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芳
【摘要】隨著當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移,勞動力逐漸從農業轉向工業,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轉移。本文基于工業集聚視角對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分析。就農村勞動力轉移產生的原因,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展開,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 工業集聚
一、引言
工業集聚是指一系列相似的下業企業匯聚于同一個區域。這是一種在工業布局上相對集中的現象。由于各地區的地理環境限制以及工業組合因素的影響。隨著各種下業產業的發展與個別產業規模擴大。為了能夠帶來更大的經濟效應,下業集聚成為必然的趨勢。企業的運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當地的勞動力已經遠遠不足。使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下業集聚區。久而久之,形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據統計。2010年從農村轉移㈩來的勞動力約有1.5億人,占到了總流動人口的68.2%。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不容小覷。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產生原因
我國存在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其中一元是以下業化生產為主的城市經濟。另外一元是以手工業生產為主的農村經濟。在這種經濟社會結構下。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城鄉收入差距、地區貧富差距,城鄉生活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數差距等。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
(1)經濟因素。與農村相比,下業化集聚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更高的薪酬。一部分農民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奔赴工業聚集地,一定程度上促進著農村勞動力轉移。
(2)科技因素。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村開始引進適量機器設備,提高了部分農業的作業效率。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而在下業集聚地下廠為了維持日常經營又急需勞動力。那些被機器所淘汰的農民開始尋求新的下作。為了謀生他們向工業集聚地轉移。
(3)生活質量因素。我國現階段,農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有著顯著的差距。一些農民工進城工作已經不再是為了掙錢去找一些辛苦臟亂的下作,他們更加希望的是在掙到錢的同時能借此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開闊眼界,學到許多有用的知識。希望在城市立足,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工業集聚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緩解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現象。我國農村人口過多。耕地嚴重不足,截至2008年,我國的人均耕地僅1.35畝。并有666個縣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低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795畝,其中463個縣低于國際公認危險線:0.5畝。工業集聚可以及時吸收農村的閑置勞動力,合理的進行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
(2)緩解了城鄉經濟差距。由于城市的收入水平大大高于農村,外出的農民工在城市下作能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進城打工,回家蓋樓”的例子層出不窮。長久以往,城鄉的貧富差距便能得以緩解。
(3)提高農民下自身素質,進而提高農村整體素養。文化的教育與吸收是潛移默化的。在城市打工的同時,他們會學到許多新的知識和技能。學會適應城市的生活節奏,了解一些機械化操作流程以及相應的經營化理念。這些潛在的財富會隨著他們回到農村,提高農村整體的生活素養。
(二)消極影響
(1)農業開發缺少優秀人才。在下業集聚的環境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大量青壯年外流,優秀人才幾乎都轉向城市發展。留在農村的多為一些兒童與老人。不利于農業開發。
(2)增加了人口流動的控制難度,容易導致城鎮化的無序發展。
四、對工業集聚引起農村勞動力轉移這一現象的建議
(1)發揮政府職能,制定相關政策保障農村勞動力轉移。從農村到城市下作的農民由于戶口問題。就業受到阻礙,不能順利的完成各項下作。政府應該實施相應的政策,盡量避免在戶籍問題方面的地域歧視。為農村來的就業者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就業環境。
(2)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人才市場,降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農村勞動力轉移普遍存在著盲目性和自發性。從而影響人才市場上的人力資源供求失衡,不利于人力資源的高效利用。建立一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市場。能夠綜合考慮求職者的各項才能,為其尋找更合適的下作崗位。
(3)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提升勞動力總體水平。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可以提升其就業能力,使農村勞動力從“勞力”向“技能”轉變。有利于提升勞動力總體效率。
(4)在農村附近發展下業集聚地,便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近利用。伴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成為熱門話題,在農村附近發展工業集聚地能夠減少此類現象發生。
五、總結
工業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利于我國就業市場上的資源配置。要實現勞動力結構的優化必須處理好城鄉勞動力的分配。在二元經濟結構中,處理好農業和工業的關系,在工業集聚的同時,做到農業的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麗環,勞動力流動對中國工業集聚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3.
[2]李娟,葛慧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
[3]李琰.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趨勢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