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舜 丁蘇安
【摘 要】從1928 年起,90年來中國瑤族研究從興起到發展,再從中興到高峰,走了一個“步步高”的路線圖。
【關鍵詞】中國瑤族;瑤族研究;“步步高”;路線圖
【作 者】徐杰舜,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寧,530006;丁蘇安,泰國東方大學博士研究生,泰國春武里府,20131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2-0160-007
歷史老人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具有現代人類學民族學學科意義的瑤族研究,從1928 年7月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3卷第35、36期發表鐘敬文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話——盤瓠神話讀后》、余永梁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話——盤瓠》,繼而又于第 4 卷第 46、 47 合刊(瑤族調查專號)上發表了該校生物系采集隊石聲漢、任國榮等人的調查報告《瑤山調查》算起,迄今已近90年了。
彈指一揮,中國瑤族研究運行了近90年,走了一個步步高的學術路線圖。
一、20世紀20年代瑤族研究的興起
20世紀初,人類學傳入中國。正如周大鳴教授在給教育部的《“人類學”一級學科調整建議書》中所說:“20世紀初,隨著人類學等新知識的介紹,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在中國有了長足的發展。192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李濟主持之下,南開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人類學系。20年代到30年代初,全國許多院校,如金陵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紛紛設立人類學機構,或者在社會學系中開設與人類學相關的課程。北京大學等校雖然沒有設置系科,但也開設了人類學、民族學課程。” [1 ]正是在這個學科背景下,瑤族研究勃然興起。
從20世紀20年代到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與瑤族有關的文章約70篇,其中85%為現狀調查。
瑤族研究的興起要兵分兩路來說。
一路是瑤族研究在南方的興起。1927 年,在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這是中國最早設立的人類學研究機構,其宗旨是:“實地搜羅材料,到民眾中尋找方言,到古化的遺址去發掘,到各種社會中去采風問俗,建設新學問。” [2 ]
1928 年 3 月,該研究所邀請正在廣州為政府會議表演的粵北瑤族到中山大學表演。此后容肇祖和鐘敬文對其風俗習慣做了簡單調查。當年,容肇祖和商承祖對廣東乳源黃茶坑的瑤族進行了考察,但未有調查報告發表。正式發表調查報告的是石聲漢和任國榮。他們兩人所屬的生物系采集隊,于1928 年進入廣西瑤山( 今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第 4 集第46、47 合刊上發表了《瑤山調查》,對當地瑤族歌謠和生活情況作了一般性的記錄, 并首次將那里的盤瑤、坳瑤、山子瑤、花藍瑤、茶山瑤5個不同的支系進行了分類, 為后來學者的考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2 ] [3 ]為此,《瑤山調查》成了中國瑤族研究的開山之作。
另一路是瑤族研究在北方的興起。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在蔡元培的組織下于1928 年3 月成立。當時,研究所分為4 組,第一組即民族學組的主要任務是對苗瑤等民族的調查和籌設民族學博物館。 [4 ]50-51 1928 年7 月到8月,民族學組派遣德國籍研究員顏復禮( F.Jaeger) 與曾在德國學習、生活并精通德語的專任編輯員商承祖,隨同地質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聯合組成的廣西科學調查團前往廣西凌云地區進行瑤族調查。他們在凌云北部一帶調查了紅頭瑤、藍靛瑤、盤古瑤及長發瑤4個瑤族支系。
這次田野調查的結果后來形成《廣西凌云瑤人調查報告》,于1929 年作為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專刊第2 號出版。由于這個調查報告是瑤族研究乃至中國民族學研究最早的民族志報告,所以值得一書,該調查報告包括7個部分:
一、概要。記錄了廣西當時的人口和交通情況,凌云瑤人居住區域周邊的自然地理情形,以及凌云城內一般居民社會生活之概況。
二、調查范圍及結果。這是調查報告的主體,內容包括當地4個支系瑤人的自稱和他稱、居住情況、經濟生活、政治組織、體貌特征、發式服飾、風俗習慣等方面。
三、凌云瑤人語言之比較的研究及與泰族語言之關系。用記音的方法記錄了四支系瑤人的一些數目字、身體各部、親屬關系、動物、物件名詞、形容詞、動詞、短句子的發音以及瑤人彼此間之稱謂。列舉漢義、4支系瑤語及泰語進行比較,并由此得出了“該地瑤族名稱雖異,習慣各疏,而種族未始無直接關系”的論斷,力求通過語言的比較證明瑤族彼此間與瑤族同泰族間之連屬關系。
