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歡
?
壯拳傳承治理特征、路徑
唐明歡
欽州學院體育教學部,廣西 欽州,535011。
壯拳源起壯民農耕生產生活,興于戰爭,久經戰爭洗禮,具有殺戮性拳術。壯拳內容極其豐富,有壯拳套路35個、器械14個、對練套路2個,具有典型代表的有擒功大王拳、霸王錘、梅花椿拳、八卦榔棍對練等等。壯拳流傳至今已有一套完整的體系,被廣西定為武術保護和發展的重點項目。作為壯民族文化實踐載體與文化瑰寶,研究壯拳傳承治理的特征、路徑,具有重要學術積累價值。
壯拳傳承特征路徑
壯拳的動作彪悍粗獷,形象樸實、功架清晰準確,沉實穩健,拳剛、勢烈、多短打、擅標掌、少跳躍,稈拳時結合使用壯語發音,借聲氣摧力。該拳種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樹椿”“走梅花椿”“七步鐵線基本椿功”等功法練功。壯拳講求以重創致殘對手為原則,除拳打、腳踢、肘擊、膝擊、肩挑、頭撞等技法外,還有口咬、挖眼、鎖頸、插陰、碎骨等以殺戮滅敵為主的拳技。壯拳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遴選壯拳內容,遵循傳承路徑原則。(1)套路;結合中國傳統武術套路,融合南拳,洪拳、蔡李佛拳求同存異。凸顯其功架特征,沉實穩健的表現形式,擯棄笨拙的象形形態,迎合現代武術套路競賽規則,適應現代武術的審美情操。(2)格斗術;現代東西方格斗術百家齊放,西方的拳擊,柔術,東方的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百家爭鳴,壯拳具有典型的殺戮拳術,實戰性突出,充分發揮拳打、腳踢、肘擊、膝擊、等技法外,革除肩挑、頭撞、口咬、挖眼、鎖頸、插陰、碎骨等以殺戮滅敵為主的拳技,適應現代競技規則,重登競技舞臺。(3)武舞;武術與舞蹈的結合開創武術發展的先河,將壯拳民族特色服飾,音樂等元素結合,傳統文化轉向現代化文化,適應現代民族需求,增強民族文化認同與競爭力。
非物質載體:傳承人,傳播壯拳文化,使之不斷延續下去的個人或群體就是傳承者,傳承人是壯拳發展的核心要素。審核壯拳傳承人的標準,遴選與培養壯拳傳承人,直接影響壯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賦予權力:傳承人角色定位,傳承人作為傳承的載體,明確傳承人社會地位,給予傳承,講學,學術研究,傳藝等政策支持,提高生活保障,經濟資助。(2)明確義務,落實責任:傳承人就是壯拳的“名片”,不但要繼承掌握壯拳的知識與技藝,將其延續下去,還要通過各種有利的途徑來傳播、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傳播與創新中,傳承者發揮自身價值與能力,做到壯拳的實踐者,而不是言論者。
物質載體:壯拳文化的原生態物質的保存,是壯拳的民族特色。語言文字的族群特性,練習場所的農耕性,器械的龐雜,套路繁多,對壯拳種進行了全面記載,傳遞了壯拳文化,對壯拳武德風范、族群崇拜和生活訴求作了深刻的解讀,是壯拳傳承的重要成果。
1.3.1 自然傳承 壯拳文化有原生態文化和次生態文化之分,產生于農耕生活,盛行于戰爭殺場并流傳至今,古壯拳完全保留原生態文化,延續其古樸,笨拙動作,以殺戮滅敵為技術特點。
而“舞武壯拳”在古壯拳上與舞蹈音樂等元素的新文化融合創造“次生態文化”。自然傳承意識到保護與傳承原生態壯拳的重要性,而對壯拳的保護主要以自然保護為主,目的在于保留原汁原味的武術文化。
1.3.2 經濟傳承 壯拳與搏擊產業融合發展,開發與利用壯拳文化特色,創造良好經濟效益,是壯拳文化保護的另一種手段。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中,武術融入市場,武林風、昆侖決等商業賽的開辟,供給壯拳等傳統武術新的發展機遇。壯拳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旅游業,壯拳民族特色顯著,語言,服飾充滿壯族少數民族風情,在旅游產業中傳承與弘揚壯拳,在市場中尋求壯拳的植根土壤。
1.3.3 自主傳承 壯拳的傳承有靜態傳承與活動態傳承之分,靜態傳承注重原生態壯拳的挖掘,整理。動態傳承主體主導壯拳的可持續發展。植根于民間傳承人在壯拳的傳承中起到主體作用,傳承人自主性的發揮對壯拳文化的傳承效果起決定性作用。政策引導,商界,新聞媒體及其學術界對壯拳關注,掀起壯拳發展的新高潮。
1.3.4 整體傳承 壯拳傳承力求整體性,壯拳套路35個、器械14個、對練套路2個形成較為完整的技能體[1]。該體系的主要內容套路種類、習練方法、技法運用、練習口訣、傳承制度、理論體系、武林軼事、門派典故、禮節儀式等,缺一不可。對這些要素進行傳承,必須基于壯同胞民間文化,壯拳的整體傳承要以壯拳的產生背景為基礎,產生于古代農耕文明時期,興與戰爭,要依賴民間文化,從而在傳承中保護壯拳文化的特色,發揚壯拳民俗風格。
傳承基地是壯拳文化生存的重要環境,植根壯拳文化生存發展的平臺包括民間武館校,學校,體育賽事,旅游景點,網上多媒體自媒體等。
