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

小王子說:在任何嚴肅領域,職業化和科學訓練都是走向終極目標的重要路徑。所謂“職業精神”,其重要意義也正在于此。其所蘊含的內在核心,不僅是對自己事業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方法,讓我們的熱情在現實中得到更積極的釋放。
我記得我跟王安憶有過這么一次討論。她說,作家百分之三十靠天賦,百分之七十要靠后天的努力,我說我認為正好相反,我說作家要靠百分之七十的天賦,百分之三十的努力。但是現在我覺得我的想法有改變,我現在認為作家百分之五十靠天賦,然后我還要加入百分之二十的職業訓練。
1988年,我被美國大使館新聞文化處發現了。他們看到我這個作家勢頭還不錯,于是請我到美國去訪問,我在美國看到了他們怎樣訓練職業作家。美國有一些寫作中心,會邀請很年輕的作家在一起探討,一起批評,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自己的作品,他們個個都是作家、小說家,也個個都是文學批評家。我非常羨慕。
后來我回到中國以后,我就下決心爭取去美國留學。我非常努力,成為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文學寫作系一百多年歷史上唯一一個外國學生。開始學習以后,我就感覺到他們的訓練方式是非常科學的。上課時,我們同學都是坐成一個圈,十二個同學,老師坐在中間,然后他就說,某某某,你出一個詞兒。被點名的同學先出一個名詞,然后老師叫第二個人說你接一個動詞,接了一個動詞以后他就說,用任何一個你想到的最最獨特的一個動詞來讓這個名詞動起來。這樣一種訓練就是首先他告訴你能使文章變得非常有活力的、非常有動作的、非常往前走的,走得比較快的是動詞而不是形容詞。
比如,老師跟你說這里有個煙灰缸,然后讓所有同學就用這么一個東西,這么一個非常微小、微不足道的東西,當場構思出一個故事來。輪到你來構思的時候,如果你想不出來,老師會讓你用你腦子里的那雙眼睛來看著這個東西。如果想不出來,老師就讓你腦子里的那個畫面再往前走。所以這種訓練也形成了我寫作會有一種畫面的感覺,如果我寫不下去,我就對自己說:再看看會發生什么。老師老是教我們看著它,直到看見它,看見它的形狀,你聞到了嗎?你嗅到了嗎?調動的是你所有的感官,來把這個故事往下進行。
為什么我現在寫小說的畫面感很強,我覺得這跟我們學校的訓練是有很大關系的。寫一個東西要有質感。這段文字你寫出的一個場景,要有質感,最好還有觸感,就是說六種感覺都有,六種感官都有。這種職業訓練對我后來的寫作幫助很大,因為它還有第一人稱寫作、第二人稱寫作等各種各樣的小說體裁的訓練。老師說,我不能給你天才,但是,如果你有天才的話,我至少可以讓你在使用你的天才的時候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使你的所有的天賦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我在這個學校讀了三年得到藝術碩士及寫作學位出來以后,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如果你想轉換一個視角,應該用什么轉換,比如說用對話轉換是最容易的,從一個女主人公轉換到男主人公,或者從她的心理世界轉換到他的心理世界,其實是有技巧在里面的,這個技巧學會了并不影響你的天才的發揮,那么你有天才也有技巧,所以寫起來就省力一些。我從這個學校出來以后,就大量將這種技能運用在后來的寫作里,寫出了很多作品。
樹村摘自微信公眾號“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