四、凌云瑤人傳述中之瑤族來源。認為“瑤族來自何方,其移住與散布之情形如何,俱為民族學中亟待解決之問題”。從歌謠及傳述的角度記述了4支系瑤人的來源。
五、凌云瑤人與廣東韶州瑤人的關系。根據已搜集到的材料對比研究,論述了廣西凌云瑤人、廣西瑤山瑤人與廣東韶州瑤人三者之間族源關系的可能。
六、瑤人分布情形(根據地名之研究)。大膽假設與“那”字有關的村落和瑤人遷徙分布有密切關聯,認為根據地圖上“那”字村落之分布,可窺見昔日瑤族遷徙及散布的范圍,并出于明了起見,繪制“那”村與瑤族分布形勢圖表一張。
七、凌云瑤族中采集之民族物品目錄。包括搜集到的4支系瑤人男女服飾、日常用品的清單及插圖目錄。此次調查搜集得凌云瑤人服飾和用品共計43 件(套),繪制地圖4 幅,拍攝照片75 張。[2 ]
于是,瑤族研究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學術園地上結出了最早的一批成果。①
殊途同歸,歷史的老人就這樣在中國南北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打開了瑤族研究的大門。
二、20世紀30到40年代瑤族研究的發展
瑤族研究的命運很好,開局之后即迅速進入了發展時期。
在瑤族研究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關于瑤族研究的田野考察普遍展開,不僅涌現出了一批民族志報告,如龐新民等的《兩廣瑤山調查》(中華書局,1935 年)、林敬隅的《瑤族的經濟生活》(《嶺南科學》雜志第十八卷第 3 期,1939 年)、 楊成志的《粵北乳源瑤人調查報告》(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版,1943 年)、馮海燕的《曲江荒洞瑤民經濟生活概況》(《邊政公論》第三卷第 6 期,1944 年)、梁釗韜的《瑤民的宗教信仰》(《民俗》第二卷第 1、2 合期,1943 年)。
同時,出現了三個代表性學者,即徐益棠、費孝通王同惠夫婦、楊成志。
代表性學者之一徐益棠(1896~1953),浙江崇德(今桐鄉崇福鎮)人,金陵大學著名教授,中國民族學會創始人。①1925年畢業于東南大學教育系。1928年入法國巴黎大學民族學院研究院深造,師從有“20世紀法國民族學之父”之稱的馬塞爾·莫斯。1933年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到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從事民族學研究。1935 年他借到廣西南寧參加六團體年會之機,到廣西象州與平南之間的大瑤山瑤民聚居區(即金秀)做田野考察。
由于受法國民族學派影響較大,徐益棠的田野考察十分細致,搜集到的材料也十分豐富,并寫成一組廣泛涉及當地瑤民宗教、法律、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內容的系列論文發表,還記錄了象平間瑤民占卜的過程,驅魔、結婚、建筑修造、旅行所用的各式符箓,以及相關禁忌等,并發表了系列論文:從人類學的視角對這些宗教現象進行解讀的《廣西象平間瑤民之占卜符咒與禁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二卷,1941 年 );記錄象平間瑤民口頭流傳的不成文法和大瑤山石牌規矩,并對比了當地各種石牌的異同的《廣西象平間瑤民之法律》(《邊政公論》創刊號,1941 年 );詳細記述了象平間瑤民宗教生活情形的《廣西象平間瑤民之宗教與其宗教的文獻》(《邊疆研究論叢》,1942 年),以及介紹了象平間五種瑤民,即茶山瑤、花藍瑤、 坳瑤、板瑤、山子瑤的村落分布、社會組織、人口狀況、人員構成及日常飲食起居的相關情況的《廣西象平間瑤民之村落》(《邊政公論》第三卷第二期 )、《廣西象平間瑤民之飲食起居》等。[2 ]徐益棠從瑤族研究切入,從而奠定了他成為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一人的學術地位。
代表性學者之二費孝通(1910~2005)王同惠(1910~1935)②夫婦在這個時期的出現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③。1935 年8 月,燕京大學學生費孝通、王同惠應廣西省政府之邀,赴廣西柳州以東的象縣大藤瑤山即今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進行田野考察。他們 10 月18 日進山,12 月16 日在完成花藍瑤地區調查工作轉移地點時,發生了意外事件,費孝通不幸誤踏陷阱,王同惠溺水身亡。
正如吳文藻所言,王同惠作為“中國作民族考察研究的第一個女子”, [5 ]4同時也是為中國民族學事業獻身之第一人。她考察的重點在對廣西人種的研究和特種民族社會組織及其他文化特性的研究,先后在象縣東南鄉的六巷、古陳等花藍瑤和坳瑤聚居村落進行田野考察。本來她要對大藤瑤山中花藍瑤、坳瑤、茶山瑤、板瑤和山子瑤五種瑤人的社會組織都進行考察,不幸中途受挫未果。
王同惠收集的調查材料經費孝通編輯整理成為《花藍瑤社會組織》一書,于1936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共分為6章,4個部分: 一、家庭,介紹了花藍瑤的親屬關系、人口限制、婚姻制度、喪葬制度、生育習俗、成人禮、經濟生活及居住環境等方面的情況;二、親屬,介紹了花藍瑤的宗族組織、宗親和姻親、親屬稱謂、長幼關系、宗族族長等方面的情況;三、村落,介紹了花藍瑤的村落形態、人口、村民的互助及斗爭、石牌制度、神廟與信仰等方面的情況;四、族團與族團間的關系,分析了大藤5個族團之間及其與漢人之間的關系。
費孝通王同惠夫婦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的《花藍瑤社會組織》,成了瑤族研究發展時期的民族志經典之作,也成了費孝通后來成為中國人類學泰斗的最初的一塊基石。
