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長青
東北是解放較早的地區,也是新中國成立前后重點建設的區域。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延攬了大量的人才,這對東北的經濟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恢復與發展工業生產,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早在1948年6月,東北地區領導人李富春在分析入城后面臨的困難時就指出,技術人員的流失將是恢復經濟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李富春指出,“我們自己太土包子了,科學人才少,科學技術差”,對于技術業務所知甚少,即使有些同志過去是學技術的,但參加革命后當行政首長,結果以前學的技術也丟了。
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武裝斗爭和農村工作,在管理城市和進行經濟建設方面經驗和人才則嚴重缺乏。中國雖然人口眾多,然而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動力與技術人員則相對十分短缺。技術人員與勞動力的供求矛盾也很尖銳。新中國成立初期,這個問題嚴重困擾著我國,一方面當時勞動力供給總量大大超過需求;另一方面,從供給結構來看,有文化和技術的勞動力又嚴重短缺,許多企事業單位招不到合適的職工。據中國有關統計資料,作為全國鋼鐵工業中心的東北,在日本人被遣送回國后,其技術人員占該行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已經降至0.24%。
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通過多種方式為東北經濟恢復積聚人才。其中,對教育工作的重視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準備了高素質的人才和勞動力。
據《人民日報》1948年5月31日報道:“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區域,不論數量或質量上均起了重大變化,廣大的翻身農民子弟在土改后紛紛入學。”“另外,如東北大學、中國醫科大學、軍政大學及各地區、各部門設立之專門干部學校、鐵路學校、藝術學校等亦有10余處,學生達萬名以上。最近成立之東北科學院,專門招收科學、技術人才以應東北廣大建設部門之需?!?/p>
1949年8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林楓所作的《東北三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三年來,培養了大批的為人民服務的工農和新的知識分子干部,東北行政委員會和各省都設立了行政干部學校,各省各縣市共訓練了各種干部約11萬人,這些干部經過思想改造和實際鍛煉以后,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其中有183名已被提拔為縣級干部,8818名被提拔為區級干部。
東北還從內地大量招聘人才。新中國成立前夕,東北人民政府就在《人民日報》等主要報刊上發布招聘啟事,《東北人民政府招聘專家教授及工作人員簡章》中指出:“為適應東北經濟建設之需要,決定在京津招聘下列各種人員:(甲)各種專家教授,名額不限。(乙)專科以上及大學畢業生一千名(包括理化、工礦、財經、會計、統計、銀行、醫科、文科等)。”當時關內的科技人員有30萬人左右,李富春指示東北工業部從關內招聘科技人員到東北地區工作。1948年8月31日,李富春給雍文濤寫信,提出五點優惠招聘條件:愿來東北的專家,可照東北工薪提高三分之一(最高可達一千分);如有特別好的還可提高;冬衣費可以預支,有具體困難者,可全力幫助解決;家屬留關內者,可預支安家費,也可以匯款養家;工薪從動身來東北之日算起。只要是東北需要的專家、教授與科技人員,而思想又進步者,盡量吸收來。大學畢業生亦如此。此信經高崗、林楓等領導簽字同意,作為東北局和東北人民政府決定的政策傳達貫徹下去。
東北局到全國招聘技術人員的工作得到中央的支持。由于當時關內有些地方國民黨反動派還在負隅頑抗,新解放區的土改在進行,暫時尚無法從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共中央決定對東北給予特殊政策,從全國各地抽調科學技術人員,支援東北的經濟恢復與建設,進而創造條件,以東北為基地,支援全國的經濟建設。
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李富春決定讓武衡出任招聘團團長,去關內招聘科學技術人員。武衡帶領招聘團兵分四路,趕赴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招聘有專長的人員。由于中央的支持,李富春的多方聯系,華東局、華中局等各地領導都十分支持東北局招聘技術人員的工作,招聘團只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任務,招聘到4000多名各方面的技術人員。其中既有科技人員,也有醫務人員和財務人員。他們到達東北后,大多被分配到各主要廠礦和高等院校。這4000多人對東北工礦的恢復和發展,對東北教育的開創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派武衡到全國招聘技術人員時,李富春進一步指示,要結合東北經濟建設的需要招聘人才。