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
【摘要】微生物學檢驗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是一門思維較為嚴謹,且對實踐性和技術性的要求較強的學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其在教學上的發(fā)展要求,所以項目化教學法應運而生,那項目化教學法如何在微生物學檢驗教學中發(fā)揮作用,又如何將二者做到很好的結合,下面本文就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的系統(tǒng)化及規(guī)范化的論述。
【關鍵詞】實踐內容 項目評價 存在的優(yōu)點 應注意的問題
說到項目化教學法,那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項目教學法的含義:項目教學法指的是將原有的教學大綱中的教學內容分成不同的項目,在特有的教學條件下,再將各個項目分配到學生手中,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對項目的研究和探討。其實這一教學法主要是以學生為主,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及思考能力。在學生的基礎性知識得到鞏固的同時,也為了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找到相應的興趣愛好,從而激發(fā)對知識探究的潛能。近年來,我國的項目教學法,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微生物檢驗教學這一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那么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接下來我們就側重的探討一下。
一、項目化教學法在微生物教學中的實踐內容
要想項目化教學法在這一研究領域得到很好的應用,那么就離不開項目的確立和小組的劃分及任務分配。
1.項目的確立
對于項目的確立而言,根據(jù)微生物學檢驗教學特有的機制,一般把其分為多個項目類型:如細菌學,病毒學,感染病原體檢驗,藥物敏感試驗,微生物檢驗等,因為這些項目都具有臨床性的特點,所以在學生選擇項目的過程中能充分的觀察出其研究的意愿,從而激發(fā)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的興趣。
2.項目的劃分
對于項目的劃分而言,無非就是對學生的劃分,一般都采取小組劃分的形式,將學生合理的平均分配到各個研究項目中去,做到小組結構的優(yōu)化,一般小組的人均數(shù)都在6個人左右,但每個項目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總體的數(shù)量來進行劃分,一般情況下,同個項目會出現(xiàn)1-2組的研究小組,但為了項目研究的合理化分配,作者以為不能再有其他小組出現(xiàn)在同一個項目中,除非學生整體數(shù)目較為龐大。劃分完小組后,為了確保各小組研究的任務能有效合理的進行,就要選出小組內的組長,一般來說是由老師指定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來擔任,但是根據(jù)小組內情況,由小組自行選出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能充分的表達出小組每個人的意愿。
3.任務的分配
任務的分配就是針對于小組內的學生而言的,在項目研究前,相關知識的搜集,或者是該項目研究所需要的相關的論證性知識,要有充分的準備,在者對于該項目要設計什么樣的研究方案,如何操作才能將方案里的想法很好的付諸于實踐,這都是小組所需要考慮的,一般情況下都是將其分成幾部分,下發(fā)到小組內每個人的手里,這樣有關項目研究的任務才能做到細致化,才能為項目的研究做好最充分的準備,為項目的研究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項目化教學法應具有的項目評價
雖然,項目化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是圍繞學生進行的,但是教師作為指導性的角色存在,其對于項目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生完成了項目研究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及時的,對其所研究的項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修改,綜合學生所研究項目的基本情況,并給出相應的修改建議,另外對于微生物教學而言,其評定方法應該本著嚴謹精確地原則,對學生的研究項目作出嚴格的審核及考察。另外也可以鼓勵不同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借此增加不同小組間同學的交流機會,促進同學間良好學習關系的建立。
三、項目化教學法的優(yōu)點
1.優(yōu)化了教學方式
項目化教學法優(yōu)化了原有的教學形式,并對其進行了改革,就微生物學檢驗教學而言,其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的檢驗教學法,在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考察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即實踐能力,又對學生的理論性知識掌握程度進行了一個良好的檢測,這樣針對于項目進行的某個階段,教師能夠從多方面人手,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和變化性的評價,而不是以盲目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學術性貢獻。
2.團隊合作意識的加強
項目化教學法既然是以學生為項目的主體教學法,那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就充分的考察了學生是否具有團隊意識,以及相互間協(xié)作研究的默契度。由于項目研究的任務量較大,各個學生之間學術知識掌握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個體間也存在各方面的差異,所以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小組成員間如何克服這種不同并相互幫助,讓項目研究有條不紊的進行,這就很好的訓練了小組內成員的團隊意識,項目化教學法讓他們意識到,小組的項目研究進度是和每個人的努力程度有關的,要加強與小組間各個成員的配合,才能在項目研究中去的有意的成績。
3.創(chuàng)新性意識的培養(yǎng)