代表性學者之三楊成志(1902~1991),廣東海豐汕尾市人。1923~1927年就學于嶺南大學。1927年任中山大學助教。1928年受中山大學和中央研究院指派,與容肇祖以及俄籍史學家史祿國教授夫婦,赴云南調查少數民族情況,返校后,由中山大學派往法國留學,獲巴黎人類學院高等文憑和巴黎大學民族學博士學位。20世紀30~40年代,楊成志先后任中山大學教授及研究院秘書長、文科研究所所長、人類學部主任、人類學系主任等職。1934年在倫敦參加首屆國際人類學民族科學大會,并宣讀了論文。1944~1946年,選派赴美國,考察印第安人保留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楊成志到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后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兼文物室主任。
楊成志對瑤族的考察研究始于1936 年。這一年11 月12 日至17 日,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文學院史學系、生物系以及廣州市博物館等聯合組團再次對廣東瑤民進行調查,楊成志與文科研究所的江應樑、王興瑞等10 人,對廣東曲江縣荒洞瑤族村寨進行了調查。并于 1938 年編成《廣東北江瑤人調查報告專號》,作為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第一卷第3期于1937 年6 月出版。專號由11 篇文章組成,分別是: 楊成志的《廣東北江瑤人調查報告導言》《Introduction》 ( 英文導言 )、《廣東北江瑤人的文化現象與體型》;江應樑的《廣東瑤人之今昔觀》《廣東瑤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經咒》《廣東瑤人之房屋及工具》《廣東瑤人之衣飾》;王興瑞的《廣東北江瑤人的經濟社會》《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北江考察團日記》;羅比寧的《廣東北江瑤人農作之概況》;劉偉民的《廣東北江瑤人的傳說與歌謠》。報告運用民族志、體質人類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的方法對廣東瑤族的歷史源流、體質類型、宗教信仰、經濟生活、房屋與工具、農作情況、衣飾、傳說與歌謠等方面進行了敘述和分析。1937 年 5 月,嶺南大學與美國地理學會合作組成桂北科學考察團,其中設民族組,楊成志擔任組長,又考察了桂北瑤族的風俗習慣。[6 ]178
1941 年至 1942 年間,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師生多次赴粵北考察瑤族體質、文化、語言,并曾往廣西蒙山、修仁等地調查瑤族文化和生活狀況。[7 ]68-69,102 1943 年 11 月,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又利用國民政府教育部撥出的邊胞民俗調查專款,到郴縣棉花垅調查,對當地瑤族的語言、歷史、傳說、宗教、儀式、社會、政治組織、經濟生活及婚姻制度等都做了初步考察,所獲資料頗豐。[8 ]
楊成志率中山大學的師生開拓瑤族研究,既為中山大學成為中國南方人類學研究的基地培養了人才,也為其成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先驅鋪平了道路。
上述三位代表性學者對瑤族研究的開拓,突顯了一個特點,即最早進入瑤族研究的學者無一例外地是漢族學者,他們遵循人類學對他者“異文化”研究的規范,紛紛走出南京、北京和廣州的校園,走進瑤山開展田野考察,迅速地把瑤族研究推進了發展時期。
三、20世紀50到90年代瑤族研究的中興
瑤族研究的中興與1956年開始的《關于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各民族社會歷史情況的調查研究工作的初步規劃》的實施有關。
早在1951年7月至11月,中央人民政府派中央訪問團(中南分團)到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訪問。中央訪問團聯絡組在進行慰問和宣傳的同時,深入瑤族村寨,開展了社會歷史調查,撰寫了20多份調查材料,其中涉及瑤族的有:《廣西少數民族歷史資料提要》《廣西大瑤山一般情況》《大瑤山瑤族家庭經濟與自然屯經濟典型調查》《大瑤山團結公約訂立經過》《防城縣山人(瑤族)情況》《防城縣第三區峒中鄉民族情況》等。[9 ]為進一步開展瑤族調查打下了基礎。
1956年春,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成立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領導小組,并設立了調查辦公室。1956年4月19日,制定了《關于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各民族社會歷史情況的調查研究工作的初步規劃》,計劃在4至7年內基本弄清各主要少數民族的情況,搜集和積累中國民族問題研究所必需的資料。調查最初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主持,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央民族學院協同工作,其中廣西組建立了瑤族分組,由楊成志任組長。
