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鵬邱 玄陳 彬胡善海秦煦坤
(1.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湖北武漢430070;2.礦物資源加工與環境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430070)
螢石又稱氟石,是CaF2的結晶體,化學元素氟的主要來源。由于氟原子的獨特化學性質,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新材料、國防、制冷、光學、電子、冶金、化工、原子能工業、建材、醫藥、農藥等產業[1]。
目前,國內外富集螢石及獲得高品質螢石精礦的方法主要是浮選法,該方法雖可使螢石精礦的品位達到90%以上[2],但隨著顆粒粒度變細,螢石與石英顆粒之間極易發生團聚,增大兩者的分離難度。硅酸鈉和六偏磷酸鈉等是石英的常規抑制劑,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螢石有抑制作用。因此,尋找合適的分散、抑制劑,是解決細粒螢石和石英浮選分離的關鍵。
Pluronic F-127是由Sigma公司生產的一種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劑,具有典型的兩親性,廣泛用作潤濕劑、分散劑、增稠劑及乳化劑等。相關文獻[3]報道,利用F-127在固液界面聚集的特性,可以調控固液分散體系的穩定性,顯著提高碳納米管的分散效果。
試驗以細粒(-30 μm)螢石和石英為對象,系統研究了EPE型雙親嵌段共聚物F-127對細粒螢石和石英在介質中分散聚沉行為的影響,并通過表面電位測試和紅外光譜測試分析了其作用機理,為細粒螢石和石英的分離提供理論基礎。
試驗用螢石純礦物取自福建武夷山某螢石礦,石英純礦物取自江西某石英廠。礦石經破碎、磨礦、沉降分級,獲得-30 μm粒級。XRD分析表明,螢石和石英試樣純度均在97%以上,達到純礦物試驗要求。
F-127購自Sigma公司,礦漿pH調整劑硫酸和氫氧化鈉均為分析純試劑。
1.2.1沉降試驗
用沉降試驗研究礦物顆粒的分散、聚沉行為。稱取試驗樣(螢石與石英的人工混合礦按質量比1∶1混合)2.00 g,加入去離子水100 mL,用硫酸或氫氧化鈉調節礦漿的pH,調節F-127的用量,充分攪拌4 min后,將礦漿轉移至100 mL具塞量筒中,上下顛倒量筒10次后靜置沉降1 h,采用WGZ-3A型濁度儀測量上層懸濁液的濁度(濁度值越大,表示上層懸浮液中的顆粒數目越多,顆粒處于較好分散狀態;濁度值越小,表示上層懸浮液中的顆粒數目越少,顆粒處于聚團狀態)。
1.2.2光學顯微鏡分析
取一滴可能處于團聚狀態的人工混合礦溶液于載玻片上,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分析所得到的圖像結果。
1.2.3Zeta電位測試
利用ZEN3690型馬爾文Zeta電位儀進行電位測試。稱取0.1 g純礦物研磨至-10 μm,加入100 mL不同濃度的F-127溶液,在磁力攪拌器作用1 h后測試顆粒的表面電位。
1.2.4光譜測試
將與藥劑作用后的礦漿在室溫下自然風干,取少量礦樣與光學純溴化鉀混合后研磨制片,在Nicolet IS-10型紅外光譜儀中進行測量,分析得到的紅外圖譜。
礦漿pH值對細粒螢石、石英純礦物和人工混合礦分散聚沉行為的影響見圖1,人工混合礦的異相凝聚圖片見圖2。


由圖1可知,在試驗pH范圍內,石英純礦物的分散濁度較高(均高于700 NTU),且隨著pH值的升高,礦漿分散濁度逐漸升高,原因在于隨著礦漿pH值的上升,石英表面Zeta電位絕對值越高,顆粒在介質中越穩定[4];螢石在試驗pH范圍內處于穩定的分散狀態,分散濁度在400 NTU左右,且受礦漿pH值變化的影響不大;在試驗pH范圍內,人工混合礦的分散濁度均低于100 NTU,分散濁度顯著低于純礦物,說明細粒螢石和石英在試驗pH范圍內均存在明顯的團聚聚沉現象。通過對沉降底層礦漿進行光學顯微鏡分析(圖2)可知,礦漿體系中細粒石英與螢石發生了較為強烈的異相凝聚現象,圖中兩處顯示細粒石英(灰白色顆粒)極易與螢石(黑色顆粒)發生吸附,從而形成復雜的絮團結構,迅速沉降,導致人工混合礦的分散濁度遠低于純礦物濁度。
2.2.1礦漿pH值的影響
在礦漿pH值分別為6、8、10的情況下研究了F-127濃度對人工混合礦顆粒分散效果的影響,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①隨著礦漿pH值的升高,體系的分散性逐漸增強,當礦漿pH=6,F-127濃度達到8%時,體系達到較好的分散效果;當礦漿pH=8,F-127濃度達到6%時,體系處于穩定的分散狀態;當礦漿pH=10,F-127濃度為2%時,人工混合礦就已經具有良好分散效果。這是由于在不同pH值條件下,F-127具有不同的臨界膠束值[5],使得其在顆粒表面的作用效果不同。②礦漿pH=10的情況下,隨著F-127濃度的增大,人工混合礦分散濁度迅速上升,而后繼續增大F-127的濃度,人工混合礦分散濁度不再變化。③礦漿pH=6和8的情況下,隨著F-127濃度的增大,人工混合礦分散濁度先基本不變化,后顯著上升;繼續增大F-127的濃度,人工混合礦分散濁度不再變化。F-127濃度的增大,體系分散穩定性明顯提升,這是由于F-127具有典型的高分子分散劑的特征[6],低濃度時藥劑在顆粒表面是單層吸附,當藥劑濃度達到臨界膠束值時,吸附層厚度迅速增加,高分子藥劑利用空間位阻作用實現對顆粒的分散。

2.2.2F-127濃度的影響
在pH=8情況下F-127濃度對細粒螢石、石英純礦物及人工混合礦分散聚沉行為的影響見圖4。

由圖4可知,在F-127的作用下,細粒螢石和石英純礦物分散濁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說明F-127能夠單獨吸附于純礦物顆粒表面并改善顆粒的分散行為,隨著F-127濃度的增加,螢石和石英純礦物的分散濁度均趨于穩定;對人工混合礦而言,在F-127濃度低于4%時,細粒螢石和石英均保持團聚聚沉狀態,當F-127濃度高于4%后,隨著F-127濃度的增大,分散濁度逐漸升高,在F-127濃度達到8%時,分散濁度為1 300 NTU,顯著增強了體系的分散效果。
2.3.1礦物顆粒表面Zeta電位分析
在礦漿pH值分別為6、8和10的情況下改變F-127的濃度,螢石、石英純礦物顆粒表面的Zeta電位分別見圖5和圖6。


由圖5和圖6可知,在F-127濃度不高于6%的情況下,礦漿pH為6~10時,螢石表面的Zeta電位均為正,石英表面的Zeta電位均為負,二者在靜電引力作用下可產生強烈的吸附,這與2.1節的結論一致。F-127能夠在螢石和石英表面發生吸附,隨著F-127濃度的增大,螢石和石英的Zeta電位絕對值均明顯減小,但體系的分散穩定性卻越高,說明不帶電的F-127吸附在顆粒的表面,形成較厚的位阻層,使顆粒間產生空間排斥力,從而達到分散的目的,而不是靜電排斥作用[7-8]。
2.3.2傅里葉紅外光譜分析
在pH=6的條件下對F-127及螢石、石英與F-127作用前后進行了紅外光譜分析,結果見圖7。
由圖7可知,石英在與F-127作用后,表面原本含有的—OH基團特征峰(3 440.47 cm-1)峰強明顯減小,這是由于石英表面的硅羥基與F-127高分子表面醇羥基發生了縮合脫水反應,且石英與F-127作用后的特征吸收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并且在1 339.75 cm-1處出現了CH3—Si—的特征吸收峰[9],表明F-127在石英表面發生了吸附;在螢石紅外光譜的1 050.76 cm-1處是其特征峰,螢石與F-127作用后在2 850.67 cm-1處出現了—CH3的對稱伸縮振動峰、1 467.5 cm-1處的—CH2—O—峰以及547.63 cm-1處的—C—C O—峰,表明F-127在螢石表面發生了化學吸附。紅外試驗結果表明,F-127能同時吸附于2種礦物表面,并利用空間位阻作用強化螢石和石英顆粒間的分散。

(1)細粒螢石和石英在介質pH=6~10的范圍內極易發生團聚,體系分散效果差,EPE型雙親嵌段共聚物F-127對礦物顆粒有顯著的分散作用,且分散特性符合高分子分散劑的典型規律。
(2)Zeta電位測試表明,細粒螢石和石英表面由于荷電的不同,易在靜電引力作用相互吸引,發生聚沉現象,而F-127能夠在降低顆粒表面電位絕對值的同時通過空間位阻效應,顯著強化細粒螢石和石英顆粒間的分散作用。
(3)紅外光譜分析表明,EPE型雙親嵌段共聚物F-127與螢石和石英作用后,2種礦物的部分特征官能團的紅外圖譜特征峰發生了位移或強度有所減弱,說明F-127能夠同時與螢石和石英發生化學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