并根據東北優先發展重工業而礦產資源的地質情況仍不清楚這一問題,專門要求武衡組織北平和南京的地質學家到東北參加地質礦產的調查勘探工作。隨后,李富春派武衡到關內聘請了約占全國一半的地質專家到東北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經過反復磋商組織了一支包括專家、學生、工人在內的800余人的東北地質礦產調查隊,這支隊伍占當時全國地質界人員的一半以上。從1950年4月開始,他們進行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地質礦產調查工作。歷時半年,對東北10多個煤、鐵、有色金屬及非金屬礦區進行了調查、勘查和測量。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東北的礦產開發、工業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當時撰寫的論文和工作報告,直到現在仍是東北工礦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時的重要參考文獻。
對一些行業發展所需人才,還通過組織抽調到東北幫助恢復生產。全國鋼鐵會議于1949年12月16日至25日召開,出席的有東北、華北、中南、華東、西北各大行政區的有關負責人和專家。12月25日,陳云在會議上作總結講話,指出:現在國家財政困難,下決心在東北建設鋼鐵工業,這是國家大事,各地區要克服本位打算,動員專家去東北。東北方面對各地送去的人員要妥善安排。技術人員是實現國家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我們的“國寶”,對他們要采取信任態度,在物質上也應有必要的保證。技術人員要正確對待物質待遇和地位問題,高高興興地去東北從事新的經濟建設工作。最后會議“決定從華北、華東、中南地區抽調大批技術人員赴東北工作”。抽調技術人員去東北工作,對于東北地區鋼鐵工業的恢復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鞍鋼志》記載:“為了加強鞍鋼修復和建設的領導,黨和國家從1949年下半年起,陸續從東北、華北、華東調來500多名縣地級以上領導干部支援鞍鋼;又從中南、華東招聘了500多名具有較高文化、專業知識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根據中蘇政府協議,幫助鞍鋼建設的蘇聯專家也陸續來到鞍鋼?!?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6/14/qkimagesdsbldsbl201805dsbl20180518-2-l.jpg"/>
1950年3月,毛澤東在沈陽召開的東北高級干部會議上指出:“東北是全國的工業基地,希望你們搞好這個工業基地,給全國出機器,給全國出專家。我們現在從關內搞一批知識分子來,以使將來給全國訓練專家。”4月14日,陳云等致電毛澤東并中共中央,作關于全國鋼鐵、有色金屬、電機、化工、機器會議和重工業部第一季度工作的綜合報告,指出:鋼鐵會議確定,目前建設中心為東北,其次為華北。今年工作的重點是增加軋鋼和冶煉設備,從關內商調技術干部。其他會議也都確定恢復和建設的重點在東北,并注意解決一部分人對此思想不通的問題。4月16日,中共中央轉發了這個報告。
1952年4月,陳云為中財委起草致各大區財委(計委)、中央各工業部中共黨組并報毛澤東、周恩來電,指出:鞍鋼改建的初步設計規定改建完成期限為7年,蘇聯已允按期供應鞍鋼的全部重要裝備和援助施工安裝,目前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調集足夠的干部和技術員工適應改建工作的需要。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完成鞍鋼的改建,是我國工業化的首要步驟。為此,除由東北自行配備者外,決定從全國各地和工業部門抽調技術人員到鞍鋼去,限于5月份調齊。
根據毛澤東的批示,全國各地選派了大批有經驗的干部到鞍鋼工作,有力地加強了鞍鋼生產建設的領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每一歷史性進步都同發揮人才的作用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從全國各地選派了一大批領導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大學畢業生,他們與東北的廣大建設者一道,為東北經濟恢復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科研機構是知識分子和人才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科技發展和人才建設的搖籃。東北地區原有的科研機構在日本投降后撤離時受到嚴重損壞,在解放戰爭期間又受到嚴重的破壞,幾個大的研究機構已喪失原來的作用。1948年12月,為了使科學技術在恢復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李富春提出在偽滿時期的“大陸科學院”原址上,建立東北的科學研究機構,以解決東北工農業恢復和發展中的技術問題。
李富春選派得力領導執掌科學研究所,親自關心科研工作。經過反復比較挑選,李富春通知中共黑龍江省委,調當時擔任省工業廳廳長、原在清華大學地學系學習過的武衡去執掌東北工業研究所(后更名為東北科學研究所)。