這次調查的成果,于1964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聯合印刷成《瑤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一書。此書雖然非正式出版,但卻是名副其實的第一本瑤族史。此后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一直到1982 年才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瑤族語言簡志》,1983 年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瑤族簡史》。瑤族研究才由冷寂轉向中興。
在中興時期,瑤族研究有三大亮點。
第一大亮點是學術論文發表數量的大增加。1985年中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內部印刷了胡起望和華祖根編的《瑤族研究論文集》;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喬健等主編的《瑤族研究論文集》;1987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廣西瑤族研究學會編的《瑤族研究論文集》;1988年、1992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了兩本《瑤族研究文集》。而據知網初步統計,從1980年到1999年重要的論文約有38篇,如:
楊耀林的《廣東連南瑤族第一次葬禮的紀實》(《民族學報》1981 年第 1 期)、容觀敻的《瑤族與古越族的關系——從〈評皇券牘〉看瑤族的早期歷史》(《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2 年第 3 期)、鐘年的《廣西融水白云鄉瑤族女不讀書問題的研究》(《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盤朝月的《瑤族支系及其分布淺談》(《貴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趙家旺的《瑤族度戒與道教齋戒》(《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陳啟新/陳運飄的《乳源必背瑤族文化變遷因素的研究》(《中山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李默的《瑤史拾零七則》(《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彭兆榮的《“指導性變遷”之我觀——瑤族文化研究札記》(《廣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張冠梓的《近代瑤族社會控制研究》(《廣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黃鈺/黃方平的《瑤族姓名研究》(《廣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第二大亮點是瑤族研究的國際化。瑤族研究的國際化是由瑤族的國際性決定的。其實,瑤族研究早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國際瑤族研究的開拓者有日本的白鳥芳郎和竹村卓二,美國的查·珀內爾·赫伯特博士,法國的雅克·勒穆瓦納博士等學者。
白鳥芳郎于1967年至1974年間,即率領日本上智大學泰國西北部民族歷史文化調查團,4次赴泰國北部山地對瑤族、苗族進行了調查研究,搜集到了大量瑤族文獻,特別是發現了《評皇券牒》以及《瑤人文書》,為研究國際瑤族的淵源關系提供了證據,并編著了《東南亞山地民族志》一書。
竹村卓二1981年根據實地調查及日、中、西文獻,以中國和東南亞瑤族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全面研究,撰寫了《瑤族的歷史和文化》,故被學術界評價為是一部“引路之作”①。
查·珀內爾·赫伯特博士是專門從事瑤語研究的語言學家,威廉·卡里國際大學教授,曾深居泰國瑤區13年。自20世紀70年代瑤族定居美國后,應“瑤人文字書寫規范討論會”的邀請,用國際音標創制了一套適合美國瑤族使用的瑤文方案。
法國的雅克·勒穆瓦納博士是法國科學院東南亞及南中國研究所所長,他長期在泰國對瑤族的宗教信仰進行了系統研究,開辟了瑤族意識形態研究的新領域。他的《瑤族神像畫》一書是國際瑤族研究的代表作。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1986年由于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喬健教授的介入,5月2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了第一屆瑤族研究國際研討會。參加研討會的成員來自中國、法國、美國、英國、瑞典、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6月6日與會代表在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成立了國際瑤族研究協會。②會后還出版了由喬健、謝劍、胡起望主編的《瑤族研究論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
此后,在國際瑤族研究協會的統一組織下,先后在泰國清邁、廣西桂林、法國圖魯茲、湖南郴州、云南河口、廣東廣州等地舉辦了年會,國際瑤族研究大興。