在現代經濟全球一體化中,文化的碰撞愈發強烈,主流文化引領世界潮流,民族文化邊緣化,傳統文化的沒落。漢族文化占領壯族地區的文化主流,壯族文化逐漸邊緣化,而此導致壯族文化的自信心缺失,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在當今兩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大背景下,增強兩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漢族人民認知,了解壯族文化,體驗壯族人民的熱情,參與壯族人民的節慶活動,推進族群文化的交融。在促進文化繁榮的同時,構建多元一體文化,增進壯漢民族文化認同。
壯拳的本質屬性戰爭性,斗爭性以殺戮為目的的拳術,其動作古樸,拙力,招式變換的風格是戰場殺戮格斗需要,觀賞性差[2]。其傳授的方式主要靠口傳身授,并且具有顯著的宗族本位主義思想,由于歷史原因,單靠狀語進行傳承,沒有系統的文字,書籍,傳承的方式具有顯著的自閉性。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壯拳的攻擊性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言傳身授的方式已經被社會所淘汰,人們更加需要的是集健身、防身、修身、娛樂表演的運動項目。因此,壯拳的傳承不是在其如何保護,而是應該自身根據當代社會的發展,進行動態的更新。變革其技術特點與從新梳理其內容,整理其文字與書籍,結合當代的多媒體與自媒體技術,合理科學的進行匯編,充分利用武術進校園活動,促使壯拳成為廣西區內地域性拳種在地方性學校進行開展。
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類思想意識的轉化,基本的物質生活得以保證,壯拳作為地域性民族文化,充滿了獨特的民族特色,體現了壯族人民的熱情與豪爽?,F今,壯拳需要走近生活,貼近自然,進行自我革新。壯拳源于生活,現需要回歸生活,將壯拳帶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作為大眾健身的一種方式;壯拳具有堅強,尚武崇德的優秀品質,發揚其優秀品質,在生活中弘揚優秀文化;壯拳融入旅游文化,壯拳擁有獨特的民族服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旅游景點以表演的形式融入生活,彰顯其魅力。
壯拳通過民族特色產業化的方式,將“久居身閨”的非遺入生產,帶進當下的日常生活,形成旅游、文創、大師講學工作室等一系列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產業鏈。壯拳需要創造經濟價值,才能找到生根的土壤,結合現代體育,壯拳文化的開發與融合,選擇現代人們能夠接受的產業文化,讓壯拳有人練習,有人欣賞,有人閱讀做到壯民族的“活文化”,保護更重要的方式是踐行。
壯拳的傳承并不在于一味的保護,更重要在于傳承發展。傳承應多元化,多途徑進行推廣與傳播,在踐行發展的過程,健全評價機制,歸結壯拳的可持續發展。

圖3 壯拳傳承路徑新機制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承載者、傳播者、繼承者和發展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壯拳的傳承單一靠傳承人的口傳身授是完全滿足不了需求,逐漸將壯拳推向邊緣化。壯拳傳承人的逐漸老齡化,傳承思想格格不入,地域分布廣泛,傳承人之間缺乏交流,門派之爭突顯。傳承人大部分生活在偏遠農村山區,農村空穴現象突顯,拳師地位弱化,職業角色轉變,無拳可教,無人學拳。在挖掘壯拳與保護傳承人的溯源同時,更重要將其推廣傳播。傳承人作為壯拳文化的載體與文化名片,注重傳承人的包裝與打造,重拾傳承人的社會地位,作為壯拳文化的載體,民族文化的凝聚紐帶,壯拳傳人的核心要素直接影響到壯拳的可持續發展。
筆者提出“鄉”“館”“?!钡慕Y合,在我國新農村健身日益興起,農村更加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廣場舞的逐漸興起,提供了農村體育發展的空間與著根的土壤。壯拳創新的同時借鑒其寶貴經驗,讓村民走出來,形成習拳練武的民風民俗?!梆^”在地方鄉鎮,城市各種武館校的推行,跆拳道館的風靡開展,壯拳受到外來文化的夾擊,退出了市場競爭的舞臺。壯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加強自身體育的更新,加大民族特色宣傳,創建自身品牌效應,實現一地一“館”,形成名片文化效應。一校一拳,地域性拳中在地方性學校進行傳播的途徑的開創,廣西壯族自治區有批量的民族中小學,有具有特色得民族大學。民族中小學作為壯族發展的重點單位試點,在民族學校建立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操。民族特色大學建立獨立的壯拳協會與壯拳研究所,做到壯拳的踐行著與文化傳播中心,培養傳承人,在壯拳的發展中注入新鮮的血液,做好壯拳傳承人老、中、青的紐帶。在高校成立壯拳研究中心,壯拳文化與學術探討的沃土,加強壯拳文化的自我更新,建立壯拳文化品牌,進一步增加民族文化自信。
