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家建,楊小鋒,楊雨祚
(1.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海南 三亞 572000;2.海南省農業學校,海南 海口 571101)
糙葉豐花草(Borreria articularis(L.f.)F.N.Williams)為茜草科豐花草屬植物,平臥草本,分布于海南、福建、臺灣、香港、廣東、廣西等省區,生于低海拔空曠地上,極常見。其株形平臥,高度適中(約30 cm),性耐旱、耐貧瘠,且生長迅速,與其他雜草共生具有較強的生長優勢,是較為理想的果園生草栽培草種植物。目前,在人們注重果品品質和質量安全的社會大環境下,果樹栽培推行果園生草以改善果園生態、改良土壤質量、提高果品品質。而果園生草栽培成敗的關鍵是草種的選擇[1-3],我國雖然于1998年將果園生草制列為生態果園建設推廣項目[4],但清耕和化學除草劑除草仍是果園管理土壤的主要手段,果園生草依然處于試驗和小面積應用階段[5],果園生草栽培難于推廣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優良的生草草種。目前,我國北方果園可供作為生草栽培的草種選擇較多,主要有白三葉、高羊茅、百脈根、多年生黑麥草、鼠毛草等數十種,而南方果園生草栽培適宜的草種較少,主要有百喜草,百喜草在果園生草上應用具有較多優點,但其種子發芽率低及前期生長速度慢[6]的缺陷使得在生草實際應用中容易失敗。南方生草草種資源匱乏限制果園生草栽培技術的應用推廣,而北方的草種資源不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因此,開發利用適宜本地氣候環境的鄉土植物尤為重要[3,7-8]。
作為海南本土自然分布較廣的野生植物資源[9-10],糙葉豐花草適應熱帶地區半干旱半濕潤氣候環境,且從植物學性狀和生物學特性角度考量分析[11],其均為熱帶地區較理想的果園生草草種植物。然而,目前對糙葉豐花草的栽培研究很少,缺乏人工引種栽培應用的技術指導。本研究從其種子發芽特性基礎著手,研究其種子形態特征、千粒重、發芽條件和破除種子休眠的方法等,篩選出種子萌芽最適宜的條件,旨在提高對糙葉豐花草種子的認識,為其在果園生草栽培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供試糙葉豐花草種子采集于海南省三亞市,海拔19 m,年平均氣溫25.7℃,采集時間為2016年2月上旬。種子采收后,篩去雜質,選取大小均勻及飽滿種子作為供試材料。
1.2.1 種子形態特征與基本參數測定 種子形態特征:從種子形狀、大小、色澤等方面,采用目測法進行描述。
種子千粒重:隨機取種子100粒稱重,重復8次,計算平均值,推算千粒重,單位:g。
種子硬實率:采用吸脹法,隨機取種子100粒于常溫清水中浸種24 h,統計未吸脹種子數,計算種子硬實率[12],3次重復。
1.2.2 發芽試驗與數據統計 發芽試驗方法參照《國際種子檢驗規程》,用直徑9 cm的培養皿作為發芽盒,培養皿底部墊4層保濕紙巾作為發芽床,每個培養皿播種100粒,重復3次,種子均勻地播撒于紙巾上,種子上再蓋一張透氣濾紙,蓋上培養皿蓋子,置于所需環境發芽。每天加水1次,保證發芽床濕潤,以紙巾不滴水為宜。
發芽試驗在發芽9 d計算種子發芽勢,以發芽15 d為發芽終期,統計發芽率。發芽標準以胚根突出種皮的長度為種子長度的一半為發芽種子,每天計數1次,計數時把已發芽的種子挑除,以免影響下次計數。
1.2.3 貯藏時間對種子萌芽的影響 種子置于室溫通風處保存。在試驗設置的貯藏時間上,隨機取出種子100粒,重復3次,在GTOP-300B智能光照培養箱中進行發芽試驗,溫度35℃,光照12 h,光強5 500 lx,種子發芽前先用0.5%次氯酸鈉浸種30 min,再用清水洗凈[13],然后進行標準發芽試驗。
1.2.4 不同浸種處理對種子萌芽的影響試驗 種子處理采用熱水和赤霉素浸種2種方法,以清水浸種為對照。熱水處理設40、50、60℃ 3個處理,赤霉素設600、300、150、75 mg/L 4個濃度處理,每個處理浸種24 h后用清水洗凈,進行發芽試驗。發芽試驗均在GTOP-300B智能光照培養箱中進行,溫度35℃,光照12 h,光強5 500 lx,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100粒種子。發芽結束后,計算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
1.2.5 發芽溫度對種子萌芽影響試驗 將播有種子的發芽盒分別置于10、15、20、25、30、35、40℃的恒溫培養箱中進行發芽試驗,光照12 h,光強5 500 lx,種子均經過300 mg/L赤霉酸浸泡24 h處理,發芽結束后計算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
1.2.6 土壤濕度對種子萌芽影響試驗 從田間取土帶回實驗室,置于105℃烘箱中烘干,以殺死雜草種子,并烘至恒重。將土研磨粉碎,過篩,去除大塊石子及其他雜物,然后稱取一定量的土樣(h1)置于底部墊有一層濾紙的小篩中,加水至篩底部滴水,放置24 h后,稱重(h2),計算土壤飽和含水量,土壤飽和含水量(%)=(h2-h1)/h1×100[14],以此定為100%,設定土壤不同濕度,以土壤飽和含水量百分數表示。
取經過處理的沙土100 g,置于培養皿中,設土壤濕度10%、20%、30%、40%、50%、60%、70%、80%、90%、100%共10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播種100粒種子,種子均經過300 mg/L赤霉酸浸泡24 h,于GTOP-300B智能光照培養箱進行發芽試驗。
1.2.7 播種深度對種子出苗影響試驗 播種深度設 0、1、2、3、4、5、6、7、8、9 cm 共 10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播種100粒種子,種子均經過300 mg/L赤霉酸浸泡24 h,土壤濕度設置50%土壤飽和含水量,置于GTOP-300B智能光照培養箱進行發芽試驗。
播種深度設置方法:采用直徑 8 cm、高12 cm的缽,裝入經過105℃烘干過篩處理的沙土[15],按照預設的深度播入糙葉豐花草種子,按1.2.5的方法設置50%土壤飽和含水量的土壤濕度處理。
糙葉豐花草的果實為蒴果,多果聚生于圓盤狀托葉鞘內,果實成熟時從頂部縱裂,形成種子3顆,種子近橢圓形,兩端鈍,長2.0~2.5 mm,種皮黃褐色,干后黑褐色,被粗毛。種子千粒重2.28 g,含水率22.93%,無硬實現象。
從表1可以看出,糙葉豐花草種子自然萌芽率低,平均發芽率在10.00%以下。經過0~18個月不同時長的貯藏,種子始終保持較低的發芽率,未出現大量集中萌芽的情況,說明在常溫貯藏下種子不能自然解除休眠。種子每月保持少量而不一致的發芽率,說明種子的休眠期長短不一,陸續解除休眠萌發。