第三大亮點是瑤族研究的“瑤王”出現。過去進入瑤族研究的多是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到了中興時期,瑤族本民族的學者也成長了起來,對其中卓有成就者,人們尊稱為“瑤王”,其代表就是黃鈺和張有雋兩位先生。
1. 縣長“瑤王”黃鈺。黃鈺是一名從干部到學者的縣長“瑤王”。他1924年出生于廣西龍勝,是一名“過山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任小學校長的黃鈺參加了龍勝起義,歷任文化教員、政治服務員、中隊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副區長、區長;1951年8月,龍勝各族自治縣成立時當選為副縣長,從而成了瑤族中的第一位縣長。1952年春到1953年冬,黃鈺進入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政治研究班學習。1956年回龍勝任代理縣長,同年冬調到廣西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不久,又調任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任分組長、副組長、支部書記,主持廣西民族調查工作。于是一名縣長轉身成了一名學者,自此以后一干就是50年。
在這50年中,黃鈺正趕上了瑤族研究的中興。他披荊斬棘,奮力開拓,先在廣西金秀大瑤山和南丹縣大瑤寨,分別對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藍瑤和白褲瑤進行點上的詳細調查, 后又走遍廣西、湖南、廣東、云南、貴州等省區的140多個瑤族分布縣的瑤族村寨進行面上的調查, 先后走了幾萬公里的路,凡有瑤族分布1000人以上的縣,他幾乎都去調查過。由于瑤族是國際性民族, 他先后到越南和泰國北部的瑤族山區進行調查。并利用錄音訪問、文獻交換以及國外瑤族來華參觀訪談對法國、美國、老撾等國際瑤族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發表和出版的學術論文、專著、 民族史志及調查報告總計近 700萬字。主要有《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1-13冊)、《瑤族簡史》《國際瑤族概況》《瑤族》《評皇券牒集編》《瑤族石刻錄》等十幾種。
更值得人們尊敬的是黃鈺曾立志編輯《瑤學匯載》叢書, 全面系統地匯集瑤族古今中外資料或與瑤學研究有關的資料。截至 2000 年底止,已完成編撰了301 卷,計1億零 69萬余字。其中屬于個人專著13 卷 494 萬字,編著13卷 526 萬字(包括出版和未出版)摘編史料30卷 885萬字,輯點文獻史料11卷387萬字,譯編歌謠2卷 106萬字, 輯注《過山榜》1卷46萬字,采集史料、報刊資料90卷2317萬字,編輯著作141卷5308萬字。尚有1000萬余字資料待入編。[10 ] [11 ] [12]可惜的是黃鈺的這個學術巨著并未完成,至今也無消息,但其縣長“瑤王”的風采卻光照瑤族研究的天地。
2. 教授“瑤王”張有雋。張有雋(1939-2014),是一個從通志館業務員到學者的教授“瑤王”。1939年張有雋出生在廣西鐘山。早年就讀于中央民族學院分院(現中南民族大學)歷史系,畢業后曾任廣西通志館業務員,后又到廣西馬山縣古零中學當教師。1984年進入廣西民族大學。
此后,張有雋以敏銳的學科意識,高瞻遠矚,不僅創建了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后改名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還鍥而不舍,獨辟蹊徑,創建了廣西瑤學,從而成為中國瑤學的奠基者。
30年間,張有雋團結并率領廣大從事瑤族研究的學者,開辟了瑤學研究的新天地。一方面他本人努力拼搏,刻苦鉆研,發表論文130余篇,并先后獨著和主編出版了《瑤族宗教論集》(廣西瑤學會,1986年)、《瑤族傳統文化變遷論》(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邊境上的族群:中越邊民群體的人類學考察》(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瑤族歷史與文化》(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田野報告:文化諸相的探索》(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張有雋人類學民族學文集(上下)》(民族出版社,2011年)、《張有雋人類學民族學文存》(香港展望出版社2011年)等著作;另一方面他又積極組織和推進國際瑤族研究協會和廣西瑤學會的工作,定期舉行學術年會,并主編出版了《瑤學研究》1-7輯,從而匯集了一大批瑤學研究的學者,把廣西打造成了中國瑤族研究的基地。張有雋也就成了廣西自治區級民族學重點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并作為瑤族的代表,曾任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族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八屆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委會委員、民族宗教委員會委員、副主任。更有重要意義的是,在教授“瑤王”張有雋的具體策劃和組織下,瑤族學術史上的第一部《瑤族通史》終于問世,把瑤族研究推上了高峰。
四、21世紀初瑤族研究的高峰
