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邦 馬紫函 鄭軒
摘要:在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各級檔案館大力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實踐,取得了組織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創新等豐富的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供給側改革成果。
關鍵詞:北京市檔案服務文化資源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理論強調的供給主體多元化、以需求為導向、對供給進行結構性調整、擴大有效供給等理念同樣適用于公共服務領域。當前,我國公共服務供給側存在著供需不均衡、主體多元化不夠等問題,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數量、提高供給服務質量和效率。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供給側的壟斷導致了服務產品供給不足,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受到制約,服務供給相對滯后,有必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供給側改革的理念建立供給多元體制,推進供給結構的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升檔案文化資源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
一、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供給側改革的實踐
(一)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供給結構的改革
以北京市各級檔案館為主體的檔案文化資源服務機構充分利用編制內史料、展陳、文獻等部門有限的編研開發人力資源,有效組織各領域各行業的編研人員,開展跨領域、跨行業、跨館、跨部門的合作,推進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供給側結構改革。經過改革,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改變了傳統服務供給形式、對象比較單一,數量較少的狀況,服務形式更加豐富,對象更加廣泛,服務供給量明顯增加。目前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的服務形式有圖書、畫冊、史料匯編(以公布史料為主的《北京檔案史料》為典型代表)、地方史研究、人物專訪、史學論文等以及網站(內容包括政策、專訪等,與其他編研成果同步實現全面覆蓋)和展覽(圍繞社會熱點、重點、時代主題以及社會需要開展,典型的有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京津冀主題展,投資規模達3千萬元人民幣的北京方志館的主題展覽等)。服務主要對象除黨政機關外,還有圖書進出口公司、省級圖書館、國內外知名大學(例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大眾媒體(例如《北京青年報》、北京電視臺、新浪網等)等,擴大了社會服務面。目前北京市各級檔案館已經分別與《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千龍網等多家媒體和文化組織機構初步形成了穩定的服務供給關系。
(二)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主題策劃導向的改革
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主題策劃的基本導向已從傳統以滿足黨政機關資料編研需求為主的半封閉狀態轉變為圍繞社會事件、重大節點、慶典、紀念日、歷史名人等重要社會需求開展策劃,在選題方向上體現政治性、歷史性、社會性、文化性、新穎性、趣味性等特點。典型成果如《那桐日記》,該日記約80萬字,從光緒十六年(1890)起到民國十四年(1925)止,是研究晚清及民國初年的政治、外交、軍事以及晚清官場生活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該日記首先在《北京檔案史料》連載3年,其后組織專家對日記中的多用字、符號、歷史人名等進行注釋,并對其中涉及的非館藏文化資源采用鏈接的形式予以介紹,最后進行知識產權和出版方面的操作,結集出版。該成果在選題策劃方面充分體現了社會文化需求的導向性,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文化效應。
在傳統歷史文化街區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等方面,北京市各級檔案館在選題方面,重點發掘涉及社會管理、城市建設、文化教育、生態環境等內容,注重體現北京特色,緊扣國家大事、要事和社會熱點。《北京的名園名山》《檔案中的北京文化》《西城追憶》《北京西城往事》《宣南清代京師人士聚居區研究》《清代宣南詩詞選》等數十冊富有北京特色、主題鮮明的檔案文化成果,彰顯了檔案文化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
(三)檔案文化資源服務模式的改革
在提供深層次檔案文化資源服務方面,改革傳統“館員模式”“館藏模式”等單一服務模式,從頂層設計層面實現戰略轉型,注重加強與社會各界合作的力度和交流的廣度,建立了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典型成果如《北京檔案史料》叢書中《京張鐵路百年軌跡》的組織策劃、編輯出版。2014年8月,以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的《京張路工撮影》為線索,依照《北京與河北、天津三地檔案協調發展框架協議》,北京市檔案局與河北省張家口市檔案局聯合進行京張鐵路河北段檔案文化資源的調研和開發,爭取到天津市檔案館、首都圖書館、鐵道博物館、鐵道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部門的配合,創新性地實現了五個結合,即館藏檔案文化資源和非館藏檔案文化資源相結合,新舊檔案文化資源相結合,檔案部門與非檔案部門相結合,專業研究部門與傳統檔案編研部門相結合,檔案編研方法與社會學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方法相結合,走出了以用戶為中心、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在實踐中探索出檔案文化資源服務的創新模式。