表1 貯藏時間對糙葉豐花草種子發芽的影響
2.3.1 赤霉素浸種處理對糙葉豐花草種子萌芽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2)表明,不同赤霉素濃度處理對糙葉豐花草種子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均具有極顯著的提高效果。隨赤霉素濃度提高,均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與CK相比,采用150 mg/L赤霉素浸種發芽勢提高73.33%,300 mg/L赤霉素處理,種子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分別提高71.64%和9.51,綜合而言150~300 mg/L赤霉素處理促進種子發芽效果最好。

表2 赤霉素處理對糙葉豐花草種子發芽的影響
2.3.2 熱水浸種處理對糙葉豐花草種子萌芽的影響 采用常溫清水、40、50、60℃溫水浸種24 h處理,試驗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常溫至60℃溫水浸種處理無明顯促進種子發芽的作用,除40℃溫水浸種處理的發芽指數較對照有顯著提高外,對發芽勢和發芽率影響無顯著差異。50℃和60℃溫水浸種時,其發芽率反而低于對照,可能因水溫過高,對種胚造成熱傷害的緣故[16]。

表3 不同溫度熱水處理對糙葉豐花草種子發芽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除30、35℃外,在各溫度條件下糙葉豐花草種子的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均有極顯著差異,其中在35℃條件下,種子的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均最高,分別為65.67%、96%和10.63。10~35℃條件下,種子的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均逐漸升高,在發芽溫度為10℃時,在發芽試驗結束時種子一直未發芽,表明10℃條件下不適合種子發芽;當溫度為40℃時,種子發芽率急劇下降,表明種子在40℃條件下,種子發芽受到抑制。

表4 不同發芽溫度對糙葉豐花草種子發芽的影響
從圖1可以看出,在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糙葉豐花草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當土壤相對濕度為10%時,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還比較低,當土壤相對濕度上升至20%時,種子發芽率明顯提高,土壤相對濕度為30%~50%時,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均較高,其中土壤相對濕度50%時的發芽勢和發芽率最高,分別為86%和94%;當土壤相對濕度高于60%時,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逐漸下降。

圖1 不同土壤濕度對糙葉豐花草種子發芽的影響
試驗結果(圖2)表明,隨著種子播種的深度加深,種子出苗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當播種深度小于6 cm時,種子出苗率大于或等于85%;當播種深度大于6 cm時,種子出苗率急劇下降,當播種深度為7 cm時,種子出苗率下降至40%,播種深度為8 cm時,種子出苗率僅有2%,當播種深度大于9 cm時,種子出苗率降為0。可見,播種深度對種子出苗率影響巨大,因為種子自身存貯的營養有限,小粒種子不宜播種過深,糙葉豐花草種子播種6 cm以上出苗率較高。

