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芬
日前,美國與鄰國加拿大摩擦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指責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非常不誠實和軟弱”,他還質問特魯多“當年燒白宮的不是你們嗎”?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公開稱:“對于任何一位與特朗普總統進行不誠實外交,并在他離開后試圖在背后捅他一刀的外國領導人來說,在地獄里都會有個特別的地方留給他。”事實上,當年美國試圖北上兼并加拿大創建北美帝國,招致英軍攻入華盛頓火燒白宮。加拿大前總理史蒂芬·哈珀說過:“如果1812年戰爭美國入侵成功,加拿大就不會存在了。”100多年來,美加之間可謂恩怨不斷,美國武力入侵加拿大的作戰計劃,最終因二戰爆發而擱置。
送信婦女改變戰局
美國獨立后,擴張勢頭明顯。19世紀初,英國禁止中立國船只與法國皇帝拿破侖控制的歐洲大陸貿易,美國船只被扣事件時有發生。一大批美國人主張兼并英屬殖民地加拿大,鷹派領袖、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竭稱加拿大是懲罰英國的最適宜地點。1812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在國會鷹派的巨大壓力下對英宣戰,進攻加拿大。美軍先進攻上加拿大(以五大湖北岸為管轄區域的英國殖民地),企圖先兼并這個地區。
1813年5月,昆斯頓和尼亞加拉地區被美軍攻占,美軍官兵強行進入民宅住宿,處在服役年齡的當地男子作為俘虜被押往美國。這時,一件改變戰局的事情發生了。6月21日夜間,38歲的加拿大婦女勞拉·西科德聽到在她家吃飯的美軍軍官討論作戰計劃,美軍準備對駐扎在河貍壩的英軍發起突然襲擊。第二天一早,勞拉悄悄穿越樹林通知英軍,她走了27公里路。中途,她遇到一隊印第安人,這些印第安人引導她前去見英軍前哨指揮官。根據勞拉提供的情報,英軍及其印第安盟友迅速做好備戰準備,在稍后的河貍壩戰役中,美軍遭到伏擊。送信女英雄勞拉是這場戰爭中加拿大人的典型代表,大部分加拿大人想過和平生活,他們剛在英國殖民地找到便宜的土地,稅收也少,不想成為美國公民。
隨著戰局逐漸逆轉,英軍攻入美國本土,1814年8月,英軍攻占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白宮及其他政府建筑物。麥迪遜總統倉皇出逃。明明是英軍所為,關加拿大人什么事?原因很簡單:當時參戰的英軍有一半是加拿大民兵。所以,這次戰爭也是美國和加拿大的直接沖突,“火燒白宮”的賬自然就被美國人算到加拿大人頭上。
1814年圣誕前夜,英美兩國在比利時簽訂《根特條約》,恢復戰前狀態。兩百多年來,講英語的加拿大人把1812年戰爭看成是一場英勇和成功的抗擊侵略戰爭,正是這場戰爭勝利奠定了立國之本。而在美國,人們把這場戰爭視作“第二次獨立戰爭”。
站在約翰牛和喬納森大叔之間
19世紀加拿大著名作家托馬斯·錢德勒·哈利伯頓在山姆·斯克利小說中諷刺美國人,“美國公民從不盜竊,不過占占便宜而已。說理若不令人信服,剩下的就僅是招人嘲笑罷了。”有一些人認為,哈利伯頓筆下的斯克利就是美國“山姆大叔”的原型。加拿大作家為什么要這樣諷刺美國人呢?
原來,長期以來,美國教科書極力灌輸對英國政治制度的仇恨,宣揚美國“優越民主體制”。美國內戰爆發前,美國輿論公然叫囂吞并英屬北美,內戰爆發后,兼并之聲甚囂塵上,報紙警告英屬北美,“等著瞧,這次戰爭一結束,我們就來修理你們!”果不其然,內戰一結束,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查爾斯·薩姆納就要求英國割讓加拿大,他的借口是英國為南部邦聯建造的“亞拉巴馬號”使美國內戰延長兩年,內戰每年開銷20億美元,兩年就是40億美元,英國付不出這筆錢可用英屬北美作為賠償。
在美國的吞并威脅下,英屬北美興起聯邦建國運動。1866年12月4日,三省代表與英國殖民部官員一起敲定《魁北克協議》最后條款,“加拿大國父”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唐納原本打算將這個新國家命名為“加拿大王國”,但英國政府害怕刺激美國,沒有同意他的方案。1867年,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定都渥太華。加拿大自治領成立一個月后,美國眾議院通過提案,對成立這個自治領國家表示遺憾。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宣揚,“美國國旗要飄揚在從格蘭德到北極的整個北美”。19世紀70年代著名諷刺畫刊《格里普》刊登了一幅漫畫,把加拿大描繪成站在約翰牛(指英國)和喬納森大叔(指美國)之間的一個小男孩,意在表明加拿大在英美夾縫中艱難求存。
兩份作戰計劃
19世紀末期美國吞并夏威夷期間,加拿大國內十分恐慌,總理約翰·湯普森說:“美國即使在和平時期都具有侵略性,在追求每個利益的過程中更具侵略性。”可以說,從19世紀60年代建國至20世紀20年代末,防御美國入侵一直是加拿大的既定國策。1921年,加拿大軍方制訂“一號國防計劃”,如美國入侵加拿大,就出其不意進攻美國北部。1928年,加拿大陸軍參謀長安德魯·麥克諾頓將軍下令終止“一號國防計劃”研究。
就在加拿大放棄“一號國防計劃”之際,美軍制訂了入侵加拿大的作戰計劃“紅色戰爭計劃”。該計劃詳細分析了加拿大的地理、軍事資源和運輸網絡,美軍的關鍵一步是海陸兩軍聯合攻擊并占領重要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切斷加拿大與英國聯系,接下來“奪取尼亞加拉瀑布附近的加拿大發電廠”。計劃建議美軍兵分三路全面入侵加拿大。最終,美國將兼并加拿大。1930年5月,戰爭部長和海軍部長批準了這份計劃,但計劃沒有提交給總統和國會核準。
1935年美軍更新“紅色戰爭計劃”,指定入侵加拿大時使用的線路,“進軍溫哥華的最佳可行路線是99號國道”。此外,美軍還計劃在美加邊境附近建造3個軍用機場,并將它們偽裝成民用機場。這3個軍用機場原本對外保密,但它們的存在卻被政府印刷局意外公布,1935年5月1日《紐約時報》頭版報道了這一秘聞。1939年二戰爆發,美軍入侵加拿大的計劃擱置。1974年,“紅色戰爭計劃”解密,引起軒然大波。▲
環球時報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