1949年7月,武衡接到東北局的調令,擔任東北工業研究所所長職務。
當武衡到沈陽報到時,李富春明確指示,科學技術要為經濟建設服務。囑其先到鞍山、撫順、本溪等大廠礦看看,再去研究所工作。在派武衡到全國招聘技術人員時,李富春進一步指示,要結合東北經濟建設的需要招聘人才。并根據東北優先發展重工業而礦產資源的地質情況仍不清楚這一問題,專門要求武衡組織北平和南京的地質學家到東北參加地質礦產的調查勘探工作。
東北工業研究所設在原偽滿“大陸科學院”舊址,位于長春南郊,歸東北工業部領導。武衡到任后確定工作重點:(1)到關內招聘科學技術干部,或請關內有關大學和研究單位派人到東北工作,為東北培養干部;(2)從關內廣為收集、購買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化學試劑等;(3)組織已有的科學技術人員,到東北各廠礦企業參觀、學習,了解他們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4)繼續修繕房舍,修復儀器設備等。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關于整頓高等教育的決定》,提出東北工業研究所為全東北高級科學研究機關。9月,東北工業部規定該所任務是:“配合(東北)各工廠建設,進行資源的調查研究;培養科學技術研究干部;檢驗各工廠產品的質量,聯系指導各工廠的技術研究工作;介紹蘇聯科學上的成就與先進經驗?!痹诋敃r百業待興的形勢下,東北科學研究所擔負了艱巨的任務。
為了支持東北工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東北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工作采取了從東北工農業的恢復工作中找研究課題的方法和思路。提出科學研究要為經濟建設服務,并且積極組織科研人員到各廠礦開展調查,以期對東北工業現狀和存在的有關問題進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據收集的工業生產中急需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確定研究項目。在此基礎上,他們對科學研究做出年度計劃。這種研究思路,使科學研究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針對性和實踐性特別強,對于東北經濟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工人階級是東北工業恢復和建設的主力軍。工人階級中間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才。東北的全面解放,使得在過去壓抑已久的工人愛國熱情得以充分釋放。工作中,他們視廠如家,積極奉獻、積極發明創造,促進了東北工業的恢復和發展。在東北工業恢復和發展的過程中,廣大工人創造性地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開展創造新紀錄和合理化建議活動。在東北工業恢復工作著手進行以后,緊接著又開展了創造新紀錄和合理化建議的活動。1949年10月,東北工業部就關于開展群眾性創造生產新紀錄做出一個決定,指出創造新紀錄運動的重大政治意義。東北第三機器廠勞動模范趙國有首先挑起了東北工礦業的生產大競賽,到1950年10月下旬,參加這一競賽的廠礦已有數百個單位。生產競賽在東北地區開展后不久,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的工人們又一次將這一運動推向全國范圍?!?951年1月17日,馬恒昌小組向全國職工發出的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倡議,在《工人日報》上刊登出來。這個倡議在全國工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從首都到邊疆,從大城市到縣城,全國共有18000多個班組響應,愛國主義勞動競賽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了?!?/p>
合理化建議主要是調動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動員職工就優化生產流程、改進生產工具、提高勞動效率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合理化建議運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例如,東北被服局第一工廠職工提出改進勞動組織的合理化建議,迅速在東北地區推廣,結果,僅被服業總的勞動生產率就提高了25%。另據沈陽、鞍山、大連、本溪等地的212個廠礦的不完全統計,1951年職工在運動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議,其中6808件所創造的價值約1391億元。
2.工人階級開展技術革新運動。技術革新就是生產設備、生產工具、技術過程、技術標準、操作方法以及勞動條件等方面的改進與提高。1952年9月,鞍山鋼鐵公司小型軋鋼廠的張明山就在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蘇聯專家和許多同志的協助下創造了“反圍盤”。從此,鞍鋼以技術革新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迅速開展起來,涌現出了王崇倫、黃德茂等一批先進人物。至1954年4月,有17000多名職工提出合理化建議38600多件,被采納的有22047件,其中運用到生產中去的有13105件。