在體育生態如此繁榮的今天,互聯網與體育也是大勢所趨,APP軟件,視頻、直播、體育新聞占住了移動互聯網的前沿。壯拳的發展需緊隨時代的前沿,做好時代名片,通過多媒體,自媒體讓許多人了解、認識壯拳、參與壯拳的活動。在互聯網平臺通過宣傳壯民族特色,展現壯拳風采,弘揚壯族文化。提供壯拳社交平臺,打開門戶壁壘,增進壯拳愛好者與練習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好創建壯拳新形態生存空間。
政府擔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先行者,在壯拳的保護與發展中起主導地位。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上的引導在壯拳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地位,政府的經費支持是推動壯拳發展的動力輸出。在依托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民間組織成立壯拳單項協會,給與壯拳傳承人社會地位,通過壯拳協會,開展壯拳的賽事推廣,培訓活動。
壯拳內容豐富,特征顯著,伴隨著廣西壯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守護家園,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在廣西壯民族地域流傳廣泛,并流傳于東盟地區。壯拳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寶庫,理應充分利用其實戰性,民族性,著重地域優勢融合發展。摒棄宗教迷信,解放自閉性,使本質活動態化科學化發展。加強技術的革新與梳理,匯編完整的理論體系,促進壯拳的普及和發展。挖掘壯拳現代價值屬性,彰顯民族特色,讓壯民族成為壯拳“活文化”的閱讀者與踐行者。
[1] 楊尚春,李勝恒.壯族武術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內涵[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02):127~128.
[2] 楊 琴,呂 偉,李 悅.廣西壯族武術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9,6(04):34~35.
[3] 陳遠璋.璀璨的南疆文明——廣西文化遺產巡禮[J].中國文化遺產,2008(05):10~27
[4] 董逢偉.河南心意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機制研究[D].湖北大學,2012.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Governance of Zhuang Quan
TANG Minghuan
Dept of P.E. Education, Qin Zhou University, Qin Zhou Guangxi, 535011, China.
The Zhuang Boxing's origin of Zhuang people farming life, Xing in the war, a war with the killing of boxing. The Zhuang Boxing's content is extremely rich, Zhuang boxing 35 instruments, 14, 2 of the exercises, the typical power fist, King has a hammer, Methuen boxing, Bagua Chun Lang stick to practice etc.. Zhuang Quan has a complete set of systems, which has been designated as the key project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Guangxi.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practice and cultural treasures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t is of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governance of Zhuang Quan.
Zhuang Quan Inherit; Characteristic; Path
1007―6891(2018)03―0099―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3.27
G852.19
A
2018-01-14
2018-06-02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東盟推廣與文化適應研究(16CTY022);2016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壯拳文化流變的民俗地圖集研究(KY2016LX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