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
兒子詹佑剛讀三年級時,我因新接管了一個團隊,只好暫時把兒子交給他爸負責。可是,還不到三天就出了問題。那天,兒子放學后竟然自己坐公交車來公司找我,說寧愿跟我一起加班,也不愿再跟爸爸待在一起了。
我愣了愣,給他爸打了個電話。原來,他爸接兒子回家后,第一句話就說:“趕緊做作業。”兒子一邊拿出書本寫作業,一邊問:“爸,寫完作業我能干什么?”很明顯,他在申請“福利”。他爸卻回答:“要看你的表現。”兒子不太高興,但還是完成了作業。他爸仔細檢查完作業后,依次指出問題,要求兒子改進。兒子一邊改,一邊問:“我晚上能干什么?”但他爸的回答依舊是“看你修改作業的表現”。兒子頓時沒了學習動力,變得磨磨蹭蹭。這引起了他爸爸的不滿,兩人便對峙起來。
掛了電話,我看著伏在對面辦公桌上認真做作業的兒子,突然想:如果他是我的下屬,學習就是工作,他希望我這個上司或老板怎么待他?再來反思他爸爸的教育模式,我對于兒子的叛逆突然就有些理解了。
每個職員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內容明確,公司有合理的獎懲制度和福利,孩子更是這樣。他也需要具體的衡量標準和獎懲制度,而不是家長以一個簡單的“好”或“不好”來評價。況且,孩子不知道好的標準到底是什么,他認為自己已經夠好了,但爸爸媽媽依舊不滿意,他就會很受打擊,甚至干脆放棄。
針對這種情況,我根據孩子的學習任務、業余愛好、成長需要,像制定公司管理制度一樣制作了幾個表格,列出了兒子放學后的作息時刻表、學習情況衡量標準、明確的獎懲制度以及學習計劃。
我和顏悅色地跟兒子進行了一次深談,表明三點:首先,我希望他成長開心。其次,我希望他學得好,成長得優秀。最后一點,我想和他做朋友,而不是矛盾雙方。他很接受我的想法,雙方擊掌達成一致意見。然后,我把四個表格給他看,讓他考慮一天,提出修改意見。
第二天,兒子告訴我基本同意我的安排,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作息時刻表上,我寫的放學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他說周五放學后是否可以先玩1小時再做作業,畢竟上了一個星期的課,想放松一下再學習;又比如,獎品是否可以由他自己選擇,而不僅僅是我們認為有意義的那些東西再比如,是否可以就他不喜歡的國際象棋的要求適當降低,而提高美術與大提琴的要求等等。我覺得他提出的這些確實有道理,便進行了相應修改。
從此,就像一家公司邁上了正軌,兒子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的當日表現、評估及獎懲,我們都按照表格執行。臨睡前,我或他爸爸都會在表格上認真做當日總結,并簽上大名。當然,計劃并不是一蹴而就,在實踐過程中有一些小變動或通融也是正常的,但表格的約束力始終在那里。
一段時間下來,根本不需要我們多嘴,兒子會主動按照表格執行。我和他爸只需要檢查完成情況、購買獎品,也就是像老板那樣評估、發獎金。漸漸地,兒子體內像安裝了一套比較合理的成長程序,什么時候該靜,什么時候該動,什么時候該學習,什么時候該娛樂……一到時間,程序自動開啟。而且,我們發現,這種方式運行得越久,兒子越顯得得心應手,他甚至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某個臨時目標靈活調配時間,這有點像公司里面的調休。如果要求和方式合理,我們一般都允許。
如今,兒子在各方面表現都還算不錯,目標明確,規劃清晰,行動高效。在完成表格任務之余,他還會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看來,家長當“老板”,讓“熊孩子”在制度里培養自律,不僅家長輕松,孩子成長的路上也能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