二、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供給側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扁平化組織的創建
公共服務供給關鍵在于政府主導,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離不開健康有序的社會組織第三方機構積極全面的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的組織創新要求改革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主體的機構設置,權力下放,職能改革,組織扁平化。在戰略層面,以編研部門為核心,保留核心基礎性編史修志等職能,發揮專業優勢,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選題策劃、篩選、資源提供、政策協調、業務指導方面;具體的資金籌措、信息溝通、人員組織、關系協調、進度控制等由項目管理方負責實施;檔案文化資源服務具體技術的應用、具體產品的制作、資源的維護與運營等則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業務外包等形式,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完成操作層面的工作內容。這樣的組織形態中,以流程為中心的平行合作關系代替了等級關系,能夠更高效地滿足服務需求,提高供給效率。
(二)一元主體多元合作機制的創建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要求政府、企業與社會團體都參與到公共服務供給中來,成為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為弘揚北京精神,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在堅持發揮自身一元主體作用的同時,在“大編研”“大數據”“大服務”理念指導下,加強北京市、區兩級,區與區及相關部門的合作,有效整合檔案資源與各種社會資源、智力資源,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各類檔案文化資源服務的力量,著力開展跨行業、跨區域、跨層級的各類各型檔案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和社會化、數字化、網絡化開放性共享平臺建設,初步形成了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一元主體多元合作的機制。
(三)成果與服務推送方法的創新
為優化檔案文化資源服務目標,不斷主動適應社會文化環境和文化需求的變化,北京市各級檔案館主動參與到新聞媒體和出版發行企業的工作中,為其提供相關的檔案信息,幫助媒體機構對某些熱點新聞作深度分析,以此來提高新聞編制質量;不斷探索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新思維、新手段,利用社會專業資源,推進檔案文化產品策劃、生產、宣傳、包裝、廣告、營銷途徑專業化;聯合相關部門利用大眾傳媒、館藏指南、網站、新媒體等對檔案文化資源進行推送和交流,力求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拓寬發行渠道,不斷創新完善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的推送模式。典型的案例有北京市大西山人文紀錄片的制作,京西文化、京西古道檔案文化資源的服務等。
三、北京市檔案文化資源服務供給側改革\面向未來的創新思路
(一)強化各類檔案文化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完善檔案文化資源數字化平臺和各類配套設施,建設網絡化的大數據平臺,提供一個信息充分共享的網絡公共空間,通過社會組織、企業、藝術家、檔案文化工作者、社會公眾等在公共空間的自由交往、自由對話、自由溝通,使信息、資源和智慧在網絡化的大數據平臺產生碰撞,激發檔案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二)將“人腦+手工”檔案文化資源服務模式轉型創新為“電腦(包括網絡)+人腦(包括外腦)+大數據的方法(包括全球化的數據庫利用)+手工(可外包)”的數字化網絡化社會化服務新型服務模式,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到檔案文化資源的服務中來,推動社會各文化生產要素間的積極互動,拓展檔案文化資源的社會文化功能。
(三)不斷深化大數據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積淀深厚的檔案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組織、開發和利用,建成檔案文化資源服務結構合理、產品質量優化并富有首都特色的檔案文化資源服務體系,形成向社會全面開放的大數據產品體系,提高檔案文化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服務共享水平和共建能力,促進服務供給側轉型創新和再造,使檔案文化資源服務的供給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成琴.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下的檔案信息供給機制的優化[J].北京檔案,2016(10):24-25.
[2]李震,王嬋媛.檔案工作也需要供給側改革[J].中國檔案,2016(9):56-57.
[3]胡文苑,王偉俊.檔案服務業管理制度的供給側改革——浙江省出臺〈關于促進檔案服務業健康發展的意見〉[J].中國檔案,2016(7):42-43.
[4]劉淑華,周愛武.以供給側改革推動檔案工作發展[J].中國檔案,2016(6):38-39.
[5]張步東.推進供給側改革做好“加減乘除法”——關于檔案工作供給側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思考[J].檔案與建設,2016(8):72-75.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