圖2 不同播種深度對糙葉豐花草種子發芽的影響
糙葉豐花草果實為蒴果,種子繁多,千粒重2.28 g,含水率22.93%。種子自然發芽率低,因為種子具有初生休眠現象,可能是種子內部存在某種抑制物質,但無硬實。在常溫貯藏下,0~18個月內不能自然解除休眠,與有些種子經過一定時間的貯藏后休眠得以解除不同[17-19]。糙葉豐花草種子的休眠期長短不一,有利于種子存留在土中長期陸續發芽,是植物形成的一種保存物種機制[20],但對人工栽培出苗不利,播種前需要預先破除種子休眠。
赤霉素和熱水處理具有打破種子休眠的作用[21-22]。本試驗結果表明,播種前采用赤霉素浸種24 h處理,可有效打破糙葉豐花草種子休眠,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并使種子提前萌芽出苗,150 mg/L赤霉素浸種處理種子發芽勢提高73.33%,300 mg/L赤霉素處理種子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分別提高71.64%和9.51;而熱水處理的作用效果不理想。高濃度的赤霉素能打破種子休眠,說明該種子種皮可透水透氣,進一步說明種子不存在硬實現象,種子休眠的原因可能是種子中存在較大量發芽抑制物質,熱水處理也不能使抑制物質失活。在生產栽培上,建議在播種前采用150~300 mg/L 赤霉素浸泡24 h處理,以提高種子的萌芽率。
種子發芽生長需要一定的內在生理和外部環境條件,不同物種的種子要求各不相同。通過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糙葉豐花草種子最適萌芽溫度為30~35℃,表現出喜熱的特性;最適萌芽土壤相對濕度條件為30%~50%,根據土壤相對濕潤度(R)的干旱等級指標:40%<R≤50%為中度干旱,30%<R≤40%為重度干旱[23],糙葉豐花草種子適宜萌芽的土壤濕度條件表現出明顯耐旱的特點。以上結果表明糙葉豐花草種子耐熱耐旱,適應高溫干旱的氣候環境。試驗結果還表明,糙葉豐花草種子隨溫度的下降發芽率逐漸降低,當溫度低于10℃時完全不萌芽,因而栽培播種時要選擇氣溫合適的季節;土壤相對濕度高于60%時種子萌芽受到抑制,但這種抑制是暫時的,只能延緩種子發芽,不能完全抑制;當播種深度超過6 cm時,出苗率急劇降低,說明種子自身貯存的營養供應萌芽生長達到了限度。因此,糙葉豐花草栽培播種時要避開溫度較低的冬春季節,同時避免澆灌過量,播種深度以6 cm以上為宜,以免影響種子出苗。
[1]李林發,鄭域和,鄭壽,等.果園生草水土保持效應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4):34-39.
[2]劉麗麗,李建輝,鄭雪良,等.橘園生草栽培的生態學效應[J].浙江柑橘,2016,33(1):2-5.
[3]寇建村,楊文權,韓明玉,等.我國果園生草研究進展[J].草業科學,2010,27(7):154-159.
[4]劉傳和,陳杰忠.我國果園生草栽培研究概況[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5,34(2):76-80.
[5]王齊瑞,譚曉風.果園生草栽培生理、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5,25(4):120-126.
[6]李國懷.百喜草及其在南方果園生草栽培和草被體系中的應用[J].生態科學,2001,20(1):71-74.
[7]王艷廷,冀曉昊,吳玉森,等.我國果園生草的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15,26(6):1892-1900.
[8]呂明德,秦嗣軍,杜國棟,等.果園生草的生理生態效應研究與應用[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2,43(2):131-136.
[9]肖艷,楊濤,李偉杰,等.海南歸化植物長春花資源調查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16,37(7):1249-1253
[10]楊再鴻,楊小波,李躍烈,等.海南島桉樹林林下植被物種組成及生物量[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8(5):25-27.
[11]劉紅梅.膠林生物多樣性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價[D].海口: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03.
[12]柏明娥,朱湯軍,洪利興.美麗胡枝子種子發芽特性物性研究[J].種子,2008,27(11):69-71.
[13]王競紅,多多.多效唑對6種草坪草苗期抗旱性影響的研究[J].草業學報,2014,23(6):253-258.
[14]虎鋒.華北夏玉米地馬唐和反枝莧土壤種子庫動態分析[D].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2004.
[15]曹慧英,王丁波,史建國,等.播種深度對夏玉米幼苗性狀和根系特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5,26(8):2397-2404.
[16]葉華,郭瑋,沈德艷,等.糯玉米發芽過程中SOD活性變化[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6(1):56-59.
[17]付婷婷,程紅焱,宋松泉.種子休眠研究進展[J].植物學報,2009(5):629-641.
[18]龔家建,楊小鋒,邢谷財,等.毛馬齒莧種子休眠及萌芽特性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6,43(6):76-80.
[19]白亞利,云嵐,宋百枝.新麥草種子貯藏時間對種子活力的影響[J].種子,2015(8):33-38.
[20]張紅生,胡晉.種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01-102.
[21]陳云風.赤霉素和NaCl對棉花種子萌芽的影響研究[J].種子,2015(15):97-99.
[22]高成華.外源GA對刺五加種子后熟過程中內源激素含量變化的影響[J].種子,2016(1):35-37.
[23]高桂霞,許明麗,唐繼業.干旱指標及等級劃分方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9):5301-5305.