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科



【摘要】2015年11月,新股發行重啟,為了加大市場直接融資力度,新股發行速度加快。本文主要探討了2016年開始新股發行的總體情況、市場參與者的打新策略及相關收益情況、如何挖掘新股的投資機會,以及新股上市對市場估值和流動性的影響。文末,還對配套的退市制度及投資者保護機制提出了淺薄的意見。
【關鍵詞】新股 金融管理 投資實務理論
2015年7月,受股災影響,新股暫停發行。2015年11月,新股發行重啟,但原有的申購預先繳款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允許滿足市值門檻的合格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配售,其他投資者按照底倉市值發放網上配額,最終根據中簽情況統一進行新股繳款的新制度。
不得不說,決策者在分析市場情況下出臺的新股發行新政。對大盤逐步走出暴跌、熔斷陰影。起到了正面的作用。證金救市并未阻礙市場下跌,但投資者為獲取打新門票,不斷進行底倉配置,揭開了以上證50及滬深300為代表的藍籌股大行情。2016年開始。國家就不斷強調股市的核心作用是要加大企業直接融資的力度。伴隨著市場企穩回暖,新股類注冊制發行更加火熱。
一、2016年后新股發行統計
2016年新股發行家數、募集資金和2015年相當,占市場總體募資家數比重20%左右,募資額占比不足10%。但2017年IPO家數較2016年幾乎翻番,募資額度增幅大于50%。2017年5月,《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若干規定》出臺后。定增市場規模縮小。新股發行占總體集資家數比重提升至40%,募資額略超13%。
從新股每周發行速度來看,發審委過會率由最初的90%以上下滑至60%左右水平。可見隨著IPO堰塞湖壓力逐步緩解,發審趨嚴。根據觀察,每周發行公告會結合市場走勢情況,通過周度數據驗證。上證指數和IPO融資額呈現弱正相關關系。
2018年伊始,隨著富士康36天過會,標志著四大新興行業獨角獸或許能享受即報即審的政策傾斜。另一方面,國家也誠邀海外上市的優質企業回歸人股市場,新股類注冊制發行向邀請制轉變。雖然過會率下降。但若能有大體量的企業上市,預計2018年IPO融資占比會繼續提高。
其實單從IPO首發募資額來看,無論是相對于總額達到60萬億的人股市場,還是相對于每年的定增融資額來說。都不算大。但任何一家企業上市都會給市場帶來不少于首發流通股規模3倍的限售股,4億股本以上的公司上市,更是給市場帶來9倍于首發流通股規模的限售股。統計2017年至2020年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解禁市值發現(數據截至2018-3-16),每年約有1.5萬億首發限售市值解禁,這對于市場的流動性沖擊是不可小覷的。
二、2016年后打新收益分析
投資者可通過網上網下兩種方式參與打新,因打新存在超額認購情況。故網上獲配:網下獲配比例=9:1。網下投資者只要詢價價格符合承銷商最終定價區間,均可獲配。但不同類別的投資者獲配比例存在差異。人類(公募社保類)、B類(年金保險類)獲配比重較高,C類(其他投資者)獲配比重較低。隨著網下打新參與者的增多,打新市值門檻自初始的1990萬逐步提升至現有的6000萬水平,A、B類年化打新收益率由20%下降至10%左右,C類年化打新收益率由10%下降至3%水平。
網上打新收益主要取決于中簽率及股票開板收益率。從網上中簽率情況來看,2016年后新股中簽率最高的股票為華能水電,為0.51%;平均中簽率為0.037%。募資額和網上中簽率呈現較高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約為0.725,即募資額越高,網上中簽概率越大。從股票開板情況來看,2016年新股每批最高漲幅為800%,平均漲幅為550%;2017年每批最高漲幅為450%,平均漲幅為250%。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自養元飲品后,開始出現僅上市首日封板,次日即開板的新股。可見,隨著新股發行的增多,中簽收益率預期下降,必須密切跟蹤新股是否存在破發可能。觀察IPO審核通過但尚未發行的公司列表可以看到,大盤藍籌股增多,有許多中小券商及城商行在排隊上市。若如期發行,因板塊市盈率和發行市盈率溢價空間低,故將降低新股整體的漲幅空間,因此預估2018年新股開板漲幅介于80%-150%之間。
從單簽收益統計數據來看,若賣出價為開板日均價,網上單簽收益最高股票為兆易創新,可獲利15.37萬元;單簽收益最低股票為張家港行,僅有0.23萬元;單簽收益平均數和中位數相差不大,約為2.3萬元左右。
三、2016年后新股走勢表現