2007年,奉恒高主編的《瑤族通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從而一書九鼎,一下子把瑤族研究推上了學術高峰。
水到渠成。《瑤族通史》是瑤族研究中興50年的必然結果。
這是一個攀登高峰的學術團隊。廣西壯族自治區原副主席奉恒高組織協調、籌措經費,張有雋教授負責擬定寫作指導思想,制定體例、寫作提綱以及指導資料調查搜集工作,有14位專家學者參與撰寫,160余位資料采集員采集了1000多萬字的資料,從而構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瑤族通史。
《瑤族通史》之所以成為瑤族研究的高峰之作:
一是運用分子人類學的基因研究成果,把瑤族研究的歷史向上至少推到了1.7—1萬年前,并證明了苗瑤畬同源異流,其先民約8000年前在江漢平原一帶創造了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這對研究瑤族起源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發現。
二是弄清了盤古與盤瓠不同源流。盤古和盤瓠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從婚姻形式而言,盤古產生于“玄”,是母系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而盤瓠與帝嚳高辛氏二宮女結婚時,婚禮相當隆重,反映了人類原始社會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家庭特征,可見盤瓠比盤古傳說要晚得多。
三是論證了瑤族與古文獻中記載的“九黎”“三苗”的關系。瑤族源于“三苗”,“三苗”源于“九黎”,瑤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夏以前的五帝時期,這對瑤族史的正本清源有學術價值。
四是確定了“莫徭”與“蠻”的關系。確認瑤族先民在南北朝以前與少數民族統稱為“蠻”,南北朝時期,即距今1600多年前,出現了“莫徭”的稱呼。可見,“莫徭”的前身是“蠻”中的一支,瑤族是從“蠻”中的—支演化而來。
五是理順了《評皇券牒》與“羈縻”政策的關系。確認《評皇券牒》產生于南宋時期,不僅是南宋王朝“租佃契約”的一種變異性形式,還是南宋王朝招撫瑤民,“以徭治徭”羈縻政策的組成部分。
六是打通了古今瑤族的歷史,不僅重瑤族古史的正本清源,也重瑤族現代史的構建呈現,還重瑤族向海外遷徙及其在海外發展的歷史表達。
總之,《瑤族通史》的出版,既總結和吸收了瑤族研究近80年的成果,又集中整合了國內外瑤族文化的認同性,從而把瑤族研究推上了一個學術高峰。
近90年來,中國瑤族研究從興起到發展,再從中興到高峰,走了一個“步步高”的路線圖,這是學者們奮力拼搏的學術文化完美的呈現。
參考文獻:
[1] 周大鳴.關于人類學學科定位的思考[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12(1).
[2] 黃禾雨.20 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瑤族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1(5).
[3] 周小慧.我國瑤族研究情況[J].今日南國,2008(8).
[4] 胡鴻保.中國人類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王同惠.花藍瑤社會組織[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6] 王建民.中國民族學史:上[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7] 梁山,等.中山大學校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8]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邊胞民族考察團郴縣歸來[N].國立中山大學日報,1943-11-19.
[9] 覃乃昌.20世紀的瑤學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3(1).
[10] 陳家柳.斬棘披荊碩果豐 ——記黃鈺瑤學研究五十年[J].廣西民族研究,2001(1);
[11] 姚藍,鄧群.為瑤族尋根的黃鈺[J].世紀,1996(6).
[12] 姚藍,鄧群.從瑤族縣長到1997萬字書稿——訪原國際瑤族研究協會副主席黃鈺[J].廣西黨史,1997(5).
THE ROAD MAP FOR THE 90-YEAR STUDY OF YAO
PEOPLE IN CHINA
Xu Jieshun,Ding Suan
Abstract:Since 1928, during the past 90 years, the study of Yao People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from its Burgeoning to booming, and then from the booming to its peak, taking a road map of“rising step by step”.
Key word: Yao People in China, the study of Yao People,“rising step by step”, the road map
〔責任編輯:黃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