就微生物學檢驗教學而言,一些理論性的知識是固化的,所以在項目研究前,老師只提供一些資料以及相關的項目研究要求,至于如何操作,如何研究的方法卻沒有告知學生,那么如果想很好的完成項目研究,就要靠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了,其實針對于不同研究項目而言,教師也不是沒有相應的對策,只是教師故意不告訴學生,因為不想固化學生的思維,如果給出學生相應的研究方向,就會限制學生思考的層面和思考的方式,這樣不利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性發(fā)揮,所以教師在學生做項目研究前,只給出相關資料,至于各小組能否高質量的完成項目的研究,就要看各小組成員的創(chuàng)造力如何了。因此項目教學法的運用也充分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4.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就學習經驗以及學術的研究經歷來看,經驗豐富且研究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步人社會,選擇工作的時候,更能得到社會的肯定,對于微生物項目檢驗來說,經驗更是尤為重要。項目化教學法能夠更好的豐富學生的研究經驗,讓本專業(yè)的知識運用更加學術化,專業(yè)化。并從從學生的發(fā)展的長遠角度來看,這種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在步入社會的以后,能對社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對于經濟價值的創(chuàng)造提供一份可靠的力量。
四、項目化教學法的應用應該注意的問題
雖然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存在著諸多的優(yōu)點,但是其出現(xiàn)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在這一方法的應用過程中哪些問題應該是值得我們注意,接下來我們就具體進行分析。
1.針對于學生而言
對于學生來說項目化教學法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小組內運行不暢。比如說:如果一個小組內的的所有項目研究報告都是由組長或其他人來完成的,那么對于該小組而言,要么是任務分工不明確,要么就是有的小組成員出現(xiàn)了學習狀態(tài)的消極化情緒化,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完成項目研究。所以針對于這一問題,老師應該做好明確的監(jiān)督,并加以認證,為了避免所有的任務都是那一個人或是那幾個人完成的,老師要做好報告記錄,并且明確規(guī)定,各個小組成員都應該有自己的任務記錄表,在項目研究過后,老師根據(jù)任務記錄表上已有的任務內容,給學生做出相應的分數(shù)評價,并根據(jù)某一任務完成的好壞對學生的相關能力進行評估。
2.針對于教師而言
在項目化教學法中,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地位,要意識到,自己是處于引導地位而不是主導地位,另外項目化教學法,對于教師的學術知識以及教學經驗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教師應該積極的豐富自身的受教育內容,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完成項目的研究,教師可以通過校內培訓向其他院校的教師進行學習,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學習理念,更要在諸多的實踐中提取教學經驗,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3.對于實驗器材的要求
對于實驗的機械設備而言,微生物檢驗教學中對于實驗器材有著很高的要求,因為有涉及到的微生物實驗數(shù)據(jù)必須要精確,一旦因實驗器材的誤差,給實驗造成影響的話,整體的項目研究都將會是失敗的,所以,針對與實驗器材來說,學校應該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定時的做好機械的更換及維修,不能讓學生的項目研究秉著“放著觀賞”“簡陋型”的試驗方法進行,學校應該給教師及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為學術上的突破性創(chuàng)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結束語
項目化教學法在微生物檢驗教學中的應用,無疑是給其良好的發(fā)展提供了學術性突破的手段,另外就學習而言,項目化教學法不僅是教師與學生間理論知識的傳遞,還是教師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成長的方式,這一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還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讓其在步人社會以后,為團隊的發(fā)展提供有效地支持。另外項目化教學法,也間接的對一個學生職業(yè)能力進行了專門化的培養(yǎng),在職業(yè)選擇的過程中,更能體現(xiàn)出學生所在的學習領域的專業(yè)性和技術性,讓相關學者在職業(yè)選擇的過程中更具有表現(xiàn)力競爭力,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社會對于這一類人才的應用,也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經濟價值及經濟效益,為我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良好的貢獻,也為以后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特殊類型的勞動力。
參考文獻:
[1]楊李,馬桂芳,孫金霞,等.項目化教學法在微生物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和體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7,(21):47-48.
[2]段曉丹,李珍珠,張揚,等,項目化教學在《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6):245-247.
[3]馬愛新,李妍.半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在微生物檢驗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2008,29(2):118-119.
[4]方芳,李新鳴,陳冬梅,等,開放實驗室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4(5):93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