這些技術革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降低了產品成本,保證了國家計劃的完成和超額完成。“技術革新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來保證全面完成和爭取超額完成國家計劃?!痹诩夹g革新運動中,工人的科學意識增強了,廣大工人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高漲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和蘇聯的特殊友好關系也使得得到蘇聯人力和技術等幫助成為可能。作為當時國家重點建設的地區,東北經濟恢復和發展,還需要外國專家特別是蘇聯專家的幫助。
早在1949年1月10日,陳云復電高崗指出:中國一向缺少五金方面的專家,據說翁文灝曾將全國三分之二的鋼鐵專家集中在鞍山,但他們僅在國外實習過,并無實際經驗。留在鞍山的日本技師技術上既不精,政治上也不忠。因此,需要盡快聘請蘇聯專家前來。否則,不僅鞍山、本溪難于全面復工,而且究竟需要從國外訂購制作哪些設備都開不出清單。
中國黨和政府對引進蘇聯專家進行了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1949年8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在莫斯科的劉少奇、王稼祥:同意關于蘇聯專家到中國工作的待遇條件協定全文,望即照此簽字;回國經過東北時,同高崗、李富春商定具體執行辦法。8月28日,劉少奇在中共中央東北局干部會議上講話,指出:在國內,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戰不爆發,我們的任務就一直是經濟建設,使中國工業化。建設國家就要有一套知識。蘇聯專家來,給了我們學習的好條件,但還要靠自己努力學習得快一些,如果沒有學好,不管工作職位高低,都要調動、撤職。
9月3日,劉少奇在北平召開的中共高級干部會議上作關于中蘇關系的報告,指出全黨現在的任務就是集中全力恢復和發展人民經濟,這是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需要蘇聯在這方面的幫助。蘇聯要派大批專家來,中國的同志要同他們搞好關系。要善于向他們學習,保證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標準學習好。
1950年3月2日,毛澤東和周恩來看望在沈陽工作的蘇聯專家,聽取他們對經濟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工作中,中央要求多方征求蘇聯專家的意見,多溝通,以便更好地發揮蘇聯專家的作用。6月4日,周恩來致函陳云:今后凡有蘇聯專家工作的機關、企業的負責人,務必將本機關、企業的生產業務計劃扼要地告訴蘇聯專家,而對于各地工業生產的情況和中央人民政府對工業生產方針、計劃的指示,不論是報紙上登載介紹的或單獨發布的,均應盡一切可能有計劃地指定專人經常找蘇聯專家面談,并與他們密切聯系,借以更好地發揮專家們的作用。
1950年,蘇聯幫助中國進行國民經濟最重要部門的恢復和改造的50個工程項目(后來逐步增加到156項)中,鞍鋼列于榜首。1951年12月3日,李富春給周恩來和毛澤東寫報告,請求動員全國有關方面的力量幫助鞍鋼建設“三大工程”。毛澤東于12月17日親筆批示:“完全同意,應大力組織實行。”1952年2月26日,共和國工業建設史上被稱為“三大工程”的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7號高爐正式開工。
對于以鞍鋼為代表的東北地區工業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黨的領導人是高興的。1952年12月14日,毛澤東復信鞍山鋼鐵公司煉鋼廠全體職工:“我很高興地讀了你們十二月二日的來信。祝賀你們在平爐煉鋼生產上的最新成就。你們以高度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之下,創造了超過資本主義各國水平的煉鋼時間和爐底面積利用系數的新紀錄。這不僅是你們的光榮,而且是我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你們繼續努力,為完成一九五三年度煉好優質鋼的新任務而奮斗?!?/p>
經過鞍鋼職工的艱苦努力,終于戰勝了重重困難,“三大工程”于1953年底全部建成投產?!叭蠊こ獭钡目⒐?,大大增強了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鋼鐵基地的實力,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力資本是第一資本,這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經濟恢復發展中已經被歷史證明。今天我們在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中,要充分發揮和重視人才和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把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