爸

任何一種教育,最終都要內化為孩子的自我教育。沒有孩子自我教育的教育,都不是成功的教育。
任何一種外在的教育行為,最終都要落點到孩子的自主能動性上。如果孩子內心沒有一點觸動,怎么可能要求他的行為改變?如果孩子的自主能動性不能夠得到觸發,縱使你要求再多,指導再多,強令再多,也是低效的,甚至是負效的。
孩子學習上的差異,其實主要是主動性方面的差異。
學霸與學霸之間雖然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那種學習特別主動自覺的孩子。學業成績越好,主動性就越高。沒有哪一個孩子是在家長、老師的督促下成為學霸的,即便有,那也是暫時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
真正學有所成的孩子,并不是因為他們天資聰明,智力超群,而是因為他們自小就有很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我的孩子對科學很感興趣,喜歡看科教類節目和書籍,喜歡動手實驗,做手工,玩拼裝,如癡如醉,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向往。我告訴他,要實現科學理想,就要從小打好基礎,學好每一門功課,把日常的學習搞好。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一步步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有一次,他寫完作業還有富余時間,我問他:“時間還早你準備就這樣消耗掉嗎?”
他低頭不語。
我知道他心里不想再接受新的學習任務。
我說:“如果學習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作業,那就不能叫真正的學習而是給老師完學習任務。你將來不是想做科學家嗎?僅僅把學習當作完任務,怎么可能實現這個夢想呢?”
他看了我一眼,臉上一絲難懂的笑。
他沒說話,自覺去看書了。類似這樣的情況經常都有。我的感覺是,這樣引導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強令要求。某種程度上說,理想導引也是激發學習自覺的策略,與功利無關。功利把焦點放在成績、名次和名校上,產生的結果是竭盡全力地去“拼”,去“爭”,主要是“他主力”的作用。而理想導引把焦點放在了前進的方向上,產生的結果是激發內動,促使其朝靠近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主要是“自主力”的作用。
周末早晨,我帶他去體育場。途中,遇見許多去培訓班的孩子。我對他說:“爸爸覺得你不需要補課。”
他歪著頭:“為什么?”
我說:“不是因為你學得好,而是我相信你能學好。”
我問他:“你有這個信心嗎?”
他點點頭,拉著我的手一蹦一跳。
我接著說:“補課的孩子一般有四種:一是學習成績不好,基礎較差,想通過補課提高;二是學習成績好,想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三是想考一個好學校;四是覺得學習時間越長,做題越多,學習效果就越好。不管是什么目的,前提都是要有強烈的學習自主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扎扎實實把日常學習搞好。如果沒有學習自主性和好的學習習慣,不能把日常的學習搞好,補課就沒有作用。”
我說:“要把平常的學習搞好就必須做到:時間觀念強;態度端正;自主自覺;專注如一。只要能做到這四點,不論到什么時候,你都是學習上的真正強者。如果做不到這四點,即便去補課,也絕不會成為學習上真正的強者。”
在體育場繞著跑道走,我幫他分析:“你現在作業抓得緊,數學家庭基本上在學校就能抽時間提前完成。回家后,先做作業再做其他事,這就說明你的時間觀念增強了,要保持和加強。另外,學習不需要父母督促,說明你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提高了。至于態度方面,特別是踏實細心,你還做得不夠,要好好努力。最后,就是專注度,這方面你還不好,同樣要訓練和提高。”
他雖然“嗯”“啊”應著我,但我這樣講不知道他到底能接受多少?畢竟他只有九歲,才上三年級。也許有些道理他根本就聽不懂,但這種意識得從小給他樹立。等一等,緩一緩,等大一點再去培養,或許就真的錯過了,再想去扭轉恐怕就晚了。
和好多家長交流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大多數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學習自主性還不錯,但就是學習效果不理想,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所謂的“學習自主性還不錯”,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家長、老師外加的,很少有孩子真正自主的東西。學什么,怎么學,都是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和任務,孩子只是疲于應付而已。與其說孩子的學習自主性還不錯,倒不如說孩子完成任務的主動性還不錯。
一個孩子有沒有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看五點就夠了。第一,把作業放在第一時間完成,不磨蹭,不拖拉,效率高;第二,即使在玩,只要家長提醒,便能自覺去學習;第三,學習有超前意識,學習任務能早完成就早完成,從不拖延;第四,面對學習不犯愁,學得比較輕松,每次完成學習任務都有成就感和愉悅感;第五,博覽群書,知識面廣,善于思考,愛鉆研,主動探索學習任務以外的知識。
造成孩子學習主動性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有效培養孩子學習主動性,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許多家長都在方法上找突破口,但越找越迷茫,效果并不理想。實際上,不管什么樣的教育方法,都有一個相適宜的時空和環境才能產生效果。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的以身示范,科學合理的引導,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要想真正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培養起來,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身示范,環境熏陶,潛移默化,讓孩子接觸到的全部是有益于學習的積極因素。家長每天都忙于工作,早出晚歸,疲于應酬,牌局飯局,迎來送往。即便在家,也渾渾噩噩,把玩手機,守著電視,泡在網絡,抱頭大睡……這樣的家庭環境,想讓孩子有學習的主動性,那是不可能的。
其次,要適當、適時陪伴,教育最怕的就是缺席,但陪伴不是包辦代替,也絕不能包辦代替。常與孩子互動、交流、溝通、鼓勵,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幫助孩子樹立學習信心。
其三,要適時引導,避免枯燥的說教,把教育放在具體的環境和具體的事件中,讓孩子切身體驗和領悟,體驗和領悟才是最好的教育。
其四,要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要善于發現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及時肯定和正確引導。
其五,允許犯錯,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表揚或批評,要就事論事,要具體,要有教育性。
好多教育看起來簡單,聽起來也不難,但做起來就沒有那么容易。好多家長不是學不了,而是堅持不了。其實,教育有時候并沒有那么深奧,堅持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抓反復,反復抓,持之以恒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這就看你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家長能做到什么程度,孩子就能學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