統計發現以下幾個規律:(1)全市場及深市新股通常在上市1月后達到最高點,滬市新股通常上市兩周后達到最高點,漲幅中位數分別為130%、167%及114%。(2)觸及高點后,新股漲幅呈現單邊下降態勢。一年期滿,中小首發股份解禁,3個月內呈現下降態勢,上市15-18個月之間,滬市新股反彈明顯,深市新股呈現低位整理態勢。(3)上市17個月內,深市新股漲幅均高于滬市,之后,滬市漲幅高于深市。(4)上市18個月后,新股開啟加速下跌模式。(s)自2016年來,尚不足三年,故大股東解禁后的走勢情況,后期需保持跟蹤。
如果新股上市后多下跌,那么是否有投資機會呢?通過觀察深次新股相較前三月最高點漲跌幅走勢可以發現,雖然深次新股收盤價高點不斷下移,可是通常相對前三月高點跌幅至[-30%,-40%之間,均有反彈機會。可把握反彈時機。
反彈時,究竟買人什么股票才能更好得享受反彈收益呢?統計發現。后復權價漲幅排名前十的多為細分行業龍頭股票,如寒銳鈷業、華大基因及掌閱科技等。這些股票開板后,通常有一波回調,回調幅度平均值約為-27%,這和上文統計出的-30%回調幅度數值相當,驗證了下跌30%時是一個搶反彈的好的介入時機,可以采取逢低吸納策略,短期反彈漲幅空間約為30%-50%。因次新股流通市值占比小,天然利于資金炒作,若股票本身質地不錯,可考慮中長線買入并持有,有可能會獲得收益翻倍的機會,但在股票的選擇上,就必須下足功夫。避開業績變臉的次新股,要選擇估值合適的、保持高成長的、確定性較大的龍頭股票。
隨著新股上市數量越來越多,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那就是“僵尸股”的出現。統計2018年來市場日均成交量最小的5%的股票(扣除長期停牌股),發現有1/6是2016-2017年上市的次新股,這些股票日均成交額平均值僅為990萬左右。成交活躍度異常低。后期“僵尸股”流動性問題及“僵尸股”退市與否問題估計也會成為討論熱點。
四、2016年后市場估值表現
新股發行之后,市場出現了二八分化甚至一九分化的表現,該表現在中國加入M SCI之后更加明顯,甚至有人調侃,中國現只有兩種股票:“漂亮50”和“要你命3000”。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1)基金為獲得打新收益進行底倉配置,所購買的股票多為業績較為穩健的可長期持有的大藍籌、大白馬股,以防底倉波動影響最終收益。(2)加入MSCI之后。市場高舉價值投資大旗,之前購買的低估值藍籌股開始上漲。底倉收益貢獻率已超過打新收益。(3)隨著股票上市數量增多,殼資源逐漸失去價值,創業板維持高成長高估值的基礎被打破,小股票遭到拋售。拋售后的資金涌人藍籌股,成為繼續推升“漂亮50”的推手。從而造成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格局。
觀察四個重要指數2016年后的市盈率走勢會發現,上證50及滬深300指數PE逐步上升,上證50估值由最低的8.5倍上漲至最高13倍水平;滬深300估值由最低的11倍上升至最高15倍左右。相反,創業板指估值由75倍左右暴跌至最低35倍,幾近腰斬;中小板指估值則震蕩走弱,從38倍小幅下滑至最低30倍。
五、2018年后退市制度建議
在改革上市制度實現創新類企業上市融資的同時。八股市場退市率整體較低也飽受詬病,新股上市數量遠超國際水平,但退市數量缺寥寥無幾。2018年3月。證監會擬對《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進行修改,現正處于廣泛征求民意階段。對比2014年退市制度,今年雖拓寬了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內容,但個人認為,證監會首要應打擊的是欺詐發行、違規造假的行為;其次需對利用會計手段及重組保殼等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最后才是利用相關退市指標進行優勝劣汰。
退市從短期來看,會影響到退市股票投資者的利益,但如何通過建立和完善投資者的索賠制度,并保證索賠效率,從而削弱退市對投資者的影響,是值得政策制定者深思和落實的。從長期來看,優勝劣汰對市場長遠的健康發展無疑是有利的,降低市場對造假行為的容忍度,防止專業化水平程度低的投資者因分析不足而踩雷,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創造一個良性循環體質。因此退市制度如何執行。執行程度如何,如何避免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才是影響股市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劉易,王政之,新股發行速度穩中有降,底倉拖累打新基金業績表現[Z].2018.
[2]王漢峰,李求索.新股申購策略,節后新股發行重啟[Z].2018.
[3]證監會就修改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征求意見[N].南方日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