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18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隆重舉行。此次航天日活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舉辦,主題為“共筑航天新時代”,旨在號召社會各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傳承航天精神,凝聚強大力量,加快推動航天強國建設。
主場活動由開幕式、中國航天大會、專業論壇、衛星應用與國際合作論壇、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年會、科普宣傳周等20余場系列活動組成,來自政府部門、企業、研究機構、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中外航天員等2000余人圍繞航天科技發展與創新、遙感應用與國際合作、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航天技術助力黑龍江振興、航天教育與文化等熱點話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共商航天發展大計。
多項重大計劃公布,中國航天未來可期
開幕式上,嫦娥四號中繼星及其搭載的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的兩顆小衛星名稱揭曉,分別被命名為“鵲橋”和龍江一號、龍江二號。“鵲橋”擬于2018年5月中旬發射,提供地月中繼通信支持,其搭載的兩顆小衛星將實現月球軌道環繞編隊飛行,開展超長波天文觀測。嫦娥四號探測器計劃于2018年底前后發射,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
會上公布,高分五號衛星預計2018年5月初發射(已于5月9日成功發射)。該衛星是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中唯一一顆實現高光譜分辨率的對地觀測衛星,可獲取從紫外到長波紅外譜段的高光譜分辨率星載遙感數據,對內陸水體、陸表生態環境、蝕變礦物及巖礦類型等地物目標,以及大氣污染氣體、溫室氣體、氣溶膠等環境和氣象要素進行綜合探測。2018年還將發射高分六號衛星,并與在軌衛星進行組網觀測。目前,涵蓋不同分辨率、不同覆蓋寬度、不同譜段、不同重訪周期的高分辯率數據體系已基本形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在會上介紹,中國計劃于2022年建成中國空間站“天宮”,總體構型是3個艙段,1個核心艙和2個實驗艙。三艙組合體質量約66t,額定乘員3人,乘員輪換期間短期可達6人,具備10多噸載荷設備的安裝和支持能力,設計壽命不小于10年,具備通過維修延長使用壽命的能力,具備一定擴展能力。未來,中國空間站在信息、能源、動力技術以及運營費效比方面,有望超越“國際空間站”。
據會上發布的2018年“中國航天日”宣傳片,中國現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具備發射高、中、低軌不同類型航天器的能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已成功首飛,將為中國后續載人空間站和深空探測任務的實施提供先進運載工具。目前,長征八號正在研制中,更加方便、快捷的低成本火箭不斷涌現。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關鍵技術攻關已全面啟動,天地往返可重復使用運輸系統也在深化研制攻關。
聚焦航天前沿技術,建言航天強國
作為本次主場活動重點打造的國內頂級航天學術交流盛會,首屆中國航天大會吸引了航天領域的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匯聚一堂,聚焦航天產業政策、領域技術發展和專業前沿熱點問題,共同探討如何推動航天強國建設。
在主旨報告環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工程師田玉龍指出,按照建設航天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未來將從4個方面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空間探索引領航天科技創新跨越發展、加快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用、大幅提升我國進出空間能力與競爭力、大力推動空間應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同時,還將健全和完善航天強國建設政策保障體系。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王巍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符志民分別作特邀主旨報告,介紹了兩大航天企業未來的發展計劃,主要包括:完成國家重大專項工程、建設完善的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持續開展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研究、大力完善運載火箭型譜、加速推進商業航天發展等。
包括載人航天、“北斗”系統、“高分”專項、空間科學、月球探測、“風云”氣象衛星等在內的多個國家航天重大工程項目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各項目的最新進展、應用情況及未來規劃。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龍樂豪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朱坤研究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張篤周研究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王國慶研究員等介紹了重復使用運載器、空天飛行器、空間人工智能和航天智能制造等領域技術發展。
大會還設立了“智慧火箭與火箭智慧技術”、“空間機器人技術及應用”、“航天標準化”、“小衛星跨越發展”、“空間超級工程”、“太空態勢感知”和“先進制造與裝備”等代表航天前沿發展方向的12個專業論壇,為創新技術和最新成果的交流、分享和融合提供了開放的學術平臺。
共享先進技術理念,共謀商業航天發展
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圍繞“乘商啟航,遇見未來”主題開展,包括產業論壇、專業論壇、企業展示、創投路演、市場交流等多個環節,為商業航天企業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
在商業航天產業論壇上,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工程師田玉龍指出,商業航天企業一定要掌握核心技術,加大創新力度,政府將大力支持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真正做到航天強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科遙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宇航智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代表圍繞商業航天的發展之路、國家戰略和國家立法如何保障商業航天的發展、商業航天和“國家隊”的分工、國內外航天市場等主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會上還正式發布了“立方108”衛星計劃、軟件定義衛星大賽和3D打印大賽3個航天項目。
中國商業航天先鋒論壇上,各家民營企業代表的主題報告內容涵蓋了發射服務、衛星平臺與創新應用、衛星通信、遙感、衛星云服務等領域。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納星空航天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賽思庫公司和北京零重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的代表分享了企業的發展歷程、創新實踐和未來規劃,共同探討了商業航天的運營模式和未來的發展之路。
技術創新與融合發展論壇邀請了業內專家共同研討技術、戰略、創新與研發領域的融合發展。專家認為,我國要最大限度地向民營企業開放政府和國企的技術、產品、試驗設施和基礎設施,推動航天資源共享,大力發展航天應用,提供航天活動服務。來自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圍繞航天測控系統、金屬增材制造、軟件定義衛星、深空探測圖像壓縮編碼技術和低成本衛星設計等主題作了報告。
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論壇上,數位國際航天領域的領軍人物發表主題演講。世界微小衛星之父、英國薩瑞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馬丁斯·威汀爵士分析了小衛星如何改變太空經濟。來自葡萄牙Tekever公司、比利時馮·卡門空氣動力研究院、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立方體衛星實驗室、斯派爾全球公司(Spire Global)、Nanospace公司、GomSpace公司、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等國內外企業的代表就立方體衛星星座、微納衛星、整合技術與服務、商業航天等熱門話題進行了分享。
論壇舉辦期間,多家國內外商業航天企業代表舉行了簽約儀式,進一步深化商業航天國際合作。其中,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航天標準化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大學、中科遙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中衛定標場合作協議。
發展衛星應用產業,服務“一帶一路”國家
航天大會開幕式上,國家航天局、中國氣象局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簽署并發布合作意向書,三方將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的戰略計劃,充分發揮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的國際領先優勢,通過優化配置,提高覆蓋率,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天氣預報、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衛星應用與國際合作論壇以“‘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助力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為鼓勵和促進高分五號衛星數據應用,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構建高光譜遙感國際化科研交流環境,推動高分五號衛星的國際合作,國家航天局對外發布《高分五號衛星數據應用國際合作計劃》。
論壇上,經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研究,委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地方政府、大型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的“國華衛星應用產業基金”揭牌。該基金總規模200億元人民幣,重點投資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以及衛星技術應用領域,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的科技引領作用,積極探索我國衛星應用產業以市場化模式快速發展的道路,促進我國衛星應用產業規模化發展,助力我國空間信息產業鏈的快速形成。
此外,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將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共建亞太多任務小衛星技術交流與工程中心,“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云平臺(英文版)上線,《風云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等內容也同期發布。
在主旨報告環節,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應用、“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服務全球健康合作、亞太空間信息共享、空間信息服務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減災應用與合作等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