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6月12日報道,原題:中國的大計劃——構筑一個遍布全球的機構組織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還被很多國際機構組織排斥在外。70年代后,中國開始逐步融入國際機構秩序,加入世行、世貿組織、核不擴散條約等。即便如此,中國大都不愿在這些機構充當領導角色。北京奉行“韜光養晦”原則。一些中國分析家甚至認為,美國呼吁中國成為國際秩序的“利益攸關方”是個詭計。如今,北京另起爐灶建立各種機構,用它們影響世界并為自己爭取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大計劃的一部分。
近年來北京態度變化,一個原因是當前國際體制變化太慢,不能適應中國飛速崛起。比如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投票權分配制,以反映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分量加重的事實。但落實改革推遲5年多。這種形勢下,中國領導人自然會考慮目前國際機構在多大程度上能促進北京利益,自起爐灶是否更好。
此外,北京似乎逐漸認識到,在機構中擔當領導是個有力工具,且體現國力。長期以來,美國利用其領導的機構達到影響力和權力倍增的效果。北京不會看不到這點。過去10年來,美國在建立新組織時也更明確地表示是為制衡崛起的中國。這促使北京思考,中國牽頭的機構組織如何把北京日益增長的經濟力量轉化為更大的全球影響力。
此外,國力大增還令中國有能力推進以前覺得成本太高、不夠重要的倡議,創立機構的能量爆發舞臺已然就緒。這股爆發有三大產物:北京創立亞投行,推動建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一帶一路”倡議。
這對美國利益和國際體系意味著什么?某種程度上講,對中國更積極主動的做法,(美國)不太好反對。畢竟,這些倡議都是回應實際需要。且美國也一直呼吁中國在國際體系中擔當更有力的領導角色。問題是,在美官員逐漸關注中國如何運用日益增長的力量之際,他們可能不喜歡中國運用其機構領導權的具體方式。
所有國際組織都反映其創立者的地緣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偏向。美國最擔心的是,北京利用這些機構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國際秩序——而這種秩序迥異于美國及其盟友希望看到的。比如北京可利用區域經濟協定和基礎設施銀行,把鄰國更深地吸入其經濟軌道,緩慢穩步地削弱他們在地緣政治上獨立于中國的能力。還有專家認為,中國會利用“一帶一路”項目贏得外交和經濟影響力,削弱美國和其他地緣政治競爭對手。
誠然,北京在實現不同計劃的雄心時仍面臨諸多障礙,美國的全球機構領導力仍遠比中國的強大。但至少,北京發出一個信號:華盛頓在世界機構體系中的優勢不再無懈可擊。▲
(作者哈爾·